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文关怀 提升员工幸福指数

2016-07-04 07:16顾新成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职工企业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先后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探索实践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以所在公司中交一航局二公司为例,对加强人文关怀,提供员工幸福指数举措上做简要阐述。

一、企业员工思想现状分析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中交一航局二公司至今已有62年的发展历程,是国家大型骨干施工企业,拥有员工2300余人,业务涉及港口、市政、路桥、铁路、工民建、地铁等多个领域,施工足迹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和8个国家。

从2013年开始,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放眼海外,大力实施“大海外”战略,80%以上员工驻扎在国内外各个建设工地,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普遍面临经常跨省、跨区、跨国调动,作业环境恶劣,施工生产压力大,归属感不强,青年员工婚恋难等,员工队伍思想状况变化较大。

基于此,一航局二公司坚持每年开展问卷调查,做好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并通过调研、座谈、测验等形式,充分了解和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员工对企业未来充满信心,对企业文化普遍认同,更加期待体面和尊严,期待沟通与释放。

二、多措并举提升员工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是人的普遍追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实现自我需求五个层次。一航局二公司一切以人性化管理为出发点,多措并举提升员工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确保员工幸福指数提到显著提升。

1.愉悦工作,快乐生活。愉悦工作,快乐生活,是提升幸福指数的一个基本需求。施工企业属于安全风险高、作业环境艰苦的行业。特别是随着公司加快业务结构调整,施工范围更加广泛,一些铁路项目地处荒山野岭、深沟险壑之间,有的海外项目还面临政局动乱造成的风险,很容易给员工的精神和内心带来厌倦、不安、恐惧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始终坚持把职工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有力措施,营造安全的生产环境,尽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免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如利比亚动乱期间,在组织海外施工人员撤离过程中,坚持“一个不能少”的思路,领导干部和党员带头,主动将危险留给自己,将机会优先提供给一线职工,保证了1757名海外员工的平安撤离。

2.救助帮扶,提升待遇。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重新修订了《公司职工专项救助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将符合条件的退休职工、职工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纳入救助范围,同时提高了救助金额,让更多职工获得更大收益;为1673名在职一线职工购买青岛市医疗互助保险,职工可以将基本医疗统保险筹报销之后的自费部分,再按一定比例进行报销,将会有效减轻一线职工的医疗负担,让职工实实在在受益;同时开展“双百帮扶计划”,将困难职工、尤其是海外困难职工家庭帮扶列入重点帮扶计划,全力解除海外职工后顾之忧,用实际行动服务公司大海外事业发展;全年走访慰问困难职工近200户,送出慰问金近40万元关心职工权益,打造团结共进的职工队伍;每年在全体职工中开展“四个一”活动,即“过一次生日,送一份礼物,当一天安全监督员,提一份安全建议”,把对职工的祝福慰问与安全工作结合起来,既营造了浓厚的家庭氛围,又促进了安全管理;在施工生产异常繁忙的情况下,认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保障职工的休息权利,针对施工紧张,一些职工无法休假的情况,安排职工家属“反探亲”,公司报销路费;针对施工一线青年职工远离城市婚恋困难的问题,大力开展“筑港红娘”、“樱花之恋”“鹊桥会”等活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帮助青年职工解决婚恋问题,并尽力为未婚青年创造条件谈恋爱,对恋爱成功的青年,公司还在工地上为他们操办集体婚礼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福利措施让员工们深受感动和鼓舞,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幅提高,幸福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

3.寓教于乐,增进感情。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全力打造“有思想、形神兼备”的职工队伍建设,深知员工在物质需求方面得到满足之后,必然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建筑企业工地相对枯燥、单调的生活,更容易成为引发职工心理烦躁、厌倦、失衡的诱因。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该公司以建厂60周年、局庆70周年、新春下基层等重大活动为契机,举办了多台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以及多次书画摄影展,把思想教育寓于文化艺术之中;还在每个工地上建立了“职工书屋”,定期开展“猜谜会”、“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等文体活动等,促进了职工之间的交流,增强了职工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4.创造环境,打造家文化。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有“家”一样的感觉。近些年,中交一航局二公司结合文明工地创建,在每个工地建立标准化的办公区、生活区,宽敞明亮,设施齐全。还针对特殊项目进行特殊对待,在中东、美洲、非洲等海外施工项目上,对于职工不适应当地饮食习惯的问题,工程一开工,公司就专门投资兴建数个蔬菜大棚,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保证员工吃上了可口的饭菜。企业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感动着每一位员工,大家“以厂为家”,深深扎根在企业,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5.以人为本,搭建平台。加强培训,建立职工成长机制和通道,有利于促进职工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自豪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中交一航局二公司举办了新职工入厂培训、支部书记、特殊工种培训等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帮助其提高业务技能,充分适应岗位需要,让“能力”成为员工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同时对考取相应资格证书的员工,报销考试发生费用,并一次性给予重额奖励。该公司还把培训向协作队伍延伸,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利用入场培训、技术交底、“新市民夜校”等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使他们不但学到本领,提高了业务水平,得到更高收入,企业也生产出更优质产品,工程安全、质量、效益、文明施工等各项工作也全面提高。针对人才的不同特点,公司建立技术、技能专家库和人才库,定岗发放津贴补助,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为最大限度发挥基层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2015年开始,实施竞聘上岗制,让能干事、想干事的人,有事可干,同时实施末位淘汰制,确保中层干部能上能下,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企业稳健发展贡献力量。

6.心理疏导,缓解压力。建立职工心理疏导机制,有利于缓解员工心理压力、促进员工队伍长期稳定健康成长。近些年来,公司紧扣员工心理特点,建立职工舆情汇集与反映机制,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加强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交流,把握职工思想动态,设立兼职心理咨询员,积极正确地引导,使职工内心始终保持平衡和谐,企业始终保持团结稳定。如公司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这一制度,特别是对于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职工普遍关心的薪资调整、奖金分配、休假制度等重要事项,充分讨论并给予积极的回应或解决,有效保护了职工的积极性。再如公司建立定期谈心机制,各基层项目班子成员根据分管工作,采取零距离,一对一的方式,开展谈心交流,使一些职工的心理压力得到疏解,情绪调整能力、处理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增进了干群关系,促进了企业和谐。在海外项目上,由于受到语言、文化习俗差异影响,个别职工出现自闭情绪,公司定期进行思想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谈话、引导和排解,并及时协助其家属解决生活困难,为稳定职工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引导了企业员工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把自身价值与企业效益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实现自身价值。

企业人文关怀,让职工产生了幸福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转化为生产力,最终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双赢。近几年来,公司在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下,抢抓市场机遇,在做强做大传统水工业务的前提下,奋力拓展地铁、海外、公路等新领域、新市场。并凭借良好的履约,做好后续经营市场的开拓,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互利双赢。

人生,除了诗,还有远方,幸福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事实证明,企业只有真正对员工做到人文关注、人情关爱、人性理解、人道关怀、人格尊重,才能培育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员工幸福指数的提升,也是与企业同心同德、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关键一环,这也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需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参考文献:

[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教学与研究》,2002 年.

[2]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3]政工师指南杂志社:《政工师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2012年.

[4]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理论导刊》 , 2002年.

作者简介:顾新成(1956-12-6),男,山东青岛人,毕业于青岛市职工业余大学,中专学历,政治专业,现就职于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级职称。

猜你喜欢
职工企业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摄影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职工违规操作受到伤害应认定为工伤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