信息共享空间用户使用意愿实证研究*
——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校区图书馆为例

2016-06-20 08:23杨晓娜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天津300270
图书馆 2016年6期
关键词:实证研究

肖 平 杨晓娜(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天津 300270)



信息共享空间用户使用意愿实证研究*
——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校区图书馆为例

肖 平 杨晓娜
(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天津 300270)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和方式,信息共享空间的出现,满足了用户信息需求的便利性、协作性和交流性。文章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校区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为导向,利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信息共享空间的使用意愿展开调查。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用户使用意愿受图书馆传统水平、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功能,以及用户与馆员认知差异性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 实证研究 天津外国语大学

〔引用本文格式〕肖平, 杨晓娜.信息共享空间用户使用意愿实证研究——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校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2016(6):86-91

·专题:图书馆空间建构研究·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用户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发生着改变。新的用户群体如网络一代、数字一代对服务的地点、时间、场所、层次和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资源的及时获取和服务的友好性。这种背景下,图书馆不断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开始努力从传统的“资料存储中心”的角色,逐渐向学校的“学习服务中心”转变。为了适应这种转变,高校图书馆开始调整空间设计,力图为学生提供社会化协作式学习环境和一站式的服务空间,争取在支持教学科研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空间”概念的提出,为图书馆在用户服务的高效性和适应性方面做出了全新的解读。它为用户提供一个物理化、技术化、社会化和智能化的集成空间,以用来扩展其教育和研究课程。

1992年,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为IC)开始出现在美国高校图书馆。在IC构建相关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从实施前的规划设计、运行中的操作实施和建成后的评估创新,全方位的开展IC的实证研究。Bickley Rachel和Corrall Sheila对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250个学生用户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IC馆员的工作技能和态度的评价,评估IC服务功能的水平[1]。Donkai Saori、Toshimori Atsushi和Mizoue Chieko对日本高校图书馆的IC开展情况展开调查,了解本国IC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2]。而目前,国内学者对于IC的研究集中于IC理论的探讨、国内外研究综述、IC构建问题分析和国外实践案例的引入分析;对于国内已有的IC构建案例的研究也多是从现状的介绍和陈述为主,实证研究较少。

同时,在国内高校图书馆IC的构建中,受经济水平和高校实力的制约,存在着地区和高校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211和985院校普遍都构建了IC或者包含自主学习要素的空间模式,对支持教学科研,培养用户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8所独立设置的外语类高校图书馆中,已建成类似服务的只有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四所院校的图书馆。因此,文章力图通过针对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校区的读者群和馆员群,开展对于IC构建的信息需求调查,作为IC实证研究的一个样本,力求为其他尚未开展IC服务的外语类院校图书馆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研究设计

2.1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对象选取

为了收集用户对IC构建的信息需求,考量用户的态度和行为,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为滨海校区图书馆IC构建的实践提供数据参考和支撑。此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6份,其中有效问卷183份,无效问卷3份。问卷回收率是93%,有效率91.5%。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较高,充分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有效性。

问卷发放采取偶遇抽样的方法,偶遇抽样并不是按照概率均等的原则抽取样本,而是根据调查人员的主观经验和其他条件进行的[3]。从获得的样本总体情况来看,调查对象覆盖了滨海校区全部31个专业中的27个专业,以及滨海校区图书馆全部28名馆员中的19人。样本的代表性较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偶遇抽样的不足,能够保证为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数据来源。

调查对象选取一定数量的馆员群体,由于从经济学角度和市场营销学角度来说,用户包括两个方面的概念,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二者的定位和立场不同,具有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的差异。所以基于用户需求的角度,除了考虑利用图书馆的读者群体以外,也要涵盖管理和使用图书馆的馆员群体。分析二者对IC使用意愿和信息需求的差异,探索满足用户需求的途径,同时让馆员对图书馆产生组织认同感和责任感,才会更好地融入到管理工作和用户服务中。

2.2调查问卷内容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调查滨海校区的读者群体和馆员群体对图书馆实施IC构建设想的意见和信息需求,因此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三个部分展开,分别设有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信息需求和对IC的资源需求共21个题目。第一部分主要考察用户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和身份。第二部分主要是想获取调查对象对于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包括到馆的时间、频率和目的,以及平时获取信息的渠道,了解图书馆在满足读者信息需求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不足之处。第三部分是调查用户对图书馆IC资源的需求,涉及到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三个层面,空间环境、软硬件设施、专业辅助馆员以及规章制度四个维度。其目的是想通过信息告知调查对象,图书馆打算建立IC,观察用户的反应,以及分析调查对象对IC的具体需求。

3 滨海校区图书馆IC构建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研究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回收汇总后,剔除无效问卷和空白问卷,利用Excel2007和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数值型数据和文本型数据展开统计分析。

3.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研究将调查对象分成读者群与馆员群两个群体,首先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外国语大学专业,女生占81.7%,男生占18.3%。而在年级抽样中,大四学生因忙于实习、找工作等原因,到馆人数仅占调查总人数的3.8%;其他三个年级的比例差别不大,分别为22.1%、35.9%和38.2%。大一新生对图书馆资源了解较少,对图书馆的利用率稍低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而大二和大三学生由于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对图书馆的拜访率相对均等。调查对象中本科生占据了79.9%的比例,而教师、职工和研究生的比例较少;表明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局限在为读者提供学习和借阅图书的场所,并未开展可以吸引研究人员的信息服务模式。此外,为了调查馆员群体对图书馆构建IC的看法,选取了19个馆员样本与读者群体进行比较分析。

3.2读者群体信息需求分析

问卷主要基于读者群的164份有效调查问卷展开。对于读者群到馆次数的统计,主要是想了解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频率,探讨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功能发挥(见图1)。调查中发现超过一半的样本群体选择了每周1-5次,还有10.4%的样本群体选择了几乎不去,只有31.7%的样本群体选取了6次及以上。由于这次的偶遇抽样的地点是图书馆,结合图书馆一周7天的开馆时间,可见,能达到每天去一次图书馆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读者一周只能去一次,甚至不去。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无规律性,表明图书馆尚未充分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图书馆作为实体空间的功能正在逐步减弱。

读者到馆次数有限,也影响到读者到馆时间段的分布规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读者的到馆时间,从早到晚的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这与大学生作息时间和课程安排有一定的关系。调查中也发现,很多被调查对象到馆的时间段比较零散和无规律性,这表明读者到馆的目的性不强。因此,IC构建后的开放时间设置,应充分考虑读者的作息时间和使用习惯,增加下午和晚上开放的时间。

图1 读者到馆目的

读者到馆次数和到馆时间段的规律,说明读者对图书馆利用的目的存在单一性和程式化。读者到馆的前三个目的分别是自习、查阅图书和期刊和借还图书(见图1)。表明读者对于图书馆的利用集中在实体空间和纸质资源的利用,对于图书馆的功能利用仍然定位在图书馆=书店+自习室的传统观念。读者对于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也局限在对于电子数据库的使用。这个统计结果与第8题“您经常去的那个区域?”和第10题“您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进行比较分析后,也得到了印证。读者在图书馆的活动范围集中在二、三、四楼三个开放阅览区中,占到全部样本群体的70%以上,五楼的期刊阅览室通过各种活动吸引读者,获得了8.5%的关注。但是,本应该在图书馆辅助教学和科研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参考咨询阅览室,却只获得了3.7%的支持。

读者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服务范畴也存在着认识误区,调查中发现,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集中在网络查询和自购资料,几乎占全部样本群体的50%,只有不到三成的读者选择了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其中选择利用数据库下载资料的占21.4%。而其中有一个样本注明,是图书馆图书资料不足,影响她选择图书馆作为获取信息的途径。可见,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读者多将图书馆当成了看书、自习和下载论文的场所,丰富的电子资源和专业馆员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为了得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利用率,问卷做出关于读者对于IC利用范围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选择撰写论文和课题讨论的个案占58%左右,社团活动策划的个案占17.8%。这表明读者有自习和阅览之外的科研需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原有服务内容的基础上,继续挖掘辅助教学科研的功能,尤其是为高校毕业生和有研究计划的教师提供专业的资源检索和学科支持服务。而目前高校图书馆利用率低,可通过开展IC相关的服务进行改善。

针对以上问题,可考虑通过开发IC的网站平台,嵌入读者乐于接受的社交平台进行宣传推广。问卷对读者喜欢的咨询方式进行了调查,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见图2),网络交流平台的及时性和隐秘性得到了读者的一致认可,调查对象也不排斥与馆员面对面沟通的方式,而网页留言和邮件因延时性和不便利性,不再是读者主要选择的咨询方式;有调查对象也提出了微博的交流方式。因此在IC网站平台搭建的过程中,应考虑到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和信息利用习惯,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实体空间咨询窗口的构建。

图2 调查对象认可的咨询方式

3.3读者群与馆员群信息需求比较分析

调查发现,读者群与馆员群对于IC构建的意愿、硬件和软件资源等方面意见一致;但是对于IC具体的服务类型、咨询方式和有关规章制度的内容等方面存在认同差异。为探究两个群体认同差异的原由,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调查。

3.3.1信息需求的一致性

(1)对 IC构建的意愿一致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了解读者群和馆员群对于IC构建的认知情况与支持程度,结果显示,51.8%被调查者没有听说过“IC”这个名词,40.9%选择了“听过,但不清楚”,只有7.3%选择“有所了解”,没有读者选择“非常了解”。读者对于IC了解不多,会影响IC构建服务的开展与推广;而馆员群作为IC的直接实施者,对于IC概念和实践发展认识的缺失,将会直接影响图书馆建设IC的进度。根据本调查问卷,读者群有72.0%和馆员群有62.8%表示非常乐于使用IC并对建设感兴趣;26.8%和34.8%对建设持观望态度,选择了“可以先试试”,“一般感兴趣”;1.2%和2.4%不赞同图书馆建设IC,并表示“不感兴趣”,“无所谓”。调查也发现,馆员对于IC构建的意愿同样强烈,但是对于IC的了解程度并不明显高于读者群。

(2)对IC的空间资源需求一致

对于IC实体空间的构建需求,研究从硬件和软件设施,以及无线网络的配备等方面,对读者群与馆员群展开调查。数据显示,二者对于这部分的需求呈现一致性,尤其是普遍认同对无线网络设施的配备工作。对硬件设施选择的排序依次是打印机、复印机、电子书、扫描仪、投影仪、可出租的手提和刻录机。可见,调查对象对于硬件设备的需求还停留在传统的打印和复印的服务,并未意识到图书馆可以提供小组讨论需要的其他设备。其中对于打印机等基本的硬件设施需求强烈,电子书的日益普及也吸引了读者和馆员的注意;而投影仪和刻录机等专业的设施,并没有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也是由读者利用IC的目的所决定的。

读者群和馆员群对软件设施选择的排序依次是OFFICE办公类软件(96.7%)、媒体播放软件(85.4%)、图像处理软件(65.2%)和WEB开发类软件(37.2%)。这是由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属性所决定的。因为在校学生和教师群体,在学习和教学的要求下,对办公类软件的需求较多。同时,在前面的调查中了解到读者对于IC的利用多是为了学习和科研,只有17.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社团活动策划。这也决定了办公类软件的较热门和开发类软件较冷门。而对于馆员群体,日常的工作需求和培训内容也多以办公类软件为主,较少涉及到专业性较强的软件培训。可见,高校图书馆可以借IC构建的时机,向读者和馆员宣传IC支持合作学习交流的一站式服务的内涵。

3.3.2信息需求的差异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读者群和馆员群在IC的构建意愿和对软硬件资源的需求方面表现出了一致性,但是在对IC的要素展开的调查中,发现读者群和馆员群有不同的看法。为了直观反映这一特点,将二者的样本数据从环境要素、咨询人员类型、规章制度三个维度,进行对照分析。

(1)环境要素认同的差异

读者群和馆员群对于IC环境要素的认同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图3可知,读者群和馆员群对于舒适的沙发和打印机等硬件设施的重要程度看法差别不大,普遍认为沙发并不是IC中最重要的设施,也认同IC必须提供打印机等硬件设施。但是对于IC提供的安静独立的空间和咨询人员类型这两个要素有着不同的态度。读者群从自身的学习科研需求,更希望空间的安静和独立,而馆员群从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出发,更注重强调专业人员支持功能的重要性。结果表明,读者群仍没有摆脱图书馆是自习室+书店的定位,强调学习的独立自主,认为馆员的咨询并不能对自己的学习科研产生太大的作用。而馆员对于自身咨询馆员的定位过于自信,认为是IC服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图3 读者群和馆员群对IC环境要素认同的差异

(2)人力资源模式认同的差异

正是由于读者群和馆员群对于学科馆员是否应提供咨询服务,以及提供的咨询内容范畴的认识不同,导致二者对于IC应提供的咨询馆员类型产生了差异,见图4。一方面,读者群对于问卷中四种学科馆员的具体服务内容不够清晰,同时基于课程学习和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需要,倾向于馆员能够提供数据库使用和书目检索的基本信息服务,对于馆员的IT知识和写作指导能力持怀疑的态度;而馆员群认为自己更擅长学科馆员的角色,不认可提供其他专业知识服务的必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馆员自我认同和读者他人认同存在差异。

图4 读者群和馆员群对IC人力资源模式认同的差异

(3)规章制度内容认同的差异

读者群和馆员群对于环境要素和咨询馆员认同的差异,是基于二者不同的角色定位,因此,从对IC的规章制度内容也可以看出二者认同的差异。读者群对于聊天、大声喧哗和接听手机等破坏安静学习环境的行为反应最为强烈,其次是对占座等占用公共资源的行为,同时,调查对象对于情侣过于亲密的不文明行为也持否定态度;而对于“借用他人一卡通刷卡”这种对于自我并未造成影响的行为却并不反感。馆员群选择“借用他人一卡通刷卡”的比例明显高于读者群,因为这种行为对于馆员的日常管理工作造成了困扰。可见,调查对象无论是读者还是馆员,对于他人行为的判定多是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管理的难易程度等角度出发。因此,IC构建后,规章制度的设置在充分考虑读者群意见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管理问题,以维护图书馆正常秩序。

3.4读者的建议或意见调查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调查对象对于IC构建的需求内容,研究利用调查问卷中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内容进行编码,发现影响读者选择区域的原因包括环境因素、信息资源和读者的个人性格等;用户对于IC建设的态度分为支持与期待,质疑与观望等;而对于IC建设方面的建议涵盖了资源和管理两个角度,分为硬件设施、馆藏资源、空间环境、咨询馆员、资源分配和制度约束六个方面;同时,从如何推广宣传方面对IC建设提出了建议。具体见表1。

表1 读者的建议或意见调查分析

4 讨论

4.1信息共享空间用户使用意愿分析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读者群体由于自身信息素养的水平有限,以及受制于图书馆服务方式和服务范畴,倾向于选择可以快速获取信息的网络等渠道。而图书馆由于创新服务意识淡薄,以及图书馆馆员自我认识的局限性,影响着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升,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功能和定位受到了冲击,对IC服务模式的构建形成了阻碍。

(1)读者群体对IC的构建态度受图书馆传统服务水平的影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读者除对滨海校区图书馆IC建设持支持的态度之外,还存在着少部分质疑的声音。同时,读者到馆时间的减少和偶然性,到馆目的的单纯性,表明高校图书馆功能过于单一。读者只是把图书馆当成书店和自习室的替代品。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中心和学习中心功能的缺失,读者对于高校图书馆角色的误解,决定了滨海校区图书馆构建IC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高校图书馆应及时转变与读者的关系,将读者扩展为服务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也为图书馆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2)读者群体需求的多样性对IC服务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读者群体对IC构建提出的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支持层的资源需求,与调查对象的年级、性格特点有关。滨海校区图书馆所面对的学生读者多是90后,甚至是00后。这部分群体强调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和多样性。读者对于IC空间环境的舒适和行为规范管理的需要,表明读者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简单设施的提供与完善,更注重的是身体与心理的愉悦;以及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而对于独立空间设置的需求,表明读者更加注重空间的隐私性和个性化。因此,滨海校区图书馆IC服务模式的构建,要体现外语类资源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照搬经验,不能不顾实情。

(3)读者群体与馆员群体认同的差异性对IC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读者与馆员对于IC信息需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发现二者普遍认可IC这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对于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资源需求也表现一致。但是对于IC服务的具体内容和专业馆员的类型方面存在分歧。这表明馆员群体在自我认同与读者群体的他人认同方面差异性明显。读者群体对于滨海校区图书馆馆员所提供的大部分服务不满意,而馆员却将这种否定的态度认定是读者自身素养和图书馆设置的问题。这种固步自封的意识必定会阻碍IC构建的进程,进而推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这也是实践过程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4.2滨海校区图书馆构建IC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调查对象支持并期待图书馆早日建设IC。IC构建是必要的,但不可否认少部分质疑声音的存在,这与图书馆宣传不到位,与学生交流沟通机会较少等原因相关。

从软硬件资源、空间环境和馆员配备情况来看,滨海校区图书馆建设IC也是可行的。滨海校区图书馆建设时间短,馆藏多以近年出版图书为主,期刊种类丰富,拥有中外文电子数据库,以及提供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可以满足读者信息查询的需要。图书馆现有一个电子阅览室,配备200余台电脑,并安装有相关的学习软件,支持滨海校区现有专业的教学工作,每周可为学生提供两次现场授课场地。同时,五楼的空间设施已初具IC的模式,建有两个研讨室,内有桌椅和多媒体教学仪等设施,可以为小组讨论和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五楼中区现有30余个提供电源插座的学习卡座,方便毕业生撰写论文等个人学习需求,以及若干组沙发,满足读者的休闲需求。此外,滨海校区图书馆的馆员总体学科层次较高,具备多学科的专业背景,可以为IC的建设提供专业人员储备。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和图书馆的领导始终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支持能够满足学生信息需求的空间建设,这为IC的建设提供了行政支持。

5 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和方式,周艳枚等发现,大学生用户对信息价值有较高的认知度,希望高效、准确和快速地获取可信及权威的专业数据[4]。但是同时,大学生用户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较依赖于网络搜素引擎,对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缺乏深度利用。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校区图书馆的物理环境、馆藏情况和人员结构的分析,发现滨海校区的用户群体对于IC的需求是存在的,图书馆对于创新用户服务模式,满足用户的需求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虽然,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也存在质疑和否定,但这正是推动图书馆前进的动力。这些意见让图书馆管理者认识到,IC的建设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不断的征求用户的意见,循序渐进的开展。

(来稿时间:2016年1月)

参考文献:

1.Bickley Rachel,Corrall Sheila.Student perceptions of staff in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a survey at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J]. 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11, 39(2):223-243

2. Donkai Saori, Toshimori Atsushi,Mizoue Chieko. Academic libraries as learning spaces in Japan: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commons [J].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2011, 43(4):215-220

3..徐建华.科学发展观与图书馆员快乐指数[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

4.周艳玫,刘东苏,王衍喜,等.大学生信息行为调查分析与信息服务对策[J]. 图书情报工作,2015(6):61-67

An Empirical Study of Factors on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Users' Behavioral Intention——A Case of Binhai Campus Library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Xiao Ping Yang Xiaona
( Library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ffects the user's habits and ways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Commons appear to meet the user's information needs of convenience, collaboration and exchange. The paper what orients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Binhai campus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user groups, uses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wi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combin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willingness on the use of Information Commons. It uses SPSS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of survey data, and presents the willingness of users what is affected by the library conventional level, services function of Information Commons, as well as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of user and librarian.

〔Keyw ords 〕Information commons Empirical research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分类号〕G250

* 本文系天津外国语大学“十二五”科研规划2015年度科研项目“高校图书馆引入创客空间服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YB2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肖平(1982-),女,硕士,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员,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方向:信息共享、用户服务;杨晓娜(1984-),女,硕士,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发表论文3篇,研究方向:用户服务。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一般模式及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状况实证研究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