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2016-06-27 09:39刘德权邢玉升
求是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东北地区产业结构

刘德权 邢玉升

摘 要: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近年来的“新东北现象”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再度提出了“振兴东北经济”计划。文章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与“一带一路”战略共同研究,在分析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刘德权,男,经济学博士,黑龙江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国际贸易研究;邢玉升,男,经济学博士,黑龙江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从事应用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合作项目“新时期东北地区‘富民强边’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GXS2D020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6)03-0060-07

自中央政府首次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历经十年东北地区1经济增速加快,缩小了改革开放后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差距,2008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一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然而近两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再次出现衰退,2014年的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不到6%,低于7.4%的全国水平,经济重新陷入低谷。“新东北现象”的出现,致使2014年中央政府再度提出“振兴东北经济”计划。2015年2月15日新华社刊发的《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调查》一文,明确指出了东北经济存在的问题,剖析了东北再次陷入增长困境的原因。从总体来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速下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三是依靠投资驱动而创新能力不足。而这些共性问题既是进入新常态的正常表现,又不完全属于新常态[1]。

当前的“新东北现象”是传统问题和新常态下问题的积累与叠加,尤其体现在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结构性矛盾这两个方面。在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新常态以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的背景下,东北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迫在眉睫,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本文聚焦于“一带一路”战略,探究其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产业转移

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构想,并规划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思路,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以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沿途国家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以及构建国际产能合作机制为主旨。梳理国内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和内涵、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各地区借力“一带一路”的发展等方面。如刘华芹等(2014)对“一带一路”的总体战略定位、内涵、目标及框架进行阐述,认为其有助于扩大内陆沿边开放。[2]申现杰等(2014)基于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形势,阐述了“一带一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建设思路。[3]对国际贸易影响方面,如谭秀杰等(2015)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贸易潜力,提出应加快推进自贸区谈判,提高贸易便利化,加强互联互通,改善交通基础设施。[4]李丹等(2015)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将从全球贸易投资格局、亚洲产业分工体系、全球治理模式三个方面对全球经贸格局进行重构。[5]在“一带一路”战略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结合方面,如刘国斌(2015)通过对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入手,分析了东北亚桥头堡群的构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认为东北地区应依托区位优势,明确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定位,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6]此外,段从宇(2014)、蒋志刚(2014)等基于制度角度及行业角度,对“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进行了分析。

而从现有的经典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理论以及国际分工理论,均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国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而梳理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影响的文献,大致可分为通过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两个途径。在外商投资方面,如黄日福等(2007)运用多元回归及面板数据,对外商投资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外商独资企业能显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7]张琴(2012)选取1983—2007年数据,将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外商投资越多,产业结构越趋向于高度化,而且外商直接投资比外商间接投资影响更为显著。[8]在对外贸易方面,Jaehwa(2008)通过研究国际贸易的集聚作用,得出对外贸易可以使制造业产生集聚效应,从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并在发展中国家作用更为明显。[9]陈建华等(2009)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国内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10]段炼(2014)指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得到改善。[11]除了以上两个途径之外,Driffield(2010)[12]则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借此获得技术溢出效应,因此从长期来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可以看出,国际产业转移以及国际产能合作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转移与产能合作,区域间产业链得以融合,形成合理产业链分工体系,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毋庸置疑,“一带一路”战略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对东北地区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格局,打破传统区域经济范围,扩大与沿线国家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具有重要作用,也再次为东北地区振兴增添了新的动力。

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特征

1. 产业结构同化严重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同化问题的重要指标,考虑到对现实情况描述的准确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这里使用东北三省生产总值进行测算。由数据可以看出,东北三省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大于0.95,产业结构存在高度的相似性。但通过生产总值核算的产业结构与就业核算的产业结构可能存在偏差,如王庆丰[13](2009)对2008年我国各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系数进行测算,得出黑龙江、吉林、辽宁分别为0.7341、0.7631和0.8299,三者相差较大。这缘于产业中不同行业在产值相同的情况下对劳动力需求的不同,即各个行业产值与劳动力存在差异。比如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同属第二产业,但是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可以在从业人数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创造高额产值。因此,简单的利用生产总值对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测算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为进一步证明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下面采用各产业就业人数作为指标进行测算,结果见表1。

如表1所示,以就业结构测算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仍然大于0.95,由此可以得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有极高的共性与相似度。如果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来看,缺乏统一的市场将导致交易成本扩大。而东北三省产业相似度偏高,产业结构同化严重,各相似产业间存在过度的同质化竞争而未能形成统一市场,交易摩擦频繁使得交易成本上升,也导致发展滞后。从东北地区内部来看,三省产业结构高度相似,这是因为各省在规划产业发展时确定了相似的产业布局1,未能发挥各自省份特色,造成东北地区不能发挥比较优势,省际贸易发展迟缓,产业同构化严重。

2. 产业结构陷入固化陷阱

地区的产值结构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以下选取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和全国2005年至2014年十个年份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中,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作为国内先进产业结构范例,全国产业结构平均水平作为参考,进行横向比较2。

可以看出,在东北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降幅缓慢,十年间仅下降1.59%,非农化过程迟缓;同时第二次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第三产业增速缓慢,相比十年间全国6.71%和长三角地区9.79%的增幅,东北地区仅增长3.32%,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滞后。从总体来看,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没能完成“二、三、一”向“三、二、一”模式的转型,与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并且目前这种局面仍有扩大趋势。

以上简单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只能粗略说明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如选择较长的时间周期去进行动态分析也只能是粗略观察其表面趋势,仍然难以充分掌握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以及变动程度。因此,为对产业结构进行更深层次的考察,不能忽略产业结构的实质变动问题。

目前,常见的研究产业结构变动方法主要有产业结构变动值、Moore结构变化值和产业结构熵数等3。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值与Moore结构变化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分析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动时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产业结构变动情况4。为深入地从质的方面考察产业结构变动,本文采取产业结构熵数作为测度产业结构变动的指标,将产业结构比重变化作为产业结构平衡状态的一个干扰因子,利用干扰度的概念综合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程度。产业结构熵数值可以描述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形势,其值越大时,各产业结构比重越均等,则说明产业结构发展趋向于多元化;其值越小时,部分产业发展突出,则说明产业结构发展趋向于专业化。

这里仍沿用上述对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和全国产业结构的分析,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2005—2014年数据对其产业结构的熵数进行测算。结果如图1所示,相比长三角地区和全国:首先,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熵数最高,说明各产业间结构趋于分散化,没有形成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产业,在全国地区间贸易往来中专业化优势缺失致使比较优势不明显,从而形成贸易边缘化局面,延缓了产业结构升级。其次,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熵数曲线基本持平,下降速度缓慢,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幅度小,十年间仅由0.9798降为0.9640,下降值为0.0158;相比长三角地区0.2874和全国0.0372的下降值,不难看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缓慢,陷入固化陷阱。

3. 过度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还表现在过度依赖重化工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东北地区长期依赖重化工业以及资源型产业,使之成为东北地区的主导产业,更是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发展难以摆脱这种“路径依赖”。而且依靠资源发展的重化工业以及单纯的资源型产业不仅缺乏可持续性,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同时也导致东北部分地区的矿产资源濒临枯竭,部分地区矿产资源的开采成本也大幅度上升,粗放发展方式下的资源优势逐渐减弱,资源密集型产业随着资源的枯竭也进入衰退期,资源型城市经济更是也走向衰退。目前在全

国公布的132个资源工业城市当中,东北地区占

了三分之一1;被国务院列入资源衰退型城市(地级行政区)共有24个,其中东北地区就有10个2,大庆等地虽未入列,但也面临着即将衰竭的困境。实践证明,因资源衰竭导致的产业衰退具有不可逆性,如伯明翰、曼彻斯特、底特律等重化工业基地,主导产业衰落后,传统产业恢复极其困难,转而选择寻求其他替代产业。然而,由于东北地区长期依赖资源,造成了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形成新兴产业进行转接异常艰难,这是由于以重化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国有经济比重过高而导致的。

在一个经济体中,各类型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对经济活力以及弹性具有重要影响。资源配置过于分散将导致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适度规模经济,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增长极。长期以来,东北地区资源配置过度偏向于大型国有企业,造成产业链各环节无法良好衔接,弹性专精进程受阻,同时也形成了垄断,产业竞争活力下降。另外,由于国有企业占据大量资源,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大多数属于依赖资源的重化工业以及资源型企业,具有资源密集和资金密集的双重特征,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导致非公有制经济各类企业难以进入市场,新的支柱产业难以形成。

4.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产能过剩问题越发严重,尤其是自金融危机之后,强劲的政策刺激加重了其产能过剩的趋势,而东北地区产能过剩不仅仅是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也是传统产业进入衰退期的必然结果。但是由于传统产业的固定资产和劳动力的刚性存在,无法被其他产业吸纳,仍然消耗着大量的投入而维持着低效的产出。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处于衰退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国有企业的垄断造成的效率低下,也加剧了产能过剩局面,特别是作为东北地区支柱产业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大量的投资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带来的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产出。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东北地区国有控股企业共有1447家,其中亏损469家,亏损企业占比为32.4%,相比全国的26.7%,长三角地区的18.6%,国有控股企业亏损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更是差距显著;相比本地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5%的亏损比例1,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也极为低效。此外,资源型产业更是以生产低层次且缺乏竞争力的原材料、初中级产品为主,如煤炭、石化、原油和乙烯产业等,这些低附加值产品不能很好地依靠完整的产业链条进行深加工,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而且亏损的大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如阜新矿业集团、吉林石化、龙煤集团、大庆油田等,对东北地区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东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

在当前经济步入新常态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东北地区传统产业优势尽失,产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而“一带一路”战略给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重要机遇,也为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开辟了新的路径。产业转移和产能合作通常被认为是促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为政府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如生产要素禀赋理论、雁行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路径的有效性。产业转移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获得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也带来要素涌入,满足接受产业转移的地区对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需求,并通过技术模仿、消化、吸收,以及产业关联,推动了采用先进技术部门在数量上和比例上的增加,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目前,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普遍采用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国际贸易方式依托于进口和出口,主要有雁行形态发展模式和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二是通过国际投资方式依托于外商投资,如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注册资本、外商企业投资总额等“量”的方面;此外,外商投资企业也是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外商企业的经营状况,如外商投资企业收入成本比、资产负债率等“质”的方面也对国际产业转移效果具有影响。为此,东北地区应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兼顾完善进出口结构、加强国际投资和营造外商投资环境以及借力供给侧改革等方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一带一路”战略强调的是,“国内沿线区域与国外沿线国家相互开放的格局,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而东北地区在此战略中被定位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通道,因此东北地区应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做好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开拓发展新空间。

1. 提升进出口结构,转移过剩产能

东北地区应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多层次互通渠道拓展进口,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优质消费品,用国际视野打开新思路,把国外优质资源、高水平引进来,通过进口—生产—出口的模式和引进先进技术、资源性产品等稀缺资源和资本品来拉动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推动东北地区的产品和技术大规模“走出去”,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区域产业链融合优势来构建区域多层次产业分工体系,使东北地区更便捷地进行区域内的多方面协作,避免产业同构化带来的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并围绕产业转移注重强化协作机制。同时,在生产出口产品的合理分工与协作方面进行改善,形成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支持钢铁、煤炭、有色、水泥、电力、冶金、食品等行业产品出口,将过剩产能转移至沿线国家。另外,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贸易,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解产能过剩局面。

2. 积极引入国际投资,发展绿色产业

东北地区还应通过“一带一路”广泛开展引入国际投资,放宽准入限制,外商投资企业的先进设备和创新管理可以通过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上下游产业链及横向关联产业,从而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此外,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直接反映出产业转移趋势,应充分发挥外商投资效用,提升利用外资综合质量,放开旅游、建筑设计、会计审计等服务领域外资的准入限制,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创造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的准入条件。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信息互联,合理配置资源,鼓励外资更多投向绿色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东北地区绿色经济产业链,促使更多东北地区企业模仿学习先进的发展理念,吸收绿色产业的高新技术,使资本的供给充分转化为技术转移和高效生产力,以绿色发展来奠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础。

3. 完善市场机制,优化企业经营环境

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放缓的主因是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以及市场化程度偏低,同时目前东北地区在推进“一带一路”发展的地方性政策以及配套服务保障方面也存在着滞后现象。而完善市场机制和营造优良的企业经营环境,要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激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形成合力。杨伟民[14](2016)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微观企业而言,政府要做好服务,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发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因此,各级政府应进一步简政放权,精简规范行政审批及相关中介服务,清理不合理涉企收费,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政策构建,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使企业有能力向更高的技术化水平转变,开拓国际市场,从而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加快“走出去”步伐。另外,拓宽融资渠道,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宽松稳定的市场环境,改善外商投资企业的市场预期和增强信心,提升外商投资企业的盈利能力,使外商投资企业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 借力供给侧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中央政府针对当前我国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匹配、不协调而确定的改革思路。供给侧改革大体可分为要素和生产两个路径:一是使要素在市场配置下自由流动,实现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转移,从过剩产业转移到有效需求产业;二是破除产业在生产领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施相互配套的五大政策。对于进入经济衰退的东北地区经济而言,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而矛盾的本质是结构性问题,其中供给侧是其关键矛盾之一。供给侧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而供给侧改革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因此,东北地区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必须从以往通过数量扩张解决需求侧着力阶段,转向以实现消费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供给侧着力阶段。在寻找新的有效需求并实现高效对接之余,促使地区经济社会共同向中高收入阶段迈进,倒逼产业部门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有关配置更趋合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15]。

综上,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以及“三期叠加”延续下,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产业结构单一、产能过剩、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环境等诸多问题交织,掣肘东北地区转型升级。但是应当看到,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以及“十三五”规划无疑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动力和经济增长点做出了顶层设计,也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东北地区应紧紧抓新一轮“振兴东北经济”战略以及共建“一带一路”所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快国际产业转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性转变。

参 考 文 献

[1] 赵昌文:《对“新东北现象”的认识与东北增长新动力培育研究》,载《经济纵横》2015年第7期.

[2] 刘华芹、李钢:《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战略与基本架构》,载《国际贸易》2014年第3期.

[3] 申现杰、肖金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载《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11.

[4] 谭秀杰、周茂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载《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2期.

[5] 李丹、崔日明:《“一带一路”战略与全球经贸格局重构》,载《经济学家》2015年第8期.

[6] 刘国斌:《“一带一路”基点之东北亚桥头堡群构建的战略研究》,载《东北亚经济论坛》2015年第2期.

[7] 黄日福、陈晓红:《FDI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部地区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载《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8] 张琴:《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1983—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载《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4期.

[9] Jaehwa Lee. “Trade, FDI, and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A Dynamic Panel Data Approach in. 25 Countries”. in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2008(3):680-693.

[10] 陈建华、马晓逵:《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载《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1] 段炼:《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经济效应》,载《经济管理》2014年第6期.

[12] Driffield N, Love J H, Menghinello S.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s a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Flows: Ddirect Evidence from Italy”, 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0(2):350-359.

[13] 王庆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整体协调性测度研究》,载《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1期.

[14] 杨伟民:《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载《宏观经济管理》2016年第1期.

[15] 李海楠:《确保供给侧改革在应有政策环境下平稳推进》,载《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12月29日第3版.

[责任编辑 国胜铁]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东北地区产业结构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产业结构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