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养成教育

2016-06-27 22:29张佳琼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讲卫生卫生习惯米粒

张佳琼

幼儿的偏食、挑食以及不良进餐习惯包括饭前不洗手、剩饭剩菜,遗洒饭粒,边吃边玩等等无疑是幼儿教师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事实上,幼儿的这些不良进餐习惯更多的是从家庭带入的,但家长在教育的时候,往往缺少必要的强制手段,更加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也缺乏一种教育氛围。而在幼儿园中,由于群体教育气氛的存在,加上幼儿教育部分带有强制性,因而为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矫正以及良好进餐行为的培养方面提供的绝佳的条件和时机。实际中我们该如何操作呢?

一、基于幼儿自我辨认的需要培养幼儿的就餐习惯

以“不吃蔬菜只吃白米饭”的幼儿为例,通过跟幼儿的对话可以发现,他们不吃蔬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食物颜色与外形的判断,也有基于对蔬菜口感的判断。具体来说,就是部分幼儿不喜欢蔬菜的绿色,不喜欢蔬菜的样子,而很多幼儿在强制的情况下嚼几口蔬菜就真的要呕吐的情形,其实证明了幼儿内心认识与外界强制行为之间的一种严重冲突。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自我辨认习惯,让幼儿逐步认识到蔬菜的“好”,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蔬菜的口感。笔者的办法就是结合儿童的食物爱好,告诉他们一些好的食物中都含有蔬菜因子,结合幼儿喜欢吃脆脆的食物习惯,给他们播放食用生菜等蔬菜时嚼起来脆脆的声音。事实证明:坚持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可以让幼儿对蔬菜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改善幼儿对蔬菜的自我辨认的意识,最终促进幼儿不偏食不挑食。经验表明,这种方法矫正率可以达到60%以上。

二、基于儿童自我实现的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对于卫生习惯而言,应当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一种行为习惯,进餐时的卫生习惯具有进餐的背景,因而更加引人注意。幼儿不注意进餐卫生习惯的效率最好的矫正途径,就是在集体氛围下辅以强制性力量,然后进行正面引导。集体氛围就是指班级授课的氛围,强制性力量不是体力强制,而是气氛强制,即大力营造一种讲卫生的习惯,让缺少卫生习惯的幼儿在其中感受一种外界力量。譬如讲卫生的小朋友可以得到表扬或者奖励;不讲卫生的小朋友被要求站在一边,并观察讲卫生的小朋友的进餐行为。对于吃饭时老是掉米粒的学生而言,笔者让他们吃饭时注意一点,即要求他们在吃完之后检查一下自己的饭碗及周围情况;对于掉米粒的幼儿,笔者会让他们将桌上的米粒捡干净,还会让他们为其他小朋友去做一些事情。同时,请孩子们观看他们自己进餐的视频,请孩子自己做出判断,讨论该怎么做更合适。有时会用一些故事、儿歌、歌曲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这样,孩子们会认识到掉了米粒就会付出更多的时间代价,他们自然就会意识到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因而容易产生一种自我矫正的力量。

三、座位安排

教师在安排幼儿进餐座位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吃饭快和吃饭慢的小朋友们坐在一起,进餐习惯良好的和进餐有坏习惯的小朋友安排坐在一起,用身边的榜样影响他们。适当地让他们和身边的小朋友进行用餐比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提高吃饭的主动性。幼儿通常模仿能力强,进餐时,教师要以身作则,食不言,寝不语,一口菜一口饭,不掉饭粒,细嚼慢咽,给幼儿树立良好的进餐榜样。

此外,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幼儿进餐的时候,更重要的是结合日常的游戏活动等进行隐性教育,相比较而言,这样的教育方法收效慢了些,但效果更为持久。因为幼儿习惯培养有一个特点,就是显性的习惯培养容易成为幼儿的认识,不少幼儿回家说“教师让我怎么样”,就是证明;而隐性的习惯培养往往体现在幼儿的言行当中,他们可能说不出什么,但是他们的行为已经证实了教育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讲,将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放到幼儿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思路。

猜你喜欢
讲卫生卫生习惯米粒
多元视角下的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分析
不讲卫生的小猪
感恩“小米粒”
向自己道歉
勤洗手 讲卫生
不讲卫生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