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6-06-29 13:56陈愉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潜移默化审美情趣德育渗透

陈愉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套思想性很强的教材,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还有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绝好材料。

【关键词】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 潜移默化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93-02

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挖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选准渗透点,研究渗透艺术,增强渗透效果,以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的目的,从而达到德育渗透,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

一、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的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渗透着先人的高贵品质,还有的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等。这些有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因素的课文,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组织教材体系的,德育只能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特点随机进行。因此,教师便可以根据教材灵活机动地采用教学方法了。如《妈妈的爱》这首儿童诗选取了五个生活片断,前三节分别从妈妈在暑天为孩子扇扇子,在雨天为孩子送伞,抱孩子去医院这几个生活细节表现了妈妈在生活上给予孩子的无私的爱;后两节,妈妈的爱体现在对"我"思想成长的关怀和帮助上,同时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

二、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利用语文的人文性渗透德育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最关键阶段,记忆力、模仿力最强,求知欲旺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语文教材饱含着浓厚的情感,这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火花的基石。《十里长街送总理》向学生先展示一幅人们在十里长街等灵车、送灵车的画面,一边放哀乐,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儿童完全浸沉在无比悲哀的气氛中,伟大的周总理的高大形象顿时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家都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总理而伤心至极。此文就以情动人,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发展规律,从生动直观的感情入手,打动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敞开心扉的大门,张开想象的翅膀,达到了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效果。小学语文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如《长城》、《桂林山水》等都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可见小学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言的学习进行渗透,从而达到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四、通过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教师要做到善于在学生面前修正、完善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和学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老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理解和尊重是师生之间最起码的要求。语文教师平时与学生相处时间多,接触机会多,只要老师对学生负责,对工作充满热情,就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现实中,有些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优待,对学习不好的学生另眼相看,这就容易形成少数与多数的隔阂、分化、对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公正、公平。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待学生应一视同仁,不可偏废。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个老师会十全十美。但只求老师做到出现偶尔的错误,能够客观对待,不要怕在学生面前丢面子回避错误,敢于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并且表扬学生听讲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这样做反而使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更融洽,消除了对老师的恐惧感,增加了亲和感。通过具体而生动的事例更有利于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的形成,教师也做到了通过人格魅力感化学生的目的,德育教育也无意识地渗透到其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每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积极探索,寻找有效策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课外活动、课外阅读、语文教师四个角度渗透德育,不仅可以使得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而且也可使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袁瑢;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J];宁夏教育;1980年02期

[2]王勤;近六千小学教师听了语文教改传达[J];宁夏教育;1980年02期

[3]书岩;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宁夏教育;1980年02期

猜你喜欢
潜移默化审美情趣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