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胶板在野生榛林防虫减灾中应用试验

2016-06-24 07:03顾玉锋牛兴良
中国林副特产 2016年3期

顾玉锋,牛兴良

(抚顺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辽宁抚顺113008)

粘虫胶板在野生榛林防虫减灾中应用试验

顾玉锋,牛兴良

(抚顺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辽宁抚顺113008)

摘要:粘虫胶板杀虫技术是农林生产绿色、环保、无公害物理防治技术。通过3a实验证明,用粘虫胶板杀虫技术防治榛黄达瘿蚊等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抚顺市林科所野生榛林实验地的榛黄达瘿蚊虫害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粘虫胶版;野生榛林;瘿蚊;物理防治

防治榛林虫害,最快捷的方法是化学防治。但榛林上所用化学农药多为限制使用的中度毒性农药,易引起榛林产品中残留化学农药过量,影响了榛子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破坏了生态环境。近年来,由于榛林大量使用农药确保产量,导致榛林增产不增效,已严重影响了榛林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亟需在野生榛林生产中开展无公害虫害防治研究试验。

1项目概述

1.1粘虫胶板杀虫概述

粘虫胶杀虫技术是近年来被推崇的农林生产中无公害、绿色、环保的物理防治技术。粘虫胶杀虫技术防治原理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和对黄色的正趋性进行诱捕,达到控制害虫数量、减少虫害发生的目的。这种防虫技术在榛林的应用尚无先例,特别是对榛实象鼻虫、榛黄达瘿蚊防治。

1.2野生榛林害虫

野生榛林害虫主要是榛黄达瘿蚊、榛实象甲。

榛黄达瘿蚊是近年新发现的危害榛子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害虫是一新种。榛黄达瘿蚊在辽宁地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枯枝落叶层下10cm以上的表土中越冬。翌年榛芽萌动时开始化蛹,蛹期13~15天。在4月下旬(始见于4月22日)出现成虫,5月中旬为羽化盛期,6月中旬成虫羽化终了。此虫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河北东部,山东东部均有分布,其中以辽宁省的榛林受害较为严重。此虫幼虫危害榛子的幼果、嫩叶、新梢,幼果果苞被害后引起榛果脱落,经济损失严重。以2007年铁岭的调查统计数据为例,因此虫危害造成榛子减产40﹪以上,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

榛实象甲,又名榛实象鼻虫、吉氏象甲,属鞘翅目,象鼻科。辽宁2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和当年羽化的成虫在土中越冬。5月中下旬成虫出土,取食嫩枝、嫩叶,6月下旬在幼嫩榛实内产卵,7月上旬孵化幼虫,8月中下旬老熟幼虫离开榛实,入土过冬。次年8月中旬化蛹,羽化为成虫越冬。主要分

22.9772cm,大叶山杨为最短为12.0887cm,二者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大青杨与白杨、白林2号之间和白林2号与三北1号、黑林3号之间,以及三北1号与黑林3号、大叶山杨之间差异不显著。

叶绿素稳定指数(CSI)和相对含水量(RWC)损失率,2种方法综合测定结果表明:白杨耐旱性最强,三北1号、黑林3号、白林2号耐旱性中等;大青杨和大叶山杨耐旱性较差。

表2中白杨自然干燥后的叶绿素b,比鲜叶中的高,可能是叶绿素a部分氧化为叶绿素b的结果。

杨树的抗旱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品种、生理生化指标、土壤酸碱度、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人为因素等,试验期间,由于供试品种是人工栽培的1年生苗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该试验数据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今后的实验中要考虑其相关的多种因子进行试验研究,为杨树生产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廖光瑶,朱顺泉.川中新桥防护林树木相对含水量(RWC)单分子指数模拟测定及其水信号[J].四川林业科技,1994(4): 6-15.

[2]郭宇龙,李云梅,王桥,等.一种新的水体叶绿素a指数及其应用潜力分析[J].光学学报,2015(11):18-30.

[3]苏东凯,周永斌,唐庆华, 等.不同杨树品种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39-41.

[4]舒展,张晓素,陈娟, 等.叶绿素含量测定的简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4):399-402.

[5]谭文静,王永千,赵鹏飞,等.基于反射光谱的植物群体叶绿素含量监测系统的研制[J].农业工程学报,2014(10):160-166.

布在东北林区,辽宁普遍发生。成虫危害嫩枝叶、幼芽和嫩果,影响新梢生长。幼虫危害果实,将榛实仁部分或全部吃掉,并将粪便排在果内。榛实象鼻虫发生面广,生活史长而复杂,世代重叠,交替发生,危害率极大。

2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2012年3月,科研组选择了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特种PP板材质粘虫胶板。胶板为黄色的特种纸材双面涂胶板。每张粘虫胶板面规格为25cm×40cm,具有双面涂胶、双面覆膜、悬挂孔两个等特征。

10%蚍虫啉可湿性粉剂(喷药所需试剂),蚍虫啉可湿性粉剂是烟碱类超高效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产品速效性好,药后1天既有较高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2.2试验方法

粘虫胶在野生榛林防虫减灾中应用技术研究,是以防治榛黄达瘿蚊为主,其次防治榛实象鼻虫。为此进行了如下试验设计:

2.2.1试验地点及对象。2014年,在抚顺市东洲区哈达镇上年马洲村,抚顺县石文镇栗子村,峡河乡三家子村,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山城镇宝山堡村,选择野生榛树萌生年龄2年榛林为试验对象,分别进行1年或连续2~3年挂板试验,随机设置对照区。以粘虫板粘虫种类、粘虫量、叶片虫瘿率、果苞受害率等为调查指标,进行试验结果调查和分析。

2.2.2挂板时间。挂板在4月下旬开始,5月中旬前结束。

2.2.3挂板方法。①结绳悬挂法挂板:每隔5m宽设1行,用立杆结绳悬挂:每行2杆之间30m,悬挂10张粘虫胶板, 悬挂高度距地表1.3m。②竹棍支撑法挂板:田间依次按3m×6m、4m×5m棋盘式分布,每亩均匀插挂37张或33张粘虫胶板,悬挂高度距地表1.5m。

2.2.4正交设计。2014年在栗子村榛林内按4m×6m、4m×3.5m 、4m×2.5m进行了棋盘式均匀挂板处理,同喷药次数、坡位等因子相结合,进行了正交设计布局(见图1)。A上、A中、A下、依次代表坡位的上、中、下腹;B1、B2、B3、依次代表挂板数量为每亩27、47、67张;C0、C1、C2、依次代表打药(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首次喷施在4月末—5月初,第二次喷施在5月下旬)次数0次、1次、2次。用: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依次代表A上B1C0、A上B2C1、A上B3C2、A中B1C1、A中B2C2、A中B3C0、A下B1C2、A下B3C1、A下B2C0九种处理和对照,每个处理面积为1000m2。全林设计挂板:榛林内依次按4m×6m,每亩均匀插挂27张粘虫胶板,悬挂高度距地表依次为0.9m、1.2 m、1.5m,试验总面积500亩。

图1 正交设计试验示意图

3结果与分析

3.12012年试验

在东洲区哈达镇上年马洲村立杆结绳悬挂设置试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其粘板粘虫数量约160~180个,以花蝇为主,苍蝇很少,略带部分甲虫。

3.22013年试验

2013年,科研组于6月17日和6月23日到抚顺县石文镇栗子村、峡河乡三家子村,对各试验区粘虫板粘虫情况进行了随机调查,试验结果表明:用粘虫板能够粘杀大量榛林害虫,利用该技术防治榛黄达瘿蚊有显著效果,兼治花蝇、蛾、瓢虫、甲虫等害虫,挂板10天左右,平均每张粘板可粘滞害虫532~1701个;不同坡位,粘滞害虫数量有差异,以阳坡下腹粘滞害虫最多,中上腹最少。该结果表明:不同坡位虫害情况不相同。科研组对栗子村试验小区榛黄达瘿蚊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当年萌生的幼林效果显著,发生瘿蚊虫害株率为10%,而对于2年生榛林效果不太显著,发生瘿蚊虫害株率仍有50%以上。原因有三点:一是野生榛林虫害特别严重,虫口密度过大,粘虫板虽然粘滞了一定数量的瘿蚊,但短期内难以全面控制。二是在幼林中粘板位置和透光较好,诱捕害虫时效性更强,而2年生榛林密度过大,粘板位置和光亮不明显,诱捕害虫时效性差。三是挂板立杆不牢固,部分挂板立杆提前倒伏。

3.32013~2014年野生榛林正交试验

3.3.1野生榛树叶片瘿蚊虫害发生情况结果与分析

2014年7月23日,我们对各试验处理的榛树叶片瘿蚊虫害发生率进行了抽样调查,每试验处理抽取10株,调查样株上叶片受害情况,同时,在对照区,选随机抽选3个点各随机调查10株,共调查30株叶片瘿蚊虫害发生率。

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小区榛林叶片瘿蚊虫害发生率不同,经过粘虫板处理后的各试验小区较对照,其榛林叶片瘿蚊虫害发生率均有所降低,其中4处理和9处理降低效果最明显,较对照降低了78.95%;各试验小区单株叶片瘿蚊虫害发生率不同,经过粘虫板处理后的各试验小区较对照,其榛林平均单株叶片瘿蚊虫害发生率均有所降低,其中4处理和9处理降低效果最明显。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榛林单株叶片瘿蚊虫害发生率的影响效果是显著的,不同处理间的效果差异是显著的。

试验正交直观分析结果表明:

单看各因子对虫害发生率的影响具有如下特征:坡位上腹>坡位下腹>坡位中腹;挂板47张>挂板67张>挂板27张;打药2次>打药1次>打药0次。

①试验的最佳处理是4和9。A2B1C1和 A3B3C1。既山中腹,27块板,喷1次药和山下腹,67块板,喷1次药,叶片受害均值仅0.8%。效果较好的是5(A2B2C2)、6(A2B3C0)、7(A3B1C2),效果不好的是8(A3B2C0),而最佳组合是A2B1C1,这一组合出现于4号小区。

②试验表明山地中腹用少量粘板即可收到好的效果,证明中腹虫害发生较少。而山地下腹虫害集中发生,应多布置粘板。

③辅助打药处理试验表明,在中上腹,不打药,仅靠粘虫板即可防治,但在山地下腹,初次利用粘虫板防治,辅助打药还是必要的。

2014年7月25日,科研组到栗子村栗子北沟山榛榛林随机调查山榛20株,抽查山榛树高平均1.62m,上(距地表1.1m以上),中(06.~1.1m),下(0.6m以下)调查瘿蚊对植株上不同部位危害情况。

结果表明:瘿蚊主要危害山榛上部叶片,上部叶片受害率占全株叶片受害率的82.14%,瘿蚊对植株中下部叶片危害较轻。

3.3.2野生榛林果实增产增效结果与分析

①野生榛林果实增产结果与分析。我们对各试验小区榛林结果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面积为2m×2m,将果实全部采下,晾干后,各样方随机抽样调查榛果20颗,均调查榛果空壳率、虫眼率,调查结果表明:一是试验的最佳处理是4、5、7和9号小区。均值仅0%;效果不好的是2号小区(A1B2C1),而最佳组合是A3B1C2,这一组合出现于7号小区。二是无论哪种处理,其果实空壳率均远低于对照区,其防治效果均显著,果实空壳率平均降低33%。

②增效结果分析。每亩均匀插挂30~40块粘虫胶板,成本75~100元/亩,立杆可就地取材,插挂人工20元/亩。成本总计100~120元/亩。与不打药相比较,空壳率降低33%,相当增产33%,以目前每亩产量40kg计算,增产33%既增产13.2kg。按30~40元/kg计算,增加产值400~500元。净增产值300~400元/亩。

目前生产上榛林防治虫害,需打药6次,杀虫药剂30.00元,每次人工20.00元/亩。计150元;其成本高于粘虫胶杀虫方法。同时,用粘虫板杀虫,为无公害方法,对环境无污染,产品价格要高于含有农药的产品。

4结论

4.1粘虫胶杀虫技术是绿色、环保、无公害物理防治林业害虫技术

粘虫胶杀虫技术是近年来被推崇的农林生产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所需的物理防治技术之一,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维持时间长、防治效果显著、抗风吹日晒、无污染、质量稳定、成本低廉等优点。

4.2用粘虫胶板防治榛林害虫有显著效果

通过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用粘虫胶杀虫技术防治榛黄达瘿蚊具有显著效果,兼治甲虫、蛾等害虫,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在野生榛林中的应用,叶片受害防治效果在95%以上;果实空壳率平均降低33个百分点。在野生榛林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其防治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4.3用粘虫胶杀虫技术防治榛林害虫,将提升榛子品质

用粘虫胶杀虫技术防治榛林害虫,属于物理防治,短期防治效果较化学防治差一些,其优势生态环保,完全符合人类对安全食品的深层次要求。通过逐年降低虫口密度,以及区域性的布控与防治,才能为社会提供质优无害的榛子食品。

[1]牛兴良,潘洪泽,顾玉锋.粘虫胶板在平欧榛子防虫减灾中应用试验[J].辽宁林业科技,2015(6):16-18.

中图分类号:S763.306.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顾玉锋(1959-),男,工程师,从事林学类研究,E-mail: 61971939@qq.com。

DOI.:10.13268/j.cnki.fbsic.2016.0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