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与思考

2016-07-04 12:31纪国和曲冬雪焦胜男
亚太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对策分析现状分析

纪国和 曲冬雪 焦胜男

摘 要: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是对教育事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的,也是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配合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是集职前培养、职后进修为一体的终身学习发展模式,而职前培养是根基工作,其中暴露出的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和培养模式方面的问题是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对于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内涵特征;现状分析;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1文獻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201-02

为谋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立脚点,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教育部日前决定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制定了《关于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工作由此展开。

一、小学卓越教师的特征

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结合卓越的含义理解,简单地说,小学卓越教师就是拥有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和突出的教学能力并且能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小学教师。小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表现出的生命性质是具有敏感性、发展性、无限性和创造性等特点的,而国家培养以卓越为小学教师冠名的计划就是为适应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性。因为小学卓越教师相对小学普通教师相比所表现出的特点更符合小学生的成长需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具有强烈教学动机。小学卓越教师往往对教育事业拥有极高的热情,他们工作动力的所在是由内而外的,对自身有明确合理的定位,能够主动地向外探索,为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

2.具有合理的知识体系。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拥有广博的通识知识,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育视野,实现教学目标最大化。

3.灵活变通的教学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教育智慧灵活的应对突发事件,处理教学事物,适时改变策略,调整方向。并且在教学中能够融入教学艺术,增加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4.能够胜任多科教学。体现了业务素质的综合性,能够帮助学生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发展的完整性。并能根据岗位需要灵活的调整自身的工作。

5.师德高尚,个人魅力突出。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很强,并且道德感突出,对待教育对象一视同仁,而且能够在为人方面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拥有独特的个性,有亲和力,善于交往,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帮助教学工作的开展。

6.拥有先进教学理念。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思维和理念,与时俱进,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教育工作,并敢于尝试和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寻求更符合小学生发展的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

二、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工作的现状分析

小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的时间不长,对职前培养的配套政策和各高校落实规划都有待完善和提高,其中暴露出许多缺点和不足。

(一)缺乏相关的政策机制保障职前培养的方向性

教育部提出培养小学卓越教师计划,虽然明确了小学卓越教师的开展工作,但并没有进一步的实施标准的法规和文件规范细节工作的走向,造成了培养方向的模糊。对小学卓越教师的界定没有权威的评判部门和评定机制,这就造成了培养方向的模糊性。

缺乏相关机制确保小学和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目前在政府的牵头高校的学生被分派到各小学进行实践学习,但是由于两校之间并没有进行及时良好的沟通,并且缺乏对学生实践学习的重视。造成了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小学的实际需要不相契合。

(二)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生源质量问题

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阵地,目前许多师范院校面临升源不足和运转资金短缺问题不惜降低分数大肆扩招,许多不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学生被招收进来。另外应试教育背景下和招生机制的宽泛导致了许多着眼于对教育事业向往以外的动机,据有关数据统计,选择小学专业并热爱此专业的学生只占到14.2%。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缺少对教育的热情,也缺乏对学生的热爱。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提出:“优化结构,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与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由此新的教师教育模式拉开帷幕,并且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也为非专业人士进入小学教师行列提供了便利。这意味着小学教师的队伍的来源壮大,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考察内容过于片面,其笔试考试内容仅局限于对“老三门”的基本课程的考察,学生也没有进入到小学校园中亲身体验教学生活,所以在教育情感体验、教育反思、教育探索方面存在不足。这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小学卓越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发展性的特点。这些都是与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方向相背离的。

(三)培养模式落后难以保证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

对于小学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责任落在了高校的身上,但是培养模式过于陈旧,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也很难达到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标准。

1.教学内容单调乏味:大多的教师都采取了传统的讲授的教学方式,而且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知识,生搬硬套,乏善可陈。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很难跟随教师进入教学情境,甚至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厌恶感,滋生抵触情怀,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同时这也阻碍了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的发展。

2.课程设置过于陈旧:师范类的课程设置主要沿袭传统的教育课程,很少有学校能根据时代的需要和最新出台的法规文件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对艺术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保证学校在入职后能够适应因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教学工作的艺术性和趣味性等特点。

3.管理制度缺乏创新:对学生的培养讲求整齐划一,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也更注重标准化。从统一的教育到管理模式下来,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走向趋同化,学生的思维被禁入无形的牢笼之中,缺少施展个性的平台,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究的精神的养成。

4.评估方式途径单一:目前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学科笔试成绩和实习成绩综合而定,其途径的单一很容易遗漏对学生很多方面的考察,从而影响对学生的发展性指导。

三、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对策分析

针对目前的小学卓越教师培养路径存在的问题,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规机制-为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保证方向

完善相关法规机制,出台细化的、全面的小学卓越教师培养规定,保障职前培养工作有据可依。增加意识形态方面的标准,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生成性教材思维等,促进教育实践融合创新和终身学习观的形成。第二,关注道德观、价值观的养成环节,为职后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爱心的形成作保证。另外,要成立相关的小学卓越教师的评判机构,寻求以量化的形式来完成评定,以科学的评判而非主观臆断的形式来保证小学卓越教师称为的合理性,这也保证了高校对教师职前培养的有量可依。

建立“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当地政府要牵头搭建起小学和高校的合作桥梁,促进二者能够紧密沟通。如安排学生进入乡村小学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习阶段以代课教师而不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学校,一方面弥补了农村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两校双方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能够加强联系,勤于沟通,确保高校培养目标更贴合小学实际需要。

(二)严格把关职前生源-为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已经从“旧三级”过渡到“新三级”,这意味着对小学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层次更进一步,为保证培养的质量还应注意:严格把关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录取通道,除了考虑应试成绩外,还应增加面试环节,保证生源质量,权衡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考察学生涉及语言表达能力、个性特点、神态仪表等多个角度,选择有成为教师潜质的学生进入高校。

为促进教育行业的公平性,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保证生源质量改善其的考核内容是关键。第一,在原有的考试内容上增加德育和体育方面的测试,保证学生对教师职业的适应性和教学能力均衡发展。第二,在面试的环节不但要考察讲课能力还要增加才艺展示的环节。第三,把实践成绩纳入考核的一部分确保非师范类学生进入的小学从教前获得教学实践中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做好入职的衔接工作。

(三)创新改革教育培养模式-为小学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保证质量

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应该是集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于一体的。在教师教育运行的模式中,存在着两种发展方向,一种是纵向的发展,另一种是横向的拓展。纵向的发展主要是强调的是教师教育模式以时间为轴的层次深入和效果演变的推进,而横向的发展则重在强调模式在运行结构和空间拓展的演变。为探索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我们要从横向的发展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宏观方面:应联系小学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即培养模式应采取“UGS三位一体的教育培养模式”。就是采取“大学主导-地方政府协调-小学参与”的一种形式。模式要遵循“目标一致、相互沟通、以诚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学主要应承担起主导作用,为小学提供人才资源的输出,为小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前沿的理论指导和学术支撑。政府要起到保证高校和小学之间的连结作用,为二者的便利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并且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三者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2.微观方面:这是以高校为主要责任单位,其教育培养工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展开,即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和教育情谊的全程培养工作。

第一要实行各类知识的全程浸润模式,进行通识类知识、学科类知识、专业知识、方法类知识、实践技能类的知识等学习。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全面考虑涵盖各类知识。课程安排上要能够根据学生的教育发展规律并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合理穿插不同类别的课程实施。所有的课程要依据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和个性开发这两个方面的维度来划分和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做好全程的统筹规划。

第二就是要实行专业技能的全程培养方式,一方面是专业课程技能化,就是形成全程体验式-参与式-操作式的教学模式,边学习理论,边进行实践,这种形式可以规划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当中,当堂巩固学习内容。增加职业技能考核的证书化,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就是采取多种实践模式:实行全程见习、研习、实习、顶岗实习等形式。保证学生在入职后能够更好的适应教学环境和轻松面对教学问题,培养教学习惯。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全程网络研习模式,加强教育学术研究,凸显高校培养模式的层次性。

第三实行师德全程陶冶模式,加强隐形课程的开发,以校风校训、环境塑造默化学生专业情谊,以教育影视、教育讲座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悟,以教师所展现的行为作为榜样示范,以管理人员的人性关怀作为激发学生的教育情怀。在各个方面进行引导和示范,让学生在体会、模仿和感化中把对生命的感悟和生活的体验转化为教育的德性,建立起应有的师德。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參考文献:

[1]谢国忠.卓越小学教师:内涵、特征与职前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5(4):75~78.

[2]毕景刚,韩颖.“卓越教师”计划的背景、内涵及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13(12):108~110.

[3]周先进.卓越教师: 内涵、素质及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5(8):31~35.

[4]曲铁华,李娟.教师职前教育的理念创新与战略实现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0~24.

猜你喜欢
对策分析现状分析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