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困生对体育学科学习兴趣的研究

2016-07-04 05:46顾志民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困生兴趣小学

顾志民

摘 要:小学体育教学是针对小学生身体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身体心理而开展的一门以体育锻炼为主的磕碜,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学生兴趣、身体素质差异性等原因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缺乏、参与度不足的“学困”问题,下文以“体育学困生”为切入点,分析了造成“学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困生;兴趣

一、何为“体育学困生”

体育学困生是指由于某种客观因素引起的学生在体育学科方面缺乏兴趣,主动参与度较低,严重的甚至于产生厌学心理的一类学生。小学体育是实施素质化教育的重要学科,符合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对于小学这一特殊的成长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大部分的小学生而言,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而体育学困生相对较少,但也是近年来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重视体育学困生的问题,对于均衡学科教育的全面性有一定的意义,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下面本文通过分析体育学科教育中“学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来探讨提升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兴趣,为有效解决小学体育学困问题给出一定的参考意见。

二、引发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学困”的问题分析

1.学生兴趣缺失

兴趣是任何工作、学习以及锻炼的强大助推器,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造成学生“学困”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学生兴趣有关,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往往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首先,可能是家庭的原因造成的,家长为了使得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其他学生,在学生本来已经非常繁重的学科任务后,为学生进行各种的培训,长期得不到压力释放的学生容易产生对于学习的厌倦,这种类型厌学通常并不针对体育这一特定的学科;其次,可能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缺失,缺乏创新型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也是学生产生学困的重要方面;再次,学生个体差异性比较明显,对于不同内容的知识把握学习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又不能加以区别的对待,久而久之长期的落后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信心的不足,最终引发“学困”问题。

2.学生身体发育的差异性

身体是进行有效体育锻炼的先决条件,而小学生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的重要阶段,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学生身体差异性,如体质较弱,身体瘦小或者青少年肥胖等身体问题都是在进行同样体育教学内容时,学生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再加之教师可能缺乏必要的引导,这类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自卑心理以及厌学心理被无意的放大,以至于学困情况的出现。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到学生身体发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有差别性的对待,在体育锻炼的对抗性、激烈程度方面进行层次化教学,以应对“学困”问题。

3.教师引导缺失

教师是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主观性较强的体育学科方面,教师的引导作用更为明显,能够有针对性的做到教学引入、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是体育教学有效性保障的重要方面,而一些学校和教师由于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学创新方面的不足,教师引导出现了一定的缺失,呆板、单调的体育教学实施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最终导致了学困问题的出现。

三、提高学困生体育学科学习兴趣研究

1.创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参与度

创新教学内容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加强,其一,应突出“新”,由于对于陌生事物的猎奇心理,学生往往对于新鲜内容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为此在教学内容展开时可以将基本的体育锻炼融入到具体的体育项目中来,例如通过篮球来锻炼学生的弹跳能力、利用足球项目来提升学生的跑步、身体协调能力;其二,应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竞争性,体育锻炼中竞争意识符合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因此采取一些具有竞争性的教学内容实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以接力跑步项目为例,学生往往为了小组的荣誉能够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通过个体的不断竞争有效的加强了体育锻炼。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创新需要从新颖以及竞争性两个方面进行加强来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

2.创新教学手段,符合小学生身体素质特点

小学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文化类教学课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侧重于教学实践,对于理论的要求相对较少,因此鉴于体育学科这样的学科特点,做好教学手段的创新势必会对小学体育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游戏”式教学的实施,采用游戏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童真童趣的年龄以及心理特征,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十分贴切的满足了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应在传统的教师演示的基础上合理的运用当前十分流行的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教师演示能够使得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各种体育动作的技术要领以及实际效果,而多媒体信息化手段能够通过动作慢放、动作分解、动画演示等形式,更加凸显具体项目的重难点,使得学生更加客观、直接的了解体育动作要领,这对于体育教学实施也是非常关键的。

3.专注“学困”个体,进行差异化层次化的教学

差异化、层次化教学是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其理论支撑是因材施教。结合“体育学困”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层次化的教学形式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学困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畏惧心理,通过降低体育教学要求,使得该类学生能够逐渐融入到体育锻炼中来,教师应坚持鼓励与引导并举,逐步提升学困生体育锻炼的信心,在“学困生”有了一定的体育基础之后,再逐次的加强其体育教学要求,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差异化教学展开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学实施时还可以加强小组合作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帮扶的模式,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学困生”体育学科学习兴趣的提升,应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学困个体差异化教学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最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野芳. 浅谈体育运动学校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实效性[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04:54-56.

[2]杨国荣. 初探体育学困生转化及心理健康教育[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3,03:39-40.

[3]张波云. 关注体育“学困生”——谈体育教学中的弱势群体辅导策略[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5:103-104.

[4]黄李缘. 关于体育学困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J]. 新课程(中学),2015,08:194-195.

猜你喜欢
学困生兴趣小学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