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在培育中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价值研究

2016-07-05 10:22杜向武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社会责任感中学生

杜向武

【摘 要】 针对目前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培育社会责任意识,注重营造红色教学环境,增强中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建设红色教学基地,提升中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体验;完善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加深中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

【关键词】 红色资源;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价值;途径

责任感也被称为责任心,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对长辈和晚辈、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义务的一种复杂情感的体验。“马卡连科曾指出:‘儿童的责任感,对父母、家庭怀有感激之情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大起来,将会扩展到对国家和人民的态度上来,扩展到对人民的热爱和关心上来,并且扩展到使我们国家的公民得以幸福生活的一切工作上来。”[1]良好的社会责任心是社会合作精神的基本体现,也是个人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中学生阶段是其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发展的好坏关系到个人、集体,甚至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中越边境地区利用红色资源对中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是进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青少年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方面有着极高的价值。它可以使中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极大地促进他们积极、乐观、主动心态的养成,而且也能极大地促进他们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对于当前我国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当今,我国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总体是好的,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绝大多数中学生能够做到公德心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每每网络上有重大疾病者需要帮助,募捐善款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响应者,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少年,当地震、洪水、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冲在抗灾第一线的依然是青少年。他们用行动诠释出了伟大的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责任感,也向人们展示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气节和公而忘私、顾全大局的高尚民族情操。然而,中学生正是成长的旺盛期,是求知和实践的关键时期,我们须认识当前我国中学生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来的问题。

1、重自我,轻社会

当今时代,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呵护着长大,也过惯了“凡事以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反正不管自己的要求多么无理,家长都会无条件的满足,父母会把孩子放在高于自己的不当位置,过多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包办孩子所有的事情。这样做导致的问题是使中学阶段的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品行,他们幼稚、依赖、懦弱、冷漠、自我、毫无责任感可言。如2014-2015年这两年播出的《变形计》中,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这样的成长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其品行中基本上都是负面的东西比较多,他们摔东西,甚至殴打父母,这些都是他们极端的自我,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2、重享受,轻责任

中学阶段真是学生理想信念开始形成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可以树立积极健康的理想和信念了。然而现阶段,当他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产生冲突时,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偏重选择维护个人利益,更加倾向于保护自我价值,而缺乏为集体牺牲和奉献的精神,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曾经有部分学者在南京、合肥、武汉等8所中学做过在校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学生们在选择将来的就业区域时,参与调查的500名中学生中有40%希望留在一线城市工作,34%的学生希望能到国外工作,只有6%的学生希望到西部地区就业;而另一项调查是关于学习的目的的,调查显示,在受调查的987名学生中,只有6.8%的人选择“学习是为了国家,为了国家发展更好”,而选项比例最高的是“学习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将来打基础,”所占比例有54.8%。多项调查显示,现今的中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更多的是关注自我满足与享受,而忽视社会责任的承担。

3、重索取,轻奉献

奉献是指个人对社会或者他人的付出,而索取是指社会或者他人对个人的回报,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奉献与索取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它们是同时存在的,有奉献就会有索取,有索取就必须讲求奉献。我们不否认,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是有很多很有奉献精神的楷模式人物,然而,也可以看到,现在年轻人中间奉行的一些所谓的至理名言,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前人栽树不就是为后人乘凉的嘛”等等。这些话也极大的影响着现在的中学生,造成他们在价值观取向上的一系列问题,如只重索取,不奉献,只注意自己的利益,忽视国家的利益等。这些都是缺乏社会责任心的体现。

二、红色资源在培育中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价值

经过前人的不懈研究,红色资源被界定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2]全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浴血奋战,建设新中国的光辉见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是对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和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功能独特,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学校教育的最好教育资源,是初等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作为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资源,中学运用红色资源对中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值得关注,其具有特殊的价值。

1、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作为青年,一定要拥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苏格拉底也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理想作为一种精神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实践主体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信念是一种心理状态,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3]理想信念可以提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智力、体力、精力,可以极大的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它们是人们最终能够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伟大精神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斗争和努力下,我们后代能够享受如此丰富的红色理想信念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贯穿始终,从建党之初的南陈北李,血雨腥风,到引兵井冈,再到抗日救国,解放全中国……,我党始终坚信我们可以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可以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这也成为中华民族实现解放、走向富强的精神支柱。现在,人们在很多的红色旅游景点都可以感受到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拥有着强大精神力量的理想、信念。人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在这些红色资源背后更是红色的灵魂和信仰,这些都可以转化为红色教育资源为我们所用。作为中学生来讲,他们最是朝气蓬勃,富于理想信念的群体,他们的诉求就是能够有所作为,为着国家与集体,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实现理想抱负。然而,现状的中学生的理想抱负更多的是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很少关注国家与集体。如果能够利用红色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可以使中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教会他们克服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而去坚守他们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与信念。

2、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的生命过程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不同,人生而为人,不仅仅是因为人的自然生产过程,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不仅活着,还要进行生产、交往、创造,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而到底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崇高善良,还是卑鄙邪恶;是彪炳史册,还是遗臭万年,除了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4]现阶段,我党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可以成为广大中学生的价值观选择基础,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和人民,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没落的、腐朽的价值观划清界限,同西方的和平演变坚决说不,而这个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就在广大的青少年,对他们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形成于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红色资源,其内容本身就与现阶段的核心价值观内容相吻合,它既是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头”,又是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活水”。不管是在革命的年代,还是建设的年代,社会核心价值观都深深的打上了红色资源的烙印。在中学生中间进行价值观教育,一定要很好的利用红色资源,使主流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主体化,从而保证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方向性。

3、有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的常委们在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主题展览时,提到了“中国梦”,认为中华民族到了该觉醒,该奋起直追,实现自己国家繁荣发展,伟大复兴的时候了,每一个中国人民都应该有自己的“中国梦”,并应该为着这个梦想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青年一代是21世纪的主人,是中国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就是他们担当重任之时,他们能否担起这个历史的重任,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关系到民族的复兴之梦能否实现。作为一个中学生,应从学习中培养求知责任意识;在勤俭节约中培养艰苦奋斗的意识;从平时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中培养社会公德的意识;从力所能及的家庭生活中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参加学校和社会公益活动或义务劳动,在实践中体会到奉献的乐趣,从而树立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红色资源作为历史性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如它里面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大庆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的背后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我们对中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提供了理论来源,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三、利用红色资源培育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利用红色资源培育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根本的做法是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可以在红色教学环境、红色基地、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上下功夫。

1、营造红色教学环境,增强中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环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环境的影响一般都是潜移默化的,它会在日积月累中逐步的对学生各种观念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红色资源如果能够和教学资源紧密结合,为中学生营造一种适宜的红色教学环境,将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说,营造红色教学环境进行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认知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资源内容包括有“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有教室、多媒体、实验室等,“软”环境包括师资、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等,把红色资源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去,营造一种红色教学环境,就是指把提炼出来的红色资源运用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去,完善学校的“硬”环境,提升学校的“软”环境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知,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认知。如广西凭祥的一些中学把援越抗法期间留下的火炮摆放在校园草坪上,有的学校把美军炸弹留下的弹坑做材料,直接修建人工湖在上面,这些都是进行红色教育的最好红色环境。与此同时,还要营造红色教育的“软”环境,如唱红歌、观红色影视、红色诗歌朗诵活动等等,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运用,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广大中学生在参与中接受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增强了他们对革命优良传统的认知,也让他们知道当今时代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无形中就增强了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建设红色教学基地,提升中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体验

“红色教学基地是指学校其中包括各级各类干部培训机构按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大中小学生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在职党员干部和在校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讨划、有目的地深入革命遗址、旧址、纪念馆等,深入了解革命精神,参与具体生产与社会生活,了解历史、坚定信念、磨练品质,全面提高思想认识与道德修养的教育的稳定场所。”[5]根据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学校教育不但要注重课堂教学,同时要积极开拓课外教学资源,并且课堂外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资源同等重要,实践基地就是最为理想的课外教学资源,已然成为最受学生和老师欢迎的授课地点。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精神,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现在,社会各界都会结合当地的红色资源,因地制宜,积极开发红色教育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免费向广大公众开放参观的方式,对公众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在红色基地开展对中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主要方式有:互动式体验教学、红色素质拓展训练、音像影视观看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围绕着龙州起义精神,依托龙州-凭祥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内涵,研究开发了“红色拓展训练”体验式教学品质课程,并且在全县中小学中探索实践,效果显著,这使得龙州起义遗址这处红色教学基地发展的非常好。通过基地的红色文化教育,使广大的中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研究,提升了境界,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砥砺品质,提高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于担当的勇气。

3、完善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加深中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

校园文化历来都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可以充斥在教学场所、生活园区,以其有型、可见的实物形式和特征显现在人物的视野中,交织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空间中,反映一个群体整体的总体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这些资源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担负着积淀、传播、保护历史的重任,也担负着传递社会价值取向的重任,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利用红色资源建设校园文化,“就是运用建筑、雕塑、刻画、喷塑、涂鸦、摹仿等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装饰手段和造型、体量、色彩、线条、符号等装饰元素把红色资源及其蕴含着的红色文化合理的融入到教学场所当中去,把那些具有典型教育意义、体现特色风貌的红色资源以形象化的表现形式和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得体地融入到自然景观,使之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遍布于精美的园林、清澈的湖泊、悠久的馆藏,雄伟的建筑,以及学生频繁穿行的区域之间,使之成为激励他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政治素质和优秀品格的实物教材”。[6]比如,可以在校园的空旷场地竖起红色雕像;在一些特殊的红色纪念日,多拉一些有激励意义的红色标语的横幅;可以把先辈们的名言粉刷上墙,让中学生在先辈的激励下成长;还可以让学生定期出版红色主题板报,让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也可以策划红色主题网站,让学生定期更新维护内容。一座雕像、一副标语、一段碑文,背后都是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通过这样的展示,让中学生们了解中国曲折的革命史,了解中国革命中无数的感人故事,在无形中帮助广大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加深他们对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从而培育出真切的爱国热情以及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积蓄力量。

【注 释】

[1] 陈玲玲.培养幼儿责任感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32.

[2] 肖发生.定位于提升:“红色资源”的再认识[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1)32.

[3][4] 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修订版)25.

[5][6] 朱小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方式及路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110.116.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社会责任感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