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同育人

2016-06-21 06:16袁晓晶
江西教育A 2016年5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办学

袁晓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可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产教深度融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并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只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相互融合,让教学更“接地气”,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探索产教融合的有益尝试

“升级版”的深度融合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深化现有的“订单式”“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校企共培、教训融合”“校企融合、三阶递进”“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校52个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校与各类企业联办了60多个“订单班”。其中,与江铃汽车集团公司联办各类“订单班”达12个。所有“订单班”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教学标准,都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院的教师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共同制定,企业承接“订单班”部分专业课教学及全部实习任务,学生正常毕业后全部在该企业就业。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拓展了学生实践平台,开辟了新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路。如学校与深圳创想时代动漫公司共建动漫设计专业,与中国建材集团公司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而且该中心的教学设施全部由中国建材集团公司投入,并为学校援建一套水泥生产中控模拟系统。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之路还延伸到了国外,与德国DMG MS精机制造公司共同培养国际就业人才。在此合作项目中,德国公司负责建设数控培训教室,每年安排学校数控专业教师和学生免费到其设在上海的机构或德国本部接受培训。同时,德方还安排毕业生到DMG MS公司中国工厂与德国工厂就业,组织学校教师与德国工商会进行合作、交流,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与现代学院开展合作,上海、浙江、广东等多家公司与学院共建加工生产线,合作开发新产品,提供项目研发经费。校企深度融合,使学院的办学实力得到了整体提升,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校中厂”与“厂中校”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达到“学生与员工无缝对接”,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岗位技术要求为标准,与东盟经济开发区企业合作开发了一批工学结合专业课程。开展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培养与测评工作,以课程项目化改造为基础,推进“能力目标、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完成了近100门课程的项目化改造。

校企共同制定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选拔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和兼职教师从教能力培训制度,三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由企业提供设备,学校提供场地,校企共同管理,重点建设电力技术实训基地、汽车实训中心、建筑实训中心等一批“校中厂”。通过在“校中厂”中设立“学生自主学习创新中心”等形式,实施“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学生具备职业基本素质和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

学校还与相关的38家企业密切合作,将校外紧密型实习基地建成为“厂中校”。“厂中校”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企校双方共同管理,共同提供师资,保证学生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学校每年进行专业调研,召开人才培养模式专家论证会,共同设计、实施、评价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引入课程,将典型水利工程施工任务融入“厂中校”教学内容。由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协同创新科技研发

近年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加紧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选派优秀教师到欧美名企做访问学者、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开发等多种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科研上的“短板”问题。

无锡职院还投入巨资建成近5000平方米的“智能工厂”。这个工厂基于物联网技术,拥有大量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实现了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的有效融合,为各学科、专业教师从事科研、教学、服务提供优越的条件。

凭着这一系列科技优势,无锡职院与企业真诚合作、协同创新。几年来,校企双方就合作完成全自动盘带机的设计与研制、电梯平衡补偿链快速成型装备及升级研究等科技项目100多项。由此,学校申获专利达204项,其中89项实现授权。

职业院校不是科研机构,但与企业协同创新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让教师在服务企业的同时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反哺教学,使人才培养更契合企业转型发展需要。

产教融合不力的原因何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作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历史性重任,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界与产业界共同推进产教融合指明了工作思路。职业教育是直接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教育,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求企业不可缺位。

职业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办学手段自然与企业密切相连,尤其教学、实训等方面更是需要企业的密切参与。企业的发展需要技能型人才,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员工培训等也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双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决定了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命脉所在。

但从多年来的发展情况看,对于产教融合,职业院校热情、企业方面冷淡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较弱。

从生产企业与职业院校自身来说——

首先,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驱动力不足。我国职业教育自发展之初主要就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形成的,虽然这种意愿符合企业的自身需求,但毕竟不是企业自己主动提出的,因此容易在相互合作中最终成为职业院校的单方面的热情。更主要的是,由于产业转型升级还没完全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因而企业方面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内在动力没真正形成,一定程度上将自己当成“配角”。

其次,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长远发展眼光,使得企业对与其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如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更谈不上寻求双方共同的利益点。即使生产形势较乐观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项目大多数还停留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的层面,而且相当一部分合作关系是因政府要求和学校请求所为。

再次,职业院校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保障能力较弱。就技术服务能力来说,职业院校能够从事技术产品研发的项目还比较少,仅限于提供一般的实习服务或者简单的生产劳动,难以吸引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一些职业院校对为企业人才培养的技能性和创新性认识不够,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研不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差距。同时,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也难以实现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

另外,产教融合之间产生的矛盾一定程度影响到产业的发展与转型,由此产生了消极影响。一些地方、院校建设的高新实训基地,由于与产业融合较差,落后于企业技术革新,致使设备买回来便派不上用场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政府层面政策激励方面来说——

产教融合的大环境还未完全形成。一些地方对产教融合的认识模糊、支持不力,教育主管部门不能主动地发挥协调、指导、规范的作用,这就使得学校方面难以充分利用政策、信息等资源。

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的合作协调机制实效性与针对性不强。这些地方按行业组建的职教集团组织流于形式, 尤其是涉及资产与资金整合时所产生的现实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地方建立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培训、校企共同发展等问题上虽然发挥了指导性作用,但对于吸引企业的积极参与并发挥其作用效果并不大。

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校企的政策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关教育专家的调研结果表明:其一,国家已有鼓励行业企业办学的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的职工培训教育经费的使用亦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其二,已有的税收政策优惠缺乏对企业办学的吸引力 ,现行的补偿政策执行程序则显得不够畅通;其三,许多参与办学的企业为了降低风险成本,不愿意在人、财、物上有更多的投入;其四,企业办学还面临体制方面的一些障碍。

产教协同推进深度融合

2014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如此明确的揭示,让存有为难情绪的职业院校深受鼓舞。而“产教深度融合”的提法,再次对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盼。

产教融合,首先要求职业院校主动对接现代产业,同时也要求生产企业乐于参与职业教育,二者合一就是产教融合。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培养人才主体的职业院校需要不断改革,求新求变。对职业院校而言,必须树立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合作理念,充分发挥专业人才集聚的优势,对接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与企业进行技术、产品等研发合作,协同攻关实现“双赢”。

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养转移到职业院校,正是产教融合的实质所在。如果说产教融合根本目的是要推进校企合作育人,那么校企如何深度合作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很多职业院校对此感到困惑。产教融合要求职业院校开放办学,服务于企业,以适应产业变革。这一变革对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对产业发展必须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还须具备相应的从业经验和实践经历。而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将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变革,国家急需的技能性人才将源源不断地脱颖而出。

同时,产教融合要求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定位与学校等量齐观,即学校和企业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企业与学校进行良性互动、协同共建,发挥各自主体优势。长期以来,教育界将企业置于“需方”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作为“供方”与“需方”合作的基础仅仅是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而“供方”培养的毕业生情况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技能性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鉴定都由“供方”来做,“需方”只能被动接受。产教分离令企业不信任学校,学校也为学生的就业而疲于奔命。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只有让企业以“主体”的身份主动参与办学,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接“地气”。

职业院校能否办出特色,在于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企业必须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由企业核准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在构建体现人才素质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让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承担,培养结果由企业参与检验与评价。这样 产教才能实现深度的融合。

推进产教融合,企业方面应准确定位、理性把握自己的责任和权益。企业应注重发挥自身在产业、行业的资源优势,适度把握主体地位,不能让自己变成“家长”,不能违背或过多干预正常的学校的教育规律。

产教融合意味着知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向相互融合转变,由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在师资方面,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既能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验、实训指导。目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生产实践经验欠缺。要解决这一问题,职业院校应将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相融合,有计划地把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其动手的技能,以培养“双师型”教师。

产教融合也是对学校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一直以来,职业院校的办学主导权在院一级,系或分院二级办学单位仅是执行者。然而,对行业发展、企业需求有更敏锐反应的恰恰是学校的二级机构。目前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比较多的是在学校二级机构,与相关企业建立了混合所有制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情况表明,职业院校有必要调整办学体制,将办学主体下移,充分激发学校二级办学单位的活力,以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化。

推进这项工作,必须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要由行业牵头,企业与学校参与组建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二要让行业与学校合作,举办“校行企”参与的产教对话活动;三要通过行业及其主管部门,与学校及学校主管部门共同出台有助于“校行企”合作育人的措施;四要当行业做大做强后应直接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在办学体制上也应改革创新。国家可通过财政支持等相关措施,鼓励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率先参与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可以探索股份制、企业化管理,通过企业文化、标准的输入,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产教融合,不只是院校和企业两方面的事情,参与其中的,除了政府职能部门,还应包括相关行业机构、社会组织、培训机构等。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不可缺位,应该着力于落实相关政策,指导学校育人适应地方发展战略等,鼓励企业参与学校转型发展。

如果所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期间都能实现校内实训如同于企业实习,都有那种上学就是上班的切身感受,而毕业时一个个都能在生产岗位上独当一面,则我国的职业教育就富有旺盛的生命力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学校)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办学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