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职院校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6-30 12:54陈淑武
戏剧之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课证融合

【摘 要】在我国,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缩小人才市场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使学生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避免重复接受教育和培训,造成经费、人力等资源的浪费等问题,本文通过“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职业资格教育课程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的紧密性。 【关键词】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01-0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的确定;二是如何培养,即培养模式的选择。财经类高职人才要适应三方面的需求,既要符合区域经济的要求,也要符合相关经济管理部门对人才规格与素质的要求,同时更需适应成千上万中小企业对财经类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至今仍不能完全适应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也就是说,培养模式转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1]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真正从传统学术教育的“压缩饼干”模式中走出来,高职院校如何突破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路径依赖”,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走出一条道路。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产出比例失调,就业压力增大,如何适应中小企业人才的需求,以缓解就业紧张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为此,各高校充分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进行对口衔接,使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单一学历证书制,向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度发展,以解决高职人才的培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一、高职院校“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以往我国学者从“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的内涵概念出发,探索和提出“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一般思路和实践,指出将职业考证项目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考证内容、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实现“双证”,甚至“多证”,实现充分就业和优质就业目标。[3](二)“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一般思路和实践是“就业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定位—职业岗位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和方案)—职业考证项目(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财经类高职院校应针对毕业学生对接岗位所需知识结构和特点,制定系统的培养计划,通过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各种专业专业学士交流活动,扩大专业人才队伍等举措,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先进技术,了解前沿动态,用市场所需的专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将考证项目、职业岗位与课程体系相结合,以实现毕业生有效就业为最终目标。(三)“课证融合”的原则要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引领作用。即在课程建设方面,应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重点解决在课程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及时督导职业教育与技能鉴定融合的有效性。[4]二、目前我国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一)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繁多,有人社部的,还有行业协会的。通常在校学生考取的是人社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但大部分含金量低、企业认可度不高;行业协会的证书权威性较高,但是考证难、通过率低;(二)高职院校教师多以学术型教师为主,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三)实训流于形式,校内实训仿真效果差,校外实训基地接纳能力有限,实习效果差;(四)考证功利性问题。如果功利性过强,则认证教育会替代学历教育,高校会沦落为培训机构。[5]而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专业设置不考虑就业需求,不考虑自身职业教育特点,与很多本科学校趋同。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欠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人才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只评价知识水平,不评价能力和素质。他们尽管也开设了实训课,由于没有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实训体系,校内实训不多,而且开课时数极少,加之授课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使实训流于形式。三、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一)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对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需求以及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进而构建起了“课证融合”的高职课程体系,实现了高职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财经类高职院校教育主要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深化校企合作,使企业与院校达到共赢,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使学生既能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又能在专业理论指导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挥下,凭借自身的实践操作提高专业素质和水平,在人才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同时,为企业寻找和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减少企业的人员培训成本和劳动使用成本,激发企业活力,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了解人才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以实践培养为重点,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改善实践配置条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而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竞争力。依靠学校,依托由此,课程的设置也就映射出当地经济的发展现状。为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财经类高职院校要完善试点班、国际班、“3+2”等试点形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广校企合作“订单”班、探索“3+2”专本一体化培养以及混合所有制专业教学模式。多方面争取建立职(执)业资格考试基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探索与发达地区高校合作办学的新形式,制定支持政策鼓励师生互访。积极落实与兄弟院校的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学生交流及实践锻炼,促进多渠道就业。(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不仅仅是生产教师的工作过程指导,还需要有理论知识的紧密配合。这将从更深层次反映出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实践指导能力。专业教师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中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教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各职业院校可以以顶岗实习为契机,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积极推动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选派骨干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到专业对口企业进行实践等途径来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财经类高职院校要增加财力支持,以促进教学能力提升,如对教师的短期专题学习培训和对外交流学习,参加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及研讨会等产生的费用予以报销,要做好计划定期举办专项教学比赛和大奖赛等。出台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加大对新进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工作。大力实施教师挂职锻炼实践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师资、知识、设备、经费等资源,对技能的关键性环节互相切磋、探讨,和重点项目、课题的攻克,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对教师的出国(境)访学进修计划和国内访问学者计划予以支持,强化目标任务和进修绩效考核,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家注册资格考试及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使教师在具备业务技能专长的基础上,突出具有行业精英的素质和能力。另外,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兼职教师达到一定比例。(三)创建互赢模式,重视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信息机制。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改革实训教学思路,引入职业资格要求,明确考核评价标准;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改进培养方案;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加强实训教材改革,弥补教材建设的不足。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进行信息化平台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监控。为此,创新教师实践创新学生学习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和投入热情。对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四)培养竞争意识,加强创业教育。充分利用创业环境,发挥所学专业的优势。近几年来有悖高职教育设置顶岗实习来强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初衷。而且随着并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联系区域内的优秀骨干企业,利用他们的技术人才优势,根据财经类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研究方向,进行关键技术攻克与产品研发,打通与中小微企业的联系通道,将他们的生产项目引进学校,以利生产技术问题的解决,吸引企业进行合作,以多种形式建立优秀的顶岗实习基地,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深化校内实习基地内涵建设,重点建设校内综合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助推学生优质就业。加强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实验等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扩大大学生创业园等就业实训基地的作用,探索校—校、校—企合作的“实践—就业”一体化的实习模式。尤其要在人才选择上为这些企业提供方便,为人才培养服务。参考文献:[1]赵丽敏,刘鹏.“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在本科教育中的适度推行[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卢萌,朱瑞涛,杨凌奕.课证融合模式下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6).[3]李秀华.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2(8).[4]黄冬梅.基于“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S1).[5]章安平,方华.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作者简介:陈淑武(1972-),女,吉林公主岭人,管理学硕士,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市场营销,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课证融合
“分层、分段”课证融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校企合作背景下《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