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贸流通业综合能力评测

2016-06-30 10:01孙阁斐河南经贸职业学院郑州450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综合能力经济

■ 孙阁斐(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郑州 450000)



我国商贸流通业综合能力评测

■ 孙阁斐(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郑州 450000)

内容摘要:本文以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为切入点,简要阐释了商贸流通业综合能力评测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分析了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业综合能力的因素,概括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于经济的贡献能力,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对生产率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其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综合能力还不强,在某些方面还很薄弱。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经济 综合能力

引言

商贸流通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商贸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拉动效应。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商贸流通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这一时期,我国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综合能力还有欠缺。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不仅可以拉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引导我国经济转型,还能缓解我国日益显现的就业矛盾,实现生产与消费的高效对接。而商贸流通业作为一个涵盖领域广的产业,自其诞生以来就引起研究者们对其评价机制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因素和我国商贸流通业对于经济的影响为重点,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综合能力进行了评测。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概述

我国的商贸流通业主要包括对外贸易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仓储业与物资供销业等。商贸流通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面貌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和前提条件,并且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逐步由中间环节变为中心环节,由末端行业变为先驱行业。

改革开放为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从而逐渐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并取得伟大的成就。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流通体制不断改革,流通领域结构不断优化,这些都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基础。但是,从长期看来,我国的劳动力与流通能力严重不匹配,造成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较为粗放。由于资金周转速度慢,造成产品流通速度较慢,故而流通成本变高,使得商品积压,造成了严重的流通浪费。因此,转变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尤为重要,在流通业发展道路方面,要讲究经济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

商贸流通业综合能力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建立

(一)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的基本阐释

从商贸流通业综合能力评测开始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围绕其测度方法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现在已经在多个领域建立了综合能力评测测度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有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

流通产业在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综合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衡量。流通产业综合能力评测有三个原则,第一是全面性和目的性原则,第二是经济性、有效性和效率性原则,第三是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从这些原则出发,有四个值得一提的指标体系,基本可以构成流通业综合能力评测的指标体系。即,流通产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指标体系、流通产业社会效益指标体系和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二)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在我国的引入与推广

随着我国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先导作用和基础性作用,我国商贸流通业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早在2002年,洪涛等人就流通力的构成要素和流通力概念为依据,通过严密的分析和论证,构建了我国城市商贸流通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有13个二级指标,开创了我国商贸流通的测度和综合评价的先河。后来,宋则等人于2003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石忆邵等和孙薇等人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周日星等人于2006年都先后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虽然他们的研究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偏颇和笼统,但是却为商贸流通业综合能力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在我国的引入与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商贸流通的发展评价十分繁杂和艰难。综合能力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进入我国并被我国的研究者们根据本国国情加以改进和推广,慢慢成为了我国认识自身商贸流通力的欠缺、商贸流通的发展方向的重要工具,为我国解决城乡商贸流通差异、区域商贸流通差异等问题提供导向作用。

图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批零业增加值与GDP变化情况

本文从发展水平、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社会效益、发展潜力四个方面选择了21个指标,综合构成我国流通产业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从这个评价体系出发,可以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综合能力进行解析。

表1 我国流通产业综合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测评体系的我国商贸流通业综合能力解析

(一)规模与水平

目前,我国的商贸流通业发展速度快,但是规模较小,水平较低(见表2)。以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为例,目前仍缺乏一套体制完善、功能齐全、能够有效连接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近两年来,即使不是受天灾的影响,我国也会频繁发生“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造成了农村的菜卖不出去,城市居民买不到菜的现象,从而使得农产品滞销,致使农产品市场出现价格波动现象。从小的方面讲,这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从大的方面讲,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使国民经济受到重创。

由于当前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式不适合规模化的工业生产和分散化的农业生产,使得其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的“瓶颈”。只有打开局面,扩大规模,采取一切途径提高流通水平,才有可能突破“瓶颈期”,适应改革向深处发展的需要。

(二)现代化程度

在实现商贸流通业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道路上,现代化程度对于社会各个领域而言,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长期以来,我国的发展观念一直是重视生产而轻视流通,造成对流通产业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经营管理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长期得不到重视。存在流通企业现代化程度较低的问题,这成为流通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

在技术手段方面,流通企业不善于从传统技术向现代信息技术转变,难以引导和鼓励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很多人意识不到,现代意义上的商贸流通业不再是以前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不依靠现代化科技就难以提高商贸流通企业在商品销售自动化、选配自动化、信息流通标准化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三)潜力与环境

目前,我国流通企业呈现出规模较小、分布零散、实力较弱的状态,各主要流通主体之间联系不紧密,还没有条件形成以流通业为主要业务的流通产业。同时,由于现代化程度的低下,也造成了我国流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无法与外资企业相比,另外,流通业集团化、规模化和连锁化的程度也不是很高。最终,在现代流通方式和不断涌现的新型流通方式面前,其作用和功能都逐步丧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老旧的批发市场体系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完善的批发市场体系却未能完全建立起来。工业品的零售业态呈现一种无序的状态。一些现代的流通模式,比如网上购物、连锁超市、便利店等仍然发展缓慢,一味地抄袭和模仿,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创新,满足不了人们对于商品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工业品需要更新换代,但是工业品回收体系和可再生资源回收渠道不完善、不成熟,造成资源大量浪费,国家在这方面也缺少相关的政策支持。

(四)增长质量

当前,出现这样一种怪像,商品保量放量的增长,却未能保证质量的同步增长。我国经济缺少高端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在低端技术领域又慢慢失去了成本优势,被其他成本更低的国家取代。再加上我国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侧重于生产能力的大规模扩张,而非提高生产质量。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绝不能以数量优势取胜,更重要的是质量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业虽然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却呈现出粗放式增长,产业结构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阶段,这样发展下去,只会使提高流通业的发展成本,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必须提出新的举措,从根本上改变商贸流通业的粗放式发展格局。

表2 2003-2014年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情况

表3 部分省、市、自治区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五)经济社会影响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目前情况看,市场化程度越高,流通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就越明显,反过来,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图1所示,图中系列1为GDP变化曲线,系列2为零售产业增加值曲线。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不太重视商业,在解放后,由于计划经济的施行,商品流通状态几近停滞。这样的情况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所改善。

然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在市场化程度上与东部地区有所差距,在吸引外资、劳动力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不具备规模优势,加之市场经济意识的落后,造成自身发展程度大大降低。与东部地区相比,市场化程度差距明显加大,从而,影响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程度、发展规模也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此外,我国流通企业连锁化程度不高,产业分布零散,产业实力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愈趋完善的今天,在流通市场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国有商业的经济力量还没形成,这就导致商品销售规模减弱,并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中明显降低。

我国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部分省、市、自治区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如表3所示,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产出远低于发达国家,其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力量薄弱,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不能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成分对经济的贡献要优于公有制成分。在区域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要稍高于东部地区。在服务领域方面,从事商品批发、餐饮、零售等商贸流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要优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等商贸流通。

(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者的地位直接相关。首先,与消费者的需求有关。当消费者需求下降,也就是内需减少的时候,为了使经济复苏,就必然使商贸流通业的地位提升。此时的商贸流通业要比其他行业活跃,以起到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目的。其次,与消费者的地位有关。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有越来越多的资金选购商品,消费者由被动消费变为主动消费。此时也必然使商贸流通业的地位提升,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此时的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但却加强了商品供应商的竞争。

(三)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商贸流通业与城市发展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商贸流通业发达的地方是最有可能成为城市的地方,也是城市中发展最快的地方。其次,城市的发展给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有研究表明,商贸流通业增长会带动城市GDP和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增长。所以,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给予商贸流通业以高度的重视。

(四)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商贸流通业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其对于国民经济增长数量上的巨大拉动效应,也不止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还表现在其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上的贡献。周昌林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要素增长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越快的流通速度,越能使生产要素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特别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方面,高效的商贸流通对于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的、不容易被注意到的间接影响,而且这个间接影响要高于其直接影响。

(五)对三次产业的影响

三次产业又称为第三产业,也被通俗地称为服务业。三次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其对于转移工业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附加值、拓展经济渠道等有着巨大的作用。而商贸流通业对于三次产业的影响更是显著,三次产业的支柱领域,如餐饮、零售、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都是商贸流通业的重点服务领域。

结论

我国商贸流通业起步较晚,且起初受到了计划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商贸流通业逐渐得以发展,且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现在已颇具规模。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如劳动力与流通力严重不成比例,资金周转速度慢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引入了商贸流通业综合能力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并根据本国国情加以改进和推广,使其成为了我国解决商贸流通业问题的指路明灯。

商贸流通业对于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拉动、引导作用,对于提高生产率,提升城市经济实力,提升三次产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要重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艳菲.日本的大店法及其对零售商业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1997(5)

2.石忆邵,朱卫锋.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初探:以南通市为例[J].财经研究,2004(5)

3.金永生,衡凤玲.西方国家连锁经营的特征及启示[J].商业经济研究,1998(10)

4.宋则,张弘.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时代,2003(11)

5.宋则,郭冬乐,荆林波.中国流通理论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孙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地区流通力比较研究[J].财贸研究,2005(4)

7.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31)

8.陈阿兴,李希刚.论流通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9.杜木恒.现代物流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财经,2002(5)

10.杜丹清.中国本土商贸流通产业竞争力提升与政府行为研究[J].江苏商论,2006(2)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业综合能力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