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动态发展的路径分析

2016-06-30 22:31李美红
消费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保障区域经济互动

李美红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和谐动态发展,必须确立好自己的定位,根据市场的需要灵活设置专业和调整课程,同时,还要有强有力的社会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 互动 路径 保障

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公益事业,本质上就是坚持以育人为本,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把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失调问题指明了方向,开拓了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和谐互动发展,就必须要以人为本,找准自身定位,灵活设置专业和课程,围绕人的生存、发展、享受、需要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院校找准自身的定位

高职院校要找准定位,办出自身的特色。从微观上讲,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基地的训练,使学生取得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逐步显现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周边省、市进行辐射与传播,以此带动和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为学校的发展取得更好的机会。从宏观上讲,在办学目标定位上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学校类型和层次上要坚持把学校实际情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努力办出特色。如东营市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依托“黑”(胜利油田)、服务“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辐射“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动对接“黑、黄、蓝”,围绕产业办专业。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结合产业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确定了对应黑色板块的石油加工专业群、石油装备制造业专业群和油田开发建设专业群;对应黄色板块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群、现代农业专业群、电子信息专业群、新型能源专业群、社会服务专业群以及对应蓝色板块的海洋开发专业群等九大专业群,与东营市以及黄河三角洲区域的支柱产业对接,并实施了重点专业带动工程。

二、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专业设置应该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发展的、动态的观点来分析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根据它的变化要求来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要考虑区域经济结构、行业结构尤其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科技进步所导致的职业结构的变化,专业设置应围绕区域主导产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和调整,充分体现地区产业、企业的特点,在培养人才的规格、内涵、功能上反映和满足社会需求,使专业设置趋向合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1.专业设置突出市场特色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需求型教育,以培养各层次技能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应该在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不能只考虑自身条件,盲目设定。要积极面向市场,培育特色专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准则,积极探索市场,发展市场,眼睛始终瞄准市场需求,把供求链条紧紧连接在一起,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贴近;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贴近;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岗位需求贴近。

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高职院校要定期研究地方发展规划,尤其是产业集群规划,要加强与人才市场、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紧紧围绕市场办专业,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2.课程设置注重实用化

职业教育是以学习为将来职业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职业准备教育,必须保证受教育者通过学校,掌握直接能用的实用性技能。所以高职院校在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从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强化实践性教学,要注重实际需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大胆变革办学方式,实行校企挂钩,成立由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资深教师组成的教学课程设置的调研机构,对课程结构进行科学系统的论证,制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计划,削减一些针对性不强的理论课,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建立满足实训l要求的实训l中心,营造真实和仿真的,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现场相一致的职业活动氛围,使学生在现代企业环境中得到熏陶,缩短校企之间的距离,达到就业后能快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又具备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基础,成为真正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推进产学相结合

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为区域经济服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产学合作,定岗实践,企业参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任务,相互合作开发课程,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与实习指导教师相匹配的订单人才培养方案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职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一线操作人才,从而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东营市高职院校通过独立或与企业联合等形式成立了农业科学研究所、制造业信息化研究所等17个科研机构,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星火计划在内的8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获国家专利14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14项。解决了盐碱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许多技术问题;松柏柽柳的乔化研究项目于200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在辽宁、山西、河北、山东等省市开始大面积推广,为滨海盐碱地耐盐植物的栽植和生长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胜利高原顶部驱动钻井装备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耐盐芦笋品系的引进筛选及推广应用”、“滨海盐荒地耐重盐植物的种植及开发利用研究”、“钻井液降滤失剂AMPPS-AM-IM共聚物的合成”等研究项目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三、建立职业教育社会保障机制

1.建立动态的经费保障机制

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说明,没有充足的财力作为保障,发展职业教育只能停留在无法实现的愿望层面上。地方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政府预算内拨款要优先保障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资金需求,在全额保证人员经费、运转经费的前提下,全额拨付学校的基本建设资金;同时还要逐年投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专项资金,为学校建立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专业化实验实训中心。增加高职教育投资有利于形成地方人力资本优化,提高投资效益。地方政府要建立高职教育经费财政拨款比例与地方经济增长动态均衡机制,特别是要建立并严格实施地方职教经费的统筹体制,确保高职院校得到充足的办学经费,同时要加快高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地方共享实验实训设施,形成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有力支撑。同时,高职院校自身也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实现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2.建立完善的社会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体系是否完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而职业教育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依赖于公正、客观、完善的社会评价制度。首先,建立良好的社会评价环境。包括转变传统的质量观,为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化发展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重视社会评价制度和法规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社会评价市场,使政府、学校和社会评价机构都有法可依。其次,建立合格的社会评价队伍。我国目前从事社会评价的专门机构或专业评估人员还不多,因此,建立一批规范化的中介评价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专业评价队伍就显得非常重要。再次,建立合理、稳定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社会评价是一项实用性、操作性强的工作。在构建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时,一方面应把对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确定为核心指标,加大毕业生就业率的权重和社会对毕业生在实践环节表现评价的权重;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次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评价和反映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状况。

3.建立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收集、公布机制

地方人才服务中心及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要牵头收集人才需求信息、新职业、新岗位、新工艺、新技术信息定期公布,并让高职院校知晓,减少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优化专业结构,结构的优化应从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大局出发,以稳定高职专科层次应用型教育为主体,结合学校优势,明确发展方向,重点优化和提升专业结构,在专业结构提升过程中,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育稳定性、资源可利用性的关系,从而使专业结构更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更符合技术发展的前沿水平。加大校企合作办学力度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双赢”机制,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比如可减免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等,建立新产品、新设备,展示一馈赠一回收一的循环机制,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建立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全面开展“订单式”教育,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刚性制度,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工程师、技师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到高职院校从事讲座或教学。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产学合作教育的重大事宜,开发务实的课程与教材,在模式上主要体现为产学合作、工读结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多种实践模式,在地方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开放性、多功能的区域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地方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

4.强化高职院校的科技产业工作

要鼓励高职院校参与地方课题研究,建立适合于高职院校的科技推广研究基金和课题,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科技研究机构,组建与教学密切结合的科技产业园或教学公司。高职院校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积极参加职业培训。高职院校参加职业培训,既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的渠道,又可以密切与企业、行业的关系。可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高职院校参加职业培训,可以扩大自己的办学影响,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高职院校依托专业办产业,以产业支撑专业,校办产业体现职业技术办学特色,更加突出专业实践和技术开发功能,重在立足地方经济,以产业兴专业,以贡献求发展,实现学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职业化,办学模式多元化的特色发展目标,增强自主发展和参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与地方经济的整合,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贡献率。

猜你喜欢
保障区域经济互动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