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纪日本白银对外贸易初探

2016-06-25 15:27郭闿异
人间 2016年18期
关键词:白银对外贸易日本

郭闿异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16-17世纪日本白银对外贸易初探

郭闿异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

摘要:16-17世纪的日本,白银开采量极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产银国。丰富而优质的白银资源深受欧亚各国商人的喜爱,因此,诸多商人纷纷远赴重洋与日本开展贸易来获取日本的白银。而这也造成了日本白银的大量外流。本文将以日本白银贸易的起转盛衰为主线,将白银贸易分为兴起,巅峰和衰落三个阶段来论述。同时,笔者将其放在世界的视角下考量,通过研究日本流出的白银在东南亚地区世界性贸易中的作用,来进一步全面地分析日本白银的生产、流通、及对外贸易所造成的历史及社会的影响,以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为当代中国经济的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白银;对外贸易

一、日本白银外贸易的兴起

日本是一个有着独特地理位置的国家。其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火山和地震多发。尽管这样的地理环境在历史上给日本国民带来了许多灾难,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为日本带来了极为丰富的贵金属矿产资源。而这些矿产资源中,又以银矿储量最为丰富。日本的银矿主要分布在以下7个地区:(1)北上及西兵库地区、(2)北见地区、(3)北海道西南地区、(4)佐渡地区(5)伊豆地区、(6)日田地区、(7)鹿儿岛地区。

白银的大规模开采从16世纪末开始,原因有两点:第一、16世纪末,日本各地方大名为了壮大自己领地的力量来争霸天下,都比较重视经济。所以当时很多的大名为了发展经济,贮备硬通货,就开始注重对白银的开采,纷纷在领地内勘探银矿,兴建银山。其中最为著名者有二:兵库县的生野银山与岛根县的石见银山。

第二、“灰吹炼银法”的传入。根据相关记载,早在1309年,周防国大名大内弘幸往访石见国时,在参拜北斗妙见大菩萨之际便有采银的纪录,后来臣从于大内义兴的出云国田仪村铜山主人三岛清右卫门帮助大内家在1526年3月开掘出地下的银矿脉,其子大内义隆继位后在1533年透过博多的商人神谷寿贞招徕工匠,以从海外学习的精炼技术灰吹法大幅提升了银的产量。用吹灰法提炼的白银纯度大大提升,不仅在日本本土社会极为流行,而且受到了外国商人的喜爱,迅速成为了对外贸易中的最为广泛的支付手段。

二、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日本白银贸易的繁荣

16世纪末国内经济秩序的稳定为日本的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德川家康开创的“三货制度”居功至伟。德川家康在1601年设置了金座、银座、钱座,制定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即所谓的“三货制度”。“三货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江户幕府尊重并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中世纪末期的货币制度。在京都、大阪一带,银币作为称量货币使用,商品的价格也都用银表示。银币逐渐在全国范围内的得到普及。

其次,当时日本国内市场对中国货物尤其是生丝的大量需求以及东南亚市场对于日本优质白银的需求为日本的对外贸易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当时日本国内对于生丝和丝织品的有着极大的需求,加上日本本土丝织业尚未形成规模,所以这种需求主要依靠对中国的进口来实现。而当与中国的贸易受到明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之时,日本商人只好退而求其次,一方面通过长崎和远道而来外国商人们交易、另一方面,自己获得幕府的出海许可证以后漂洋过海来到东南亚,寻找中国、荷兰、葡萄牙商人们来获得所需要的生丝。这就是在东南亚贸易史上有名的“朱印船贸易”。在日本商人的对外贸易中,日本用来交换生丝和丝织品的货物主要是银、铜、铜钱、硫磺和日本刀。而由于日本白银的成色很高,所以日本的白银在东南亚市场上极受欢迎。当东南亚的日本商人们携带的白银无法满足其需求的时候,他们就会去日本本土进一步寻找交易的机会,而自室町幕府以来,日本对外交易的港口主要集中于长崎、萨摩和对马三地。而白银输出从17世纪初开始,在17世纪中叶到达了巅峰。

最后,从16世纪末开始勃兴的白银生产及先进的炼银技术为这种日本的对外贸易提供了支付手段上的保障。我们可以从一些材料中发现,在引进了先进的开采和提炼技术以后,日本的白银产量在17世纪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三、17世纪后期日本白银对外贸易的衰落

随着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日本白银贸易的兴盛,为日本带来了国内市场所急需的大量的中国货物,也使得统治者们及时地了解了世界的动态。但是,大量优质白银的输出也给幕府铸造银币造成了严重的困难,而幕府铸币的困难对于国内的市场和经济秩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延宝八年,幕府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继位,为了解决当时幕府财政的窘境,德川纲吉任用荻原重秀改铸货币,史称“元禄改铸”。元禄改铸以后的丁银和豆板银,银品位下降的十分严重。幕府虽然通过改铸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在当时被称之为“出目”,据研究,元禄改铸的“出目”高达500万两。但是,也正是由于银币品位下降造成了银币发行量极具增加,带来了物价上涨,从而引发了又一轮的经济秩序的波动。而且,由于银币品位下降,使得日本白银在东南亚市场上的吸引力逐渐降低。

无独有偶,白银的大量外流也开始影响到幕府对日本的统治和管理,这一点是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从17世纪中叶开始,幕府开始采取措严格施控制白银的外流,宽文十一年,幕府颁布了市法-商法,并于次年正式施行。贞享二年,幕府又规定了每年输入日本的外国商品的价值,即“中国商船6000贯目,荷兰商船3000贯目,共计9000贯目(33750公斤)白银。”再加上当时国内的生丝生产逐渐就绪,国内市场对于中国货物的需求不再向之前那样迫切,所以日本对外贸易的热情不再向以前那样热烈,白银的输出也自然开始减少。

总体来说,自1660年以后,日本的白银贸易就开始趋于衰落,直到元禄八年幕府确立了“以铜代银”的原则,设置了对外贸易中金银的替代物。元禄十四年,幕府在大阪设立了“铜座”作为铜的统一管理机构,至此,日本的白银输出完全被铜输出所取代。

四、日本白银贸易的影响

日本的对外白银贸易从兴起直到逐渐衰落经过了近一个半世纪。在这漫长的贸易历程中,白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白银通过贸易主要流入到了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不论是对于明清之际的中国、还是对于正处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乃至于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16世纪末,由于白银开采量的增加和对中国货物的需求导致日本的白银贸易开始勃兴,至17世纪上半叶达到巅峰时期,欧亚各国商人们纷纷与日本展开贸易,以求获得更多的日本白银。而1660年以后,幕府深感白银的大量外流动摇了日本本土的社会经济秩序,不利于其统治,因此开始严格限制白银的对外输出,白银贸易由此开始转向衰落。日本对外输出白银近150年,在这段时间内,输入中国的白银推动了中国赋税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秩序的变动;经由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商人有东南亚输入欧洲的白银则推动了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东南亚地区也受益于此,兴旺的白银贸易使得各国商人汇聚东南亚,推进了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日本的白银贸易联通了世界,对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F7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83-01

猜你喜欢
白银对外贸易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解码白银黑平台“杀人技”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