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亮寻暗

2016-06-28 00:59赵雪峰未读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救母目连鬼子

文/赵雪峰 图/未读



熊亮寻暗

SEEKING FOR OUR OWN DARKNESS

文/赵雪峰 图/未读

“这些故事来自于古老的民间戏剧、宝卷、变文,除却背景时代差异这些表象,仔细读来,里面的人物个个都是我们。”

“我脑海中常常想象着一个古代的孩子,奶奶带着他进入寺庙或者教堂烧香,在幽暗的空间里,墙上画着的那些地狱变大,孩子的个头和目光刚好到可及之处。因罪受罚者在鬼吏无休止折磨中血肉模糊,孩子的小小心灵是什么样的骇怖?惊慌中的孩子目光上移,然后你看见神或者佛菩萨慈悲的脸,在一片混乱的景象中向你垂目,谁能抗拒?”

原创成人/文学绘本《寻暗集》封面珍藏七年、打磨七年,近八十张恣意“黑暗美学”的当代水墨创作、与三个流传民间的戏剧故事交织,探向了幽暗惊恐的人性深处

谈到非儿童类绘本《寻暗集》的创作,熊亮在书中写道。这本新书的风格和以往有很大不同。作为当代最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绘本先锋之一的熊亮,早先绘制了一系列追寻“可记忆的中国”的儿童绘本(比如《小石狮》《兔儿爷》《年》《京剧猫》等),平时的生活经历细节,诸如和女儿熊添竹一同捡的石头、小学生的作文“我的理想”、地震灾区小朋友的发问等,也可成为熊亮童趣绘本的给养。但在《寻暗集》中,欢乐的气氛消失了,2014年近作《二十四节气》中水墨勾勒的空灵、柔软的自然意象也消失了,那个经常在熊亮绘本中出现的,由女儿熊天竹设计的戴头套小人,也没有且不可能出现。

绘本《寻暗集》以水墨式的笔触,描绘了三个根植于“中国式的黑暗文化”的故事。《目连救母》讲述了释迦摩尼弟子目连前去地狱,解救因生前有罪而饱受折磨的母亲的典故(中国的鬼节中元节等传统节日即沿袭于此典)。《鬼子母》勾勒了鬼子母被度化的故事——鬼子母每天要吃王舍城里别人家的小孩,佛尊藏起了她500个孩子中最小的孩子,让其体会失子之痛,幡然悔悟的鬼子母因此皈依佛门,成为了护法。而《乌盆记》则是包公案中的一则传奇,现已成为经典京剧剧目,剧中刘世昌到赵大家借宿,却被贪图钱财的赵大杀死,血肉混在污泥里制成乌盆,其灵魂只好通过乌盆伸冤……

这三个故事并不是为了黑暗而黑暗,它们对世人的惊醒,当代人一样受用。《目连救母》的后记,熊亮记述了一段“目连戏”(根据《目连救母》改编的民间戏)演出时的现场故事,台上的钢叉突然插在台下大叔放在桌上的指缝间,吓得他浑身瘫软被人架出戏场。“观众应该感到恐怖,这不是隔台观戏,没人在因果报应的戏外,没人可以逃脱。”

绘本中的地狱,熊亮以压抑的色调和象征的手法描摹了心理层面的苦痛,以此衬托地狱之景的恐怖。他之所以没有绘制剖腹挖心的恐怖场面,是因为现在没人信这些了——“恐怕每个人心里密集的痛苦中,没有空隙装下那个假想的地狱”。

图片出自《寻暗集》第二个故事《鬼子母》,因为找不到小女儿(被佛尊藏匿),鬼子母在王舍城到处寻觅

《鬼子母》中,熊亮将古代的王舍城绘制成现代的城市,“母夜叉”鬼子母变成了一个辛苦养家的女罪犯形象,为了养活她500个孩子,她每晚都要去城中人家偷小孩,城中人家的幼子少了,她便变换公交线路,去偏远的郊区。她有时“骗窃”、有时“破门入户”、有时“持强夺取”的手段,似乎并不符合一个飞天女鬼的形象。这则根植于古代“爱”的黑暗故事的绘制灵感,却来自于一个现代的纪实类的电视节目,“有个妇女拐卖了许多孩子,失去孩子的家长都已近乎崩溃。可当她被抓后,在审讯室栏杆后痛悔大哭,想起不能照顾自己的孩子,她的内心就跟她伤害的父母一样悲恸。”

01图片出自《寻暗集》第一个故事《目连救母》。“佛主以指向下:母在地狱。目连闻听泪滂沱:阿母在地狱,我即入地狱。”

02《目连救母》中,“狱主出门告目连:法师母亲应在阿鼻城。狱主相告:阿鼻地狱为九重铁围城,世间众生在世间造下苦果后,魂魄有如被业力狂风吹起,倒悬而入。阿鼻为地下最底层之牢狱,其余各大地狱累叠其上,亦称‘无间地狱’。”

而《乌盆记》,在熊亮眼中,则属于“中国黑暗的极致形式”。有别于西方死亡金属所具备的形而上或者某种反抗的精神力量(比如对于人性的悲观、对于死亡的思考等等),《乌盆记》的黑暗“什么力量也没有”,“就是阴惨艺术,鬼魂极为卑贱地沦落到泥灰屎溺(乌盆曾被泼粪)里,舞台黑灯瞎火,象征了最深的孤独处境,然后,里面一个凄弱的哭声断续响起。起句喊的就是爹娘——‘眼望着南阳哭一声,爹娘啊!阴曹地府走一番’。”

03图片出自《寻暗集》最后一个故事《乌盆记》。阴森森的公堂和凄惨的“乌盆”刘世昌

而且,这种凄惨还有一种“中国式的滑稽”。“不看《乌盆记》,你都不知道原来痛苦、罪恶和残忍可以用来嬉戏一番,它就装在那秽臭的乌盆里,即黑暗又恐惧。”熊亮继而指出,“无底限的穷开心、自贱式滑稽都是在被奴役折磨下的生活态度,命运把你踩进尘土,但凡给一条缝的空间,转眼你又跳起来”……

但熊亮不喜欢把人丢到绝望的状态。早先的采访中,熊亮提到“绝望的状态可以存在,但作为创作人一定要记得,这个状态是为了警醒世人。创作需要充满正能量”。所以,在一片安静的蓝色光芒中,地狱中的罪人,被目连度化了;鬼子母找到了自己的爱女,不再行恶,成为儿童的守护神;“乌盆”刘世昌被伸冤,帮他的穷人张老汉虽然误挨了包拯的5下板子,但也得到了5两银子的赔偿……

全书最后的画面是《乌盆记》的尾声,阴森的线条所勾勒出的模糊不清的包拯等一路人马,有条不紊地朝一个方向走去。画面的背景色从前几页的黑、白、灰变成了惨兮兮的暗红。伴着被拔高的恐惧感,似乎有一丝血腥味的警醒之意,渐渐浮于纸上。

猜你喜欢
救母目连鬼子
岁月有大爱
试论御伽草子《目连草子》对汉文学的接受
河南抗癌7 年女大学生卖花救母希望带给更多人温暖
铁杵成针临危不惧
万国造枪打鬼子
张文亚:献肝救母
牛山魁打鬼子
中国目连戏展演
——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演出
艰难的行走(随笔)
14岁少年捐髓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