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

2016-07-04 23:11李定清钟廷勇
亚太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李定清 钟廷勇

摘 要:会计专业硕士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而开展的一种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型会计硕士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就业去向等方面都有显著区别。随着全日制会计硕士的招生,会计专业硕士规模不断扩大和结构的变化,这需要培养单位对会计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协同优化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协同培养“双导师”师资队伍;协同搭建合作办学与实践教学平台;协调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协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关键词: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074-03

一、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定位与目标

(一)会计专业硕士的定位

硕士研究生包括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应用型研究生即专业硕士研究生。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MPAcc)的定位就是指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和方向。要处理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会计普通本科教育、会计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会计学术型研究生的关系。李心合(1998)认为,从在会计教育功能上看,中专、大专和大学三个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学术型人才,硕士研究生介于二者之间,兼具学术型和应用型的双重功能,但以教学科研型为主;从会计教育能力结构上看,中专、大专会计教育是专才教育,大学本科会计教育是通才教育,研究生会计教育是专才教育[1]。其中,硕士研究生应在具备本科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會计学博士和博士后,应在具备硕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具有坚实宽广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较强的基础性专业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杨有红(2000)认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该以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在学术方面的研究[2]。刘永泽、孙光国(2004)认为,本科教育应区分为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层次:前者可以作为精英来教育,为他们未来继续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后者应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今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奠定基础;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区分为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两个层次,前者可以作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后者可以作为研究型人才培养,让他们考取博士研究生或从事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培养研究型人才,让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或会计教育工作[3]。从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分为三类:一是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二是培养教学科研型和应用型双重功能;三是研究型和应用型分层培养。

依据社会经济对会计人才的不同需求,会计人才培养可以分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和学术型会计人才。其中:应用型会计人才分为应用型会计本科、应用型会计硕士和应用型会计博士;学术型会计人才分为精英会计本科或卓越会计本科、学术型会计硕士和学术型博士。因此,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定位要从纵向上层次定位,横向上类型定位,方向上整体定位。从总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层次定位—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博士研究生与普通本科之间的硕士层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类型定位—属于研究生教育,具体分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发展重心是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教育;

(3)目标定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重点培养会计理论和科研能力,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4)服务面向定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可以考博士、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也要部分学生直接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去向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从事会计管理工作。

(二)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培养活动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规定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整个培养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因此,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核心和方向,它决定专业会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我们认为,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1.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国家及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件《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将“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作为MPAcc的培养目标。全国会计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描述为:“培养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表明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简单表述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认为,依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要求,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要“顶天立地”。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功底,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注重对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

2.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培养单位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依据学校类型、所处区域、学生生源和就业去向等因素确定的培养目标。北京大学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描述为:“培养具有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造就具有高素质的理财专家和开拓创新型的管理和领导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描述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具有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高尚职业品质和牢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这说明重点大学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在强调“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国际视野和领导才能的培养。

二、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基本理念

(一)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逻辑起点:实践导向

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模式的导向理论。会计专业硕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树立“实践导向”的培养理念。因为会计专业硕士与会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会计专业硕士突出的是“职业”化的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题讲授、教学方法等方面更加注重专业素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培养思路,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实践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

(二)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关键能力:综合素质

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要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学生竞争力,创新思维和发展能力的关键。会计专业硕士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专业判斷能力。因此,会计专业硕士综合素质培养要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搭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平台,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等来实现。

(三)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载体:协调创新

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协调创新平台。协同创新是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培养会计人才行为。其主要形式是产学研协同培养,以此构建产学研协同培养会计人才平台与模式。同时,创新意识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都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意识和创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四)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保障机制:质量特色

质量是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核心,而同时特色是提升质量的关键。坚持会计质量观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满足行业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在全面发展专业素质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质量观,并通过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监测机制,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而会计特色观就是在专业硕士培养方向、培养模式、教学范式、实践教学中创新改革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协调创新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主要类型

高校与政府、企业行业协同合作是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的有效途径。周云飞(2008)认为,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4]。中南民族大学(2012)提出了协同创新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基本框架,包括建立协同式培养体系、动态实行教学改革和创建多样性协作平台。2013年,上海财经大学与财政部、中注协、15所协作院校以及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等实务界单位合作,组建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的任务之一是协同创新培养高端应用型会计人才。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协同创新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选择可以是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调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协同创新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就要有相应的人才培育机制的建立,打破高校之间、科研院所之间的壁垒,高校与企业、高校与政府共同作用于培养创新人才。

(一)校校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高校联合办学是现代教育协调发展的基本表现和客观需要,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不同高校在协同创新方式上,由于历史、地域等方面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在师资、课程资源丰富程度、科研实力、教育信息技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合作空间很大,这些都是实现协同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比如,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可以与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在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开展合作,相互之间开设学术讲座、学术沙龙,进行应用性课题研究,学生之间参与案例竞赛等,以加强高校之间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校企(行业)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结合,必须通过高校和行业双主体进行培养,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校企合作是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比如,重庆工商大学与重庆天健会计事务所等5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双导师”制,联合举办实务性强系列讲座,建立研究生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同时,高校教师为行业企业进行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实现校企双方或多方协同,有助于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三)校地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必须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校地合作就是高校根据地区或区域发展的共同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战略,进行合作,并与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创新机会的人才培养机制。比如,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与重庆所属区县建立联合培养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人才培养机制,地方政府所属财政局、审计局及其企事业单位为高校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社会调查、三下乡的机会;同时,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带着研究课题进行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进一步促进高校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四)国际合作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国际合作办学是高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视野和国际会计实务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国外大学或教育机构合作,有助于开阔教师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积极开展国际项目合作,举办了会计学(ACCA)、财务管理(CIMA)国际项目班已取得丰硕成果,积累国际合作办学的经验,为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四、协同创新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协同优化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会计硕士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主要依据和基础。会计专硕培养方案具体由导师、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会计硕士协调、协同运作,包括总体目标、各环节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个系统,从而直接关联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方案由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学位论文、培养方式、学习年限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构成一个系统,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其他要素以及整个培养体系。系统的性质和功能并非各元素生物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任何要素单独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培养方案不仅仅是某一导师、某一个体行为的研究方向,因此需要将各培养主体纳入其中,协同动态优化培养方案。

(二)协同培养“双导师”师资队伍

“双导师制”是一名会计硕士配备了一位学术导师和一位事业导师,学术导师为基础,事业导师辅助,共同开展并完成对会计硕士的教学与培养工作的一种导师制度。双导师制实施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会计专硕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单位师资力量不能适应的矛盾,让校外事业导师参与到实践项目、实践课程教学、案例调查论文写作等环节,加强对会计硕士的实践的掌握。双导师制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了教学与训练实践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弥补了纯理论教学与培养的不足。

为了保证导师质量,培养单位需要针对此两类导师制定不同的政策文件,分别从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事业单位中进行选拔。由于以校内导师为主,这就更需要提高学术导师的选拔标准,从学术水平、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等多方面进行考察,而校外导师在会计硕士实践环节具有具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从其财会经历、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等方面进行筛选。另外培养单位应该通过强化高校与行业的联合意识,构建有效的交流渠道,建立具有实效的合作机制。需要建立学术导师和事业导师交流沟通的机制,将校内理论培养经验与校外实践培养需求建立连接,使双导师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协同搭建合作办学与实践教学平台

对于全日制会计硕士而言,实践教学平台在对其教育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MPAcc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会计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对会计硕士学位的研究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强化实践教学。因此,在会计硕士培养过程中,必须依托行业和领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引入行业的优质资源,积极探索,与行业领域合作,推进素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路径,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高校合作对象,目前有三种模式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分别是校企联合、中外合作与社会服务。培养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培养目标选择能够发挥实践教学功能的模式。

(四)协调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使教学内容能够实现培养目标,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项目的开始,教指委强调,专业学位教育应突出培养过程中的应用和实践。强调加强案例教学是加强实务指导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关于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三种有效方式:第一,“教师讲授+案例说明”模式。该模式要求教师指定教材,每门课都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详细教案,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分析为辅,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和需要,对知识进行讲解。第二,“教师讲授+案例讨论”模式。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的需要选择与有关章节相匹配的讨论案例。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由学生小组主持个案讨论,教师指导和点评。根据参与程度、分析问题角度、资料是否充分、论证结构的合理性、表达能力等作为评价指标,分别给予团队和个人得分,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本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专业经验、在职攻读MPAcc学位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积极思考,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三,“案例讨论+教师引导总结”模式。教师指定教材和详细的教学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个案,总结教师的补充;课前提供必要的案例讨论;学生提前阅读,并准备案例讨论和演示。课上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的案例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进行总结。

案例教学方法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对实践工作进行分析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协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会计硕士的培养质量应当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评估。评价体系应当包括政府有关机构组织的评价和培养单位自我进行的评价两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评价体系都应包括评价机构、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程序、评价方法等方面。在评价指标中,会计硕士毕业生的工作表現和社会的反映情况应占很大比例。人才质量评价机制引导着人才培养效果。第一,构建“终身培养平衡计分卡”,对会计专硕进行校内学习、定期考核和毕业情况的跟踪考评,并提出改进措施。第二,严格控制人才素质的培养,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合格的前提下,方可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第三,逐渐完善评价专业会计人员的系统和机制,从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出发,建立全新的系统;第四,注重对会计人员知识水平的评价,完善现有的测试内容与测试方式。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项目简介:本文是2013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改研究项目(编号:yjg133028 )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心合.论会计教育目标[J].会计研究,1998,03:2-7.

[2]杨有红.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J].会计研究,2000,08:46-50.

[3]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02:75-81.

[4]周云飞.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94-95.

[5]年素英.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讨[J].经济师,2008,No.23206:108-109.

[6]章新蓉,顾飞.开放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12:117-119.

[7]董普,滕宇.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实践培养模式创新研究:3+1模式探索[J].商业会计,2014:114-115.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对广西高等艺术教育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思考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