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国以来我国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演变

2016-06-23 15:02熊文邦
市场观察 2016年5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市场政府

【摘要】在人类的现代经济社会中,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就是政府和市场。其在促进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方面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本起源于西方,但与西方传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我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并没有实行过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制度。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经过1956年三大改造,我国又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有着自己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在对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认识方面,我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探索过程。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国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随着具体国情而不断探索和深入的过程。因此,结合历史与现实可以将之分为三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2)改革开放后至正式确立市场经济制度(1978~1992年);(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后(1992年至今)。文章从观念变迁、具体实践等角度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演变进行考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对策。

【关键词】政府;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科学发展观

一、改革开放前的认识演变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中接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对新中国采取外交孤立、不与新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的敌对行动,使当时新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外交上,新中国对苏联采取“一边倒”的策略,所以这一时期我国一直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全脱离了我国基本国情,最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主要是纯粹的统制计划经济,市场的作用被完全的否定。政府全能,市场不在,政府完全替代市场。政府突出微观管理职能,政企不分,企业毫无独立性和自主性,其人财物和产供销完全由政府统一决策和配置,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也完全由政府一手包办。在此种情况下,政府扮演的是一种全职全能的角色,使其能够事无巨细地包揽一切社会经济事务。在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它对于我国修复战争遗留下的创伤,从而迅速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建国之初,市场被看作资本主义的产物而一直被我国主流经济学视为批判的对象。新中国在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经济理论的熏陶下,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再加之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背景限制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是两年之后发生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严重困难,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这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漠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与当时国内的经济形势严重脱轨。1966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我国在长达十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束缚。总之,从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道路上遇到重大挫折,在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基本上没有重大进展,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的正式确立,经济发展完全被置于次要的位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从限制市场经济到基本取消市场经济,只在部分地区保留了为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集贸市场。

二、改革开放前期的认识深化

在这一阶段,我国对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探索有了重大突破,即主要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不断调整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具体说来,市场因素开始被逐渐引入,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并加以利用,计划的范围开始被压缩。

1976年,伴随着“四人帮”被粉碎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家长期混乱的局面得以终结。经过两年的迷茫期,1978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使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上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79年11月26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破天荒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他认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他认为,社会主义并不排斥市场经济,而且可以搞市场经济,其目的是利用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邓小平开始总结过去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认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成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式确立,当前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不断调整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全面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入了全面探索时期。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共产主义力量遭到重大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再次将矛头指向中国。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谈话,就中国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坚定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1992年10月12日,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四大会议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从出现到正式确立,经历了14年。这是一个新认识逐步形成、发展、深化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党的建立,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认识上的一次大的飞跃,从此中国经济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其中也产生了一些以前没有的新问题。党中央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从新世纪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经济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了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也为我们下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在宏观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论述了当今中国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即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而保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市场主体都能够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这对当今我国的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因此政府在日常的经济管理中,不要越位,也不要缺位。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坚持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而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判断,在这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再次选择了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可以说,中国探索既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杨干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白永秀,任保平.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苏星.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陈惠华,刘阿钢.变革:市场中的政府角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吴雅杰.中国转型期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熊文邦(1991-),重庆人,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市场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浅谈房产测绘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体会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