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治理研究现状及价值取向

2016-06-25 01:56
财经理论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生态治理儒家思想

韦 震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西方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治理研究现状及价值取向

韦震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摘要]文章收集、整理了近年来欧洲尤其是欧盟国家在改善环境、应对生态变化方面的文献资料,梳理出西方国家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经过对比梳理,文献内容及研究趋势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国家政策为主导,重视并细化政府治理(非管理)功能,划定、制定政府治理的界限及标准,同时协同国内各级政府,综合治理;借助绿色科技及绿色产业为平台和推动力,以民生为切入点,突出人民关心、关切问题,使民生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强化可持续发展教育,形成有效、长效教育机制; 协同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及国内各种要素,综合治理,形成合力,制定更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最终得出对于资本的反思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路径寻求及对于社会制度及环境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治理;儒家思想;社会制度

一、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治理问题的提出

2009年召开的世界可持续教育年会中明确规定:“可持续教育是一种基于强化可持续的教学及学习方法”,包括以下核心内容:

人权,脱贫,可持续民生,气候变化,性别平等,公担社会责任,本土文化保护与传承,它是一种基于综合方法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教授和学习过程与方法。①

Belgrade Charter Document (UNEP & UNESCO, 1976)认为生态环境教育应(Environmental Education-EE)该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Awareness)。帮助个人社会组织获得并构建一种环保意识以及对于环境及相关问题的一种敏感度。

2.生态环保知识习得(Knowledge)。帮助个人和社会组织获得对于环境的基本了解,及其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相关问题,明确 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及其责任。

3.生态环保态度培育(Attitude)帮助个人和社会团体获取社会价值、培养个人对于生态环境的强烈关注感及参与生态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及热情。

4.生态环保技能培养(Skills)。帮助个人及社会团体获得解决生态环保问题的基本技能。

5.生态环保评估能力提升(Evaluation Ability)。帮助个人及社会团体构建评估生态环境测量—包括生态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及教育因素等。

6.生态保护参与度加强(Participation)。帮助个人及社会团体培育生态环保责任意识及积极参与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与之相应的,关于可持续发展中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EfS)应包含一下几个方面:

1.人类可持续性(Human Sustainability)。维持人类自身需求的基本承载力,诸如健康需求,教育文化需求等。

2.社会(社会组织及社会网络)可持续性(Social Sustainability)。维持社会发展基本承载力,诸如社会资本 承载力等。

3.经济金融可持续性(Economical, Financial Sustainability)。保持金融资本活力和完整性。

4.自然环境可持续性(Natural Sustainability)。保护自然资源承载能力(例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空气资源,矿藏资源等)(Schroter, 2010)。

正如同Michael Ashby在“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文中所指出的那样,所谓“可持续性”本身在定义上是一个具有模糊性的概念,大多数情况下看起来定义十分模糊,让人感觉模棱两可,概念本身似乎是无所不包,似乎可以涵盖一切。“可持发展”一词则将范围逐步缩小到一个相对可以量化的范围——一种把我们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引向一种更加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但即便是这种定义,仍旧包括了太多维度的内涵与概念,在这众多重要的概念中,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3P”,即繁荣度、人的要素、培育机理(Prosperity, People, Plant)三种要素,作者将这三种要素作为对可持续发展这一宏观问题讨论的根本基础和基本要义,以此为切入点,为具体研究方法提供可参考的方法与坐标。

本质上,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对可持续性的一种管理,不论是从供给角度,如Porter &Kramer2006年指出供给需求链(Supply Chain),还是从政府角色在这一过程中由“管理者”变为“治理者”(The Government’s Management Function To The Governance Function), DEVIN K. JOSHI, BARRY B. HUGHES and TIMOTHY D. SISK 在题为《改善政府治理功能,构建后2015时代可持续发展目标:预测发展前景50年》(Improving Governance for the Post-2015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cenario Forecasting the Next 50 Years )②一文中指出,现当代视野下的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含括三个具有历史性的基本功能,分别是:安全供给功能 (Provision of Security)、政府承载功能(The Building of Capacity)及深化涵盖包容功能(Deepening of Inclusion)。DEVIN K. JOSHI, BARRY B. HUGHES &TIMOTHY D. SISK通过对全球范围内183个国家实施的长效的、多元的及具有全球化特征的现行体系进行整理、重构,形成模型,对未来可持续发展进行预测。基于该模型对全球范围内国家进行安全性、承载量及涵盖包容功能的预测,将基于该模型的分析结果用于对于政府治理功能及“亲发展中国家发展政策”(Pro-Poor Development Policies)的强化的推广,从而使后2015时代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完善。文章认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政府治理作用长期来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尽管到2060年世界上仍旧存在各个国家收入上的差距,但整体趋势是积极良好的。文章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政府治理作为一种手段,不仅是满足自身需要,更是为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还要得益于联合国将政府治理功能的安全性、承载性及涵盖包容性作为考量因素。

文章通过对183个不同国家的数据收集和分析,预见出其本国国内的政府治理的趋势,构建起具有长效性、多元性、国际性和前瞻性的系统模式的过程及结果,无疑会为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和生态环保做出巨大贡献,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参考范本。

Juan Casado-Asensio and Reinhard Steurer③认为,生态治理及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某一个层面的具体问题,而是涉及到各级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问题。解决生态问题需要多方的协调和整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也进行了深入的,多层次的深化改革与对策制定,引入新的治理方式,更加注重政策指制定过程中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的综合考量、政府治理政策的受欢迎程度及政府治理特色的突出,同时又十分注重三者之间的结合与衔接,更加侧重如何将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整体,融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整体性与一致性,同时充分考量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作者以欧盟十五个国家为例,通过文献综述回顾得出:过分突出整体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而忽略了对于各要素之间内部关联的研究。鉴于三个要素之间无法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综合的治理过程,因此,作者建议以实现一个相互融合的综合体为导向,实现三种要素之间的重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承担起导向指引和公众意识唤起的重要责任。John Blewitt 在其新书《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Understan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5)中指出:人类活动无疑是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变暖及全球气候危机的重要动因,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对地球资源无限度的开采与利用已经导致地球资源的枯竭,地球被人类当作工厂、公园、垃圾处理站等等;同时贫富差距、非公平正义等问题日益突出。尽管这些问题不是在现代社会才出现的,但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当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生态问题亟需被解决的迫切性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John Blewitt认为可持续发展并不难理解,在本质上就是应该构建一个比过去更好、更健康的未来。

不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没有要求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成一个有机的、彼此联系的整体。他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和社会中各个要素看成一个整体的过程,而这需要一个宏观的眼光和视角来观察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即使每个人的视角、价值观、思维、目标和预期都不相同,仍能够具有理解他人的同理心。同时理解世界的多层次性、碎片性及统一完整性。John Blewitt的主要观点认为西方视角中对于可持续性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缺少整体性。Allouche, J④在题为:论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必须要考量安全性、公平正义和不平等性及实现社会正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Must Consider Security, Justice and Inequality to Achieve Social Justice)一文中提到社会中的安全及社会正义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称之为“可持续发展目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这一目标的引入主要是为了给公民构建一个安全、可持续及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个具有变革性的方法得以完成,这一变革行方法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将包容性的、安全性的、公平正义性及平等性等要素作为全球性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然而,一些联合国的成员国在保障、推进可持续发展日程方面行动迟缓,有些国家的行为甚至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左。实际上,种种不安全和不平等因素的存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最关键因素,也使得其本身成为实现这一进程的最大潜在困难。Allouche. J试图以重构社会安全性和公平正义的角度来构建可以联系可持续性、社会安全性和社会公平正义性的关系网。Tarja Merist和Jukka Laitinen在题为:以创新社会、商业及能力助推未来可持续发展(Renewing Society, Business and Competences for the Future in Sustainable Way)一文中提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了经济、社会及生态等多维度的一个概念,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今天的平衡性之中,更关乎未来的协调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是一个设计多个学科领域,包含不同领域因子的复杂过程。Tarja Merist和Jukka Laitinen在文中以芬兰城市Western Uusimaa为例,以特定的地区进行个案分析,试图展示出未来可变的可持续发展的场景及趋势。文中主要使用了背景信息收集法,作者通过对不同领域的88家公司,以数据问卷访问的形式进行了数据收集。同时分析了需要应对各种挑战的不同需求、技能和能力的可变场景及趋势,筛选出这一过程中的最佳因子。Tarja Merist和Jukka Laitinen所选地区有极强代表性:商业和社会结构处在深刻的变革和转型期,这一地区的某些传统行业逐渐没落,新兴行业受到更多关注(具有极强推广性和借鉴意义,例如对于我国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进程中企业所承担的角色及定位)。对于工作环境的改变与重塑的最主要原因是可持续发展。从这点可以看出,产业格局和环境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因此,Tarja Merist和Jukka Laitinen得出以绿色科技为驱动的环保产业必然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模式。文章以Western Uusimaa为例,基于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考量,试图探索可持续发展对于未来长远目光下商业模式的机遇。论文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未来商业模式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Rob Marchant, Paul Lane⑤在题为东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过去视角下的未来发展(Past Perspectives for the Future: Found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ast Africa )一文中深度剖析了东非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社会、气候及人类活动等多方面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体包括政府治理能力、土地出让保障及经济束缚力等因素的分析。最后得出要形成长效的生态保护机制及土地出让及管理办法,才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依赖度,实现可持续发展。Helen Kopnina and Frans Meijers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论实践与理论挑战》(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Exploring Theorical and Practical Challenges)中指出,ESD最早出现是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的一篇报告中首次使用。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规划(The United Nations’ Decade fo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r DESD (2005-2014))中规定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功能包括:消除贫困,实现性别无差异化(性别平等),健康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偏远地区发展,文化多元化,世界和平及人类安全问题及可持续城市化进程推进等。(UNSSCO,2005)。Arun Agrawal⑥在题为《可持续发展动因群干预研究》(Motivational Crowding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中分析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机分析。论文以印度北部为例,将村民分为接受福利资助和不接受福利资助的两组对照进行,得出结论:接受福利资助的村民其动机更容易由环保动机变为经济动机。这项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个体背后的动机因素一一呈现。

二、西方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研究现状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Davidson & Frickel(2003)在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 Critical Review (理解生态环境治理:书评)一文中梳理了1963-2001年内学界中关于“生态环境治理”的概念。整理的角度涵盖了:多元化角度、政府治理的“俘虏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现代化、社会重构主义以及全球化生态环境治理等内容。文中指出,“在过去的50多年中,‘生态环境治理’这一概念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尽管对于这一概念的阐述角度不尽相同,也并没有统一概念,但是学界对其普遍定义为‘由统治主体或统治联合体,基于试图消除生态环境困境所采取的尝试或措施’。”“生态治理”概念最初更多是被政治学家所使用。例如,Sabatier(1979)提出:“在何种条件下,可以指定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这种政策在当下现存的政治体制中是否能有效而全面的实现。Beck(1995,1999)提出了“风险社会”(risk society)的概念Hajer(1995);Sonnenfeld & Mol(2002);Spaargaren & Mol(1992)提出“生态现代化”(ecological modernization)的概念;Frank, Hironaka, & Schofer(2000)提出“世界社会”的概念。整体上讲,“生态环境治理”这一概念,无论是从经验的视角还是新的理论发展角度去探索,都是一个内涵丰富,值得讨论的概念⑦。

Esty & Ivanova (2003)在Glob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Global Governance Perspective(全球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基于全球生态治理的视角)一文中通过:1.全球化如何影响生态环境的?2.国家层面规则制定是如何影响全球化进程的?特别是在促进经济融入方面的努力;3.全球范围的集体行为背后的逻辑是什么?4.需要何种足迹构架来应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及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文中深入探讨了第一,全球化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内容包括:1.最大程度降低消极影响;2.最大程度提升积极影响;第二,生态环境对全球化的影响,内容包括:1.生态环境标准的制定;2.贸易制裁对生态环境的终结;3.多边贸易及环境组织;第三,文中特别之处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一般意义上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只需要本地或国家层面的措施。似乎生态治理问题并非全球范围合作的内在属性。然而,事实是各国在面临各自国内生态治理问题及在生态治理实践经验中,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文中所谓“共同问题”),这一共同问题的出现,促使各国之间不得不以诸如:数据共享、信息共享及政策、经验共享的方式进行跨国域的合作,进而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文中进一步指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生态环境治理进程中没有能力承担相应的技术、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及承担其他数据分析功能。国际合作及信息、资源、经验、资金及技术的共享促成了生态治理的可行性。

就目前而言,在生态环境治理状态。由于政府生态治理能力具有跨地区性、跨国界性,使得国界、边界问题不复存在,因而也考验着个国家政府生态治理的应对能力(Gould, Schnaiberg, & Weinberg,1996; Hopgood, 1998);同时,他们试图创建全球范围内的“风险社会”并弥补长期存在的社会“裂痕”(Beck,1995),许多国家已经将政府生态治理上升到政治高度并纳入各自的政治日程中。“全球化”派学者认为,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必然将人类推向一种“可替代、国际化”的生态治理的模式(Young,1999);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作为单一民族而存在的国家,目前在应对全球生态环境压力(Frank et al., 2000),保持持续相关性的问题方面,仍然没有找到“勇气”(Sonnenfeld & Mol, 2002)。在应对经济全球化(Weidner, 2002)带来的挑战的过程中如何快速培育国家层面的生态环保及改善组织架构的快速增长方面,也存在上述问题。学界认为,正是由于上述压力,才导致各民族国家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这些民族国家通过设立国家生态环境部门、生态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起草生态环境相关政策(Frank, 1999)以及更加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保条例的制定来进行更广范围的参与(Dietz & Kalof, 1992; Roberts, 1996)。

然而Buttel(2000)和Roberts(1998)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环保部门受到“能力缺位”的影响(例如缺少足够的资源及政治手段去保障持续、真实的生态环保政策的实施),国家真正能做的十分有限。因而,学界中有一小部分研究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了研究“政府能力”构建的问题上,Weidner(2002)警告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尽管许多国家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变化率速率可以根据各国家各自的特征,尤其是体现在民主化进程程度中。

(二) 生态治理的主要类型

截止到2004年(Davidson & Frickel),西方学界对于政府生态治理“概念”理论发展类型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类型主要贡献分析程度主要研究方法多元主义生态治理政策进程研究针对利益集团及区域研究案例分析法俘虏理论生态治理政策效能研究针对机构及区域研究案例分析法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危机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研究案例分析法、跨界定量对比分析法生态现代化国家社会团体的生态治理运动国家工业部门、国际政策及政体研究案例分析法、跨界定量对比分析法社会构建主义重构生态环境蕴意政治舞台、国家层面案例分析法、话语分析法全球生态环境主义超国家生态环境文化及政策的出现研究国际政治体系分析定量分析法、国家层面数据集成

(三) 生态治理研究方法

纵观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经验和历史发展脉络,“概念”理论的发展尽管十分重要,但是仅仅是研究“概念”的发展不足以支撑起整个“生态治理”的理论体系;除此之外,还需要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研究。西方学界对于生态治理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单个案例研究、大量个体案例研究及定量分析法研究。其重点分级别是:单个案例研究,侧重点在于研究单个国家及国际生态环境治理的单一方面的维度。例如,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内对于世界环境组织的影响方面的分析。单个案例研究构成了实证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比例高达84%;另外两种研究方式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在政府生态治理演变成为跨学科、广泛性的大趋势下,社会学家成为次之的“贡献者”,但如果不考量行政维度的因素,生态环境社会学家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生态治理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详见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环境与组织)按照Davidson & Frickel(2004)认为在生态治理领域内,理论方法及研究方法上仍旧有许多空白可以被弥补,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态治理进程与发达国家生态治理进程对比视野下的案例分析与研究。未来社会生态治理社会学家有望成为生态治理过程中的中心要素,无论是在民族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进程中,还是在将来有可能出现的“生态城邦(国家)”的概念中,进一步发挥中心、主导作用⑨。

三、西方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研究前提与研究趋势

(一) 认清两个基本前提

(二) 从道德到制度—解决问题的根本

(三) 生态治理的研究趋势

基于上述论述,西方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研究趋势的必然实现“两个回归”:对于资本的研究及对社会制度研究。

[注释]

①www.esd-world conference-2009.org/en/about-world-conference-on-esd/objectives.html.

②Devin K.Joshi, Barry B. Hughes and Timothy D.Sisk,Improving Governance for the Post-2015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cenario Forecasting the Next 50 Years[J].World Development,2015,(07): 286-302.

③Juan Casado-Asensio and Reinhard Steurer.Integrated Strategi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in Western Europe:Communication Rather than Coordination[J].Journal of Public Policy,2014,(03):437-473.

④Allouche,J.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Must Consider Security,Justice and Inequality to Achieve Social Justice[J].IDS Policy Briefing 2015,(08):1-2.

⑤Marchant,Rob and Paul Lane.Past Perspectives For the Future:Found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ast Africa[J].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14,(5):12-21.

⑥Julian Rode,Erik Gómez-Baggethun,Torsten Krause, Motivation Crowding by Economic Incentives in Conservation Policy: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J].Ecological Economics,2015,(11):117-127.

⑦Davidson &Frickel.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 Critical Review[J].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2004,(17):471-492.

⑧周长城,徐鹏 .“新绿色革命”与城市治理体系的创新 ——丹麦可持续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4,(22).

⑨黄爱宝.“生态型政府”初探[J].南京社会科学,2006,(1):55-60.

⑩J.B Foster.Capitalism,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Nature[J].Monday Review,2004,(11):12-18.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胡仙芝.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2001,(9).

[5]曹任何.治理与善治的合法性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3,(5).

[6]宋言奇.浅析“生态”内涵及主体的演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6).

[7]黄爱宝.“生态型政府”初探[J].南京社会科学,2006,(1).

[8]廖卫东.论政府生态规制的制度优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9]樊根耀.我国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取向[J].求索,2004,(12).

[10]朱留财.现代环境治理:圆明园整治的环境启示[J].环境保护,2005,(5).

[11]樊根耀.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研究述评[J].西北农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2]王明初,韦震.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契机[J].探索,2015,(6).

[13]陈颖,韦震,王明初.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6).

[14]韦震.马克思理论时域下的中西方生态文明进程初探[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15]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15-09-22.

[16]陈学明.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J].复旦学报,2003,(4).

[17]海南日报.发挥资源优势 促进绿色发展[N].2014-12-25.

[18]环保部.中国七大水系为轻度污染[EB/OL].http://news.163.com/11/0603/2011-6-3.

[19]David Pepper.The Roots of Modern Environmentalism[M].London:Croom Helm,1984.

[20]David Pepper.Eco-Socialism: From Deep Ecology to Social Justice[M].London: Routledge,1993.

[21]David Pepper.Modern Environmentalism:An 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dge,1996.

[责任编辑:安锦]

Research Status and Value Trend on Wester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Governance

WEI Zhen1,2

(1.School of Marxism,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2. School of Tourism,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systematically and thoroughly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in relation to the experience from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 several conclusions were acquired, which covers the following aspects: 1.National policy-driven,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must be clearly drawn,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among all level government and mor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are required; 2.Take advantage of green technology and green industry as a platform. Further, highlight the people’s welfare and make it the starting point; 3.Enhance the long-term sustainable education model; 4. Cooperate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by aiming at the same goal; 5. Make more pro-developing countries policy as there is no point without involving the developing country regarding ecological governance. In conclusion, the reflection on capital and Confucianism need to be conducted in relation to the social system to seek a final solution.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governance; literature review

[收稿日期]2016-03-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AKS005)

[作者简介]韦震(1986-),男,山东济宁人,海南大学旅游学院讲师,海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及生态旅游研究.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63(2016)02-0009-09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生态治理儒家思想
关于早期蒙古社会制度的再思考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儒家思想与书法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不受羁绊的女性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中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特色对比研究——以《孔雀东南飞》与《唐璜》为例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