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亨利?詹姆斯的同性爱倾向

2016-06-30 22:05黄莹胡戈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

黄莹 胡戈

摘 要:亨利·詹姆斯是美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小说以细致心理细节描写见长。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其人格结构理论,进一步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同时也透过人物的言行进一步研究作者本人的同性爱倾向,从而更深入的揭示作家的创作动机。

关键词: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学生

作者简介:黄莹(1993-),女,汉族,广西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胡戈,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

学生,是亨利·詹姆斯早期文学创作的作品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个早熟却天真的学生和他的年轻家庭教师间的曲折故事。小说主要借教师彭伯顿视角描述和学生摩根及家人发生的故事。从某种程度而言,摩根与彭伯顿之间的师生情谊是超正常边界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能更好阐释人物复杂的心理,同时也能窥见作者创作本身时的心里真实状态,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人格结构是一种动态的能量系统,形成后便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同时这三部分在人的精神活动得整个过程中都始终处既矛盾又融合的状态。三者间彼此牵制也使人处于道德约束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能清楚阐释出《学生》中彭伯顿的复杂心理变化,并且通过这一人物的言行举止也能窥见作者本人的同性爱倾向。

一.本我

在人格结构的三大系统中,“本我”处在最底层,主要靠遗传而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固有的。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自己。包含了满足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欲望,在快乐原则指导下只求满足个体欲望。

小说中,体弱多病的小男孩摩根从小在疾病的折磨下无法像正常小孩那样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因此他的家人只好给他请家庭教师,恰逢身无分文的穷学生彭伯顿受生存所迫急需工作,二人得缘相识。小说开篇对彭伯顿的描述中,作者使用了一系列带女性色彩的形容词如:“hesitated”,“procrastinated”来修饰彭伯顿,他反复踌躇如何开口询问摩根太太薪酬的描写尤其突出了他腼腆羞涩的性格特点,也为他遇见摩根的心理冲击埋下伏笔。初次见面,摩根的早熟和聪颖给彭伯顿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的学习生活中二人逐渐熟悉并相交颇深,其情谊已超越了正常的师生情,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对视都能让立刻对方会意。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摩根一家人体面优越的生活只是虚伪的假象,他们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坑蒙拐骗的不道德行为上,不仅如此,在发现教师和学生间的情谊之后,他们甚至有恃无恐的拒绝提供应给的薪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彭伯顿不顾自己的现实情况,毅然遵循快乐原则,无怨无悔的选择陪伴在摩根的左右二,人的亲密关系也维持了数年之久。

二.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社会性的,反映了社会道德规范作用于个人。它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行动,压抑着本能的冲动。小说中最能体现彭伯顿按照“道德原则”行事的“超我”行为,就是他在受社会道德“自我”约束下离开摩根一家。根据当时的道德标准,同性爱是可耻的,而像摩根这样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绝对不应该是恋童或者同性,更何况摩根还是他的学生。因此,二人积累的深厚的感情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是注定没有结果的。虽然彭伯顿的自我在快乐原则下不顾具体社会现实,但是在现实原则的超我作用下,他不得不选择离开,这对在超我作用下理性选择。

三.自我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间,从“本我”中分化出来联系 “本我”与外部世界,它能调节本能需求和现实社会规范间的矛盾。小说当时的社会现实环境中,彭伯顿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本是为生存而工作,然而在得知薪水无望时,却做出违背常理的选择。这样反常的举动背后,作者给与的解释是师生情深,然而细读文本后不难发现字里行间流露的模棱两可的暧昧之情。例如;在小说的第六章中,二人的对话玩笑间都透露着对彼此的深厚情感,摩根感激的称彭伯顿为他的治病良医,他的陪伴胜过最高明的医生,彭伯顿也对此热切回应。早熟的摩根心里深知父母秉性,真心相劝后彭伯顿离开又回来。虽然有心带摩根远走高飞却无奈屈服于社会道德的约束。因为彭伯顿的“自我”遵循了“现实原则”,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他自我实现了“本我”和“超我”间的矛盾调节,采取了相对理性的行为。因此最终面临选择的机会时,考虑到二人的感情无法被现实社会所接受,他选择了退缩,这也间接导致了摩根看透现实之后的心碎离世。

四.结论

正如本文所述,根据“本我”的快乐原则,他在小说中无所顾忌地展露了自己的原始性冲动,非理性的借工作陪伴了深爱的摩根;然而他并没能无视二人感情能否实现的可能性,在社会道德的束缚下,他无法做到蔑视伦理道德的权威,不得不接受“自我”对其行为的监督和指导,最终选择了跟现实妥协。事实上,詹姆斯本人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借由师生情的神圣外衣、巨大的年龄差也含蓄地通过彭伯顿的内心煎熬和遭遇,间接表露了自身的潜在同性爱的倾向。詹姆斯在小说中的精心安排,也说明了他自身在面临社会道德约束时陷入的矛盾处境,作品人物的妥协间接反映了作者对同性爱的妥协。

参考文献:

[1]亨利·詹姆斯,亨利·詹姆斯中篇小说选[M].巫宁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

[2]朱立元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

猜你喜欢
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
詹姆斯12年来的2K能力值
找找看
谁是最好的詹姆斯终结者?
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扣将无双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大公鸡亨利
小詹姆斯和大仙桃
找找看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