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四维理解视域

2016-07-07 05:20林聪宋友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目的视域信仰

林聪 宋友文

摘 要:准确理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价值内核,离不开下列四个维度的视域,分别为制度规范视域;理论宣传视域;信仰确立视域和行为转化视域。这四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作为表现形式有机统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内核之中,深化并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价值内核的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视域;信仰;制度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3.00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028-06

作为具有逻辑先在性的“目的”在人类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恩格斯曾说:“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1]马克思把目的理解为“活动所要创造的未来对象的主观形式的建立”[2]。这就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并非基于主观想象,而是根据受教育对象的现状,结合外在客观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的过程。在引导过程中要将受教育者引至何处?随着时代进步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发生了取向上的转换,以下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

其一为工具性效用论。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促进国家政治认同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目的确立的主要依据是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的目标;其二是主体性价值论。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产生于主体发展的特殊需要和规律的活动,目的就在尊重并满足人作为独特的个人的需要得到实现,确立目的的主要依据是个体自身的需要。近年来呈现出从工具性效用论向主体性价值论的转化,从人学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行阐述的文章不断增加,这反映了在深入推进改革的当下,个人利益和价值日益得到尊重。两种观点看似矛盾,细想并不矛盾,统摄的关键在于“信仰”,一旦有了“信仰”,外在要求就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的要求,而不再是一种束缚。只要国家和社会追求的价值方向是科学、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就值得也能够被信仰。因此,国家发展的目标与教育对象奋斗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如果受教育对象不能认识到这种一致性,便还只是潜在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是要实现从潜在一致向现实一致的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本身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稳定性的内核,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其表现形式绝不是单一的,离开其多元表现形式,内核本身也无法实现,换句话说,内核统领着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为内核的实现提供支持。在各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大体可以从以下四维理解视域加以把握,这四种视域既是有机整体,也是不断推进深化的过程,彼此不可分离,去掉任意一方都会丧失生机与活力。总的说来,制度规范视域是目的得以进行的保证,理论宣传视域是手段,信仰确立视域是关键,行为转化视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制度规范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制度规范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从利用外在因素调动人积极性的角度来理解,由于站在国家高度,通过制度规范形式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立竿见影的独特优势。作为一门意识形态工作,从国家的角度说是意识形态教育,从党的角度说是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统一在中国的体制下,因此,其要具有生命力,离不开党的领导。其初衷就是要为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工作服务,以帮助其实现工作目标,推动事业发展。因此,在党的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中就声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服务于中心工作,确保党的中心任务得到实现,“离开了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工作就会失败”[3]。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党和政府在宏观层面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制度、方针和政策,早在1950的《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中就指出:“全国高等学校应……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课程,借以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4]。全国范围内许多高校立即响应号召,开设了相关课程。1950年至1951年连续发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的通知》等文件,从宏观的国家规范角度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对军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为加强其有效性,第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总则(草案)》于1954年颁布执行,使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在制度规范层面迈出关键一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新生政权和发展国民经济等中心工作和任务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也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任务,这对于快速有效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争取最广泛群众的支持、巩固新生政权、促进经济建设起了良好的服务和支持作用。1951年《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以制度性的规定建立起一张覆盖全民的宣传网,虽然不断完善和修改,但这张网始终存在,直到1958年名义上的宣传网才被取消。中共八大在宣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同时,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保证党在社会主义时期中心工作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实现。《中央关于中小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与清理“中层”工作的指示》和《中央关于加强镇压反革命宣传工作的指示》等文件的出台对纠正当时一系列错误思想起了及时雨的功效。

1964年全国各地普遍以建立政治工作机构和制度规范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指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5]在1984年10月,党在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在新的时期,党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必须坚定地贯彻执行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来进行的指导方针。”[6]同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的颁布使思想政治教育向前迈进一大步。1987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要求“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7]这一规范的出台,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及实践人才,不仅加强了队伍建设,更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助力。199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的意见》中对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来为党的工作任务服务提出了许多颇具指导性意义的规范。随着时代发展,对职工、农村、军队、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了日臻完善的制度,不仅出台一系列政策,更以规范形式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进入21世纪,在面临各种新状况的情形下,党和国家仍旧不断通过制度规范的形式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内核的实现。例如,教育部于2000年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后续各高校陆续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发挥巨大的影响力起到了指导和引领的作用。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8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2013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同样也是这一时期内产生巨大影响的代表性文件。

综合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制度规范视域下从战略高度层面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纳入正式的成文规则和制度体系之中,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化、常态化和制度化,保证了实施过程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内核的实现提供了外在制度规范保证。

二、理论宣传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理论宣传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从占领理论高地,帮助人们认识外在世界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需要不断以科学的理论教育人和武装人,就是因为无论在哪个时期,意识形态的斗争都是不可忽视的。江泽民曾多次讲到这一问题,并指出:“思想政治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8]。另外,不能单搞虚而空的宣传,而要注重管用的、科学的理论宣传,只有科学的理论被人们所掌握,才能够变成改造社会的力量。在革命斗争时期,刘少奇就认识到“思想斗争是一切革命斗争的前提。不做思想斗争,不宣传马列主义,就不能有真正的自觉的革命斗争”[9]。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宣传当前的中心工作,不只是搞当前的时事政策宣传,而且要作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10]。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作为一种理论宣传工作,目的在于使工人们认识到自己受压迫的处境及原因,培养广大工人的政治觉悟和反抗意识。如在1925年《宣传问题决议案》中就指出:“巩固并且发展党的势力于全国工人阶级之中,开始在乡村农民中工作,建筑党的农民群众基础。”[11]这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毛泽东1927年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据农村工作同志的报告,政治宣传在反英示威、十月革命纪念和北伐胜利总庆祝这三次大的群众集会时做得很普遍。在这些集会里,有农会的地方普遍地举行了政治宣传,引动了整个农村,效力很大。”[12]并对日后的发展作了部署,“今后值得注意的,就是要利用各种机会,把上述那些简单的口号,内容渐渐充实,意义渐渐明了起来”[13]。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出现了“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由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才可以实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总任务”[14]的提法。在1929年《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特意强调了宣传的意义、内容、方式等问题,提出要建立专门的宣传队等重要提法,对理论宣传的重视可见一斑。

在1931年之前主要矛盾还局限在国内,而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4年后的华北事件,共产党斗争的主要对象转变为日本帝国主义,在对抗日军队的思想引导和政治工作上,目的在于“用马列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教育部队,从思想上、政治上与组织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保证党内外的坚强团结,保证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保证作战和各项任务的完成”[15]。在抗站时期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也突出反映在理论宣传形式上,张闻天在《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中认识到“没有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就不能有群众的组织与群众的行动”[16]。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7]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共两党的对立,导致主要矛盾又从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转为与国民党的战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相应调整,为保证形成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18]。目的主要集中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和力量,即“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这离不开多重途径的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哪些阶级和力量不能接纳,哪些可以为我们所用,如《中央宣传部关于进行阶级教育问题的通知》在1943年详细规定了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内容。[20]在过渡时期,理论宣传形态起着很大作用,不仅通过座谈会、讲演会、报告会等形式在社会各阶层中传达总路线精神,开展总路线的教育,还组织政策宣传队、粮食工作队等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和热情。成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事实证明该时期的理论宣传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另外,邓小平指出:“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21]这也从反面论证理论宣传形式的重要性。

然而,当党在发展中出现了错误时,理论宣传形态不能随波逐流,而要及时起纠偏作用,才能发挥出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作用。如以“两个凡是”教育人民大众显然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果敢并顽强的冲破了这个政治藩篱,才得以重回正轨。因为拨乱反正后的理论符合人们对党的期待和人民的真实需求,人们普遍拥护邓小平理论,甚至打出“小平你好”的标语,这也从侧面证明理论宣传并不等同于灌输,只要彻底、切合人的需要,是能够被人们所认可并真心拥护的。

当前理论宣传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同时理论宣传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只能加强,不能减弱,这不仅是由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客观环境,包括各种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的攻击所决定的,更是由人民的精神生活和信仰现状所决定的,邓小平曾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22]。“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23] 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通知》中强调,要大力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切实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真正让社会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24]实际上,理论宣传不是指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强化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宣传教育,它的目的更不在于让人们知道一大堆空洞的知识,这就涉及到接下来的第三个层面:信仰。

三、信仰确立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信仰确立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从作为实现三种统一的中介,即个人与社会、内化与外化、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统一的角度来谈。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单纯事实性的理论知识教育,更多是一种立足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的信仰教育。随着时代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难题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受教育对象处于多元价值观融合和碰撞的社会及一部分教育对象信仰迷茫的现实需要教育者更多关注教育对象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要,正如孙其昂所说“人人都有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这种内生机制源于“人们的内在需要”。[25]从其需要出发,用具说服力的理论和方式引导其树立科学正确的信仰,才能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价值内核。

邓小平提出:“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的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26]将有理想放在第一表明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第二个层面所说的理论上的占领不是单纯的占领,如果不能解决人们深层次的问题,当其它理论能解决这个问题时,人们又会转去相信其他理论,因此,根本问题还是落到从理论过渡到信仰,才能实现再由信仰落实到行动。邓小平始终强调“人人都要有个信念,没有信念团结不起来,不会往前奔,只会怨这怨那,起码是颓废,这是不行的”[27]。习近平也谈到“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28]。共产主义信仰不是一生下来就有,而是人们通过与外界世界的交流和探索慢慢确立起来的。之所以当今全世界有许多人信仰宗教,就是因为在生活中遇到了困境甚至绝境,导致对现实失去希望,只能渴望有一个彼岸来寄托美好梦想,宗教正是触及并解决了这样一个思想深处根本性的问题才得以受到教众的狂热崇拜。

但这样的解决途径并非唯一,也非最佳,如果能有一个政党让人民看到希望,看到改变自身境遇的可能性,那么,想要人民不信仰它、不拥护它、不为之努力奋斗都是困难的。要达到感化人并最终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教育者本身不仅要发自内心信仰共产主义,更要有悲天悯人的胸怀,这样的政党和国家才会得到人们的追随和拥护,才会无论何种意识形态斗争都打不倒。学者刘建军谈到这一问题时说:“一个社会如何对待失足者,对待被遗弃者,反映了这个社会及其统治者的性质,也反映出一种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基督教的《圣经》里讲,牧羊人当发现一只羊丢失的时候,就会放下99只不管,而去寻找那一只。当找到这一只羊的时候,那种喜悦就不可言喻了。这说明了基督教里的一个有价值的思想。我们中国人也有一句话:‘浪子回头金不换。这都体现出一种悲悯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同样,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教育和后进转化,也充分体现出一种崇高的悲悯情怀和人道精神。”[29]在抗战时期对支援战斗的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就十分注重“利用群众所熟悉的事实及切身问题,来向群众做解释工作,使群众认识事件的真相,激发群众的情绪和热情,引导他们到革命的路上去”[30] 。

信仰确立视域对现今我们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意义重大,当下出现的价值层面的矛盾,即一方面个人价值日益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以来,伴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受功利主义等西方思潮影响,工具理性主义横行,信仰的价值维度被忽视,一些人单纯用有用没用来评判,造成信仰处于一种危机乃至缺失的状态。如果任由这种矛盾发展下去,无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内核的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都是不利的,苏联的解体已提供了深刻教训。在1999年荆学民就指出:“转型期信仰危机所表现的整个民族对文化传统的危机,同时也表明,适应于转型后特定社会的新的信仰并没有树立起来。”[31]社会转型和改革的推进要成功,“不仅要求相应的人的信仰的适应和变革,更为根本的是,社会转型的成果,必须以完全彻底地内化为或诉诸于人的信仰为最后的保障。否则,转型的经济和政治要么会举步维艰,要么会吞噬前果向后反弹”[32]。这一警示对于今天仍是切中时弊、具有积极意义的。

四、行为转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行为转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从三个实现,即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化到外化、从潜在价值到现实价值角度来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工作,教育对象始终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表明需要将内化了的理论和情感最终外化为受教育者本身的行为,即从原先不成熟的行为转换为符合社会规范和要求的行为,从原来只是不客观的认识世界转换为在客观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这个过程虽最为根本,却也最为艰难,因为人的行为转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生活中累积经验。

毛泽东曾说:“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不能企图上几次课,开几次会,就把人家在几十年生活中间形成的思想意识改变过来。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33]新中国成立后,从培养层面上看是很重视行为转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无论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还是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亦或是“四有新人”的提法,都明显可以看出通过理论宣传确立起信仰,并不仅使人民明白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将认识转化为切身的实践。正如习近平所说:“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34]只有将理论和信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践行为,才能够算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最终落脚点。

具体来看,当前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和提法,是对历史中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继承和发扬,其理论自身无疑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但这种价值在被人们亲身实践前还只是潜在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正是要实现这种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这一转化的中介就在于转化教育对象的行为,使他们在确立信仰的基础上于实践中践行信仰,完成理论价值与人的价值的统一。

在行为转化过程中,除了长期性,还需注意个体差异性。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谈到:“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35]这是现实中存在的事实,作为教育对象的个人只有当教育者想要他们接受的东西是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时候才是心悦诚服的,也才会全心全意的拥护和支持,正因为改革开放是利于每个人自由民主的参与社会事务、利于保护个人权利和提高生活水平,才说它是符合个人发展和历史前进规律,是人民的选择,因而不能走改旗易帜的歪路和邪路。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日益认识到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从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到习近平对它赋予新时代的阐释,认为“以人为本”就要关心、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他认为, 共产党人、领导干部,要充分关心、尊重每个人的利益要求,关心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更关注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等。在对人的物质权利上,习近平指出:“发展绝对不能以牺牲人的 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36]从提出“中国梦”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都是基于对不同“个体”的深层关怀。[37]这种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也是行为转化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题中应有之意。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离开行为转化视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价值内核只能如空中楼阁般无法落地。行为转化形式是前三种表现形式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完成了这一步,这四维视域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助力内核实现的功能。而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住这四维视域,方能更好的理解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价值内核。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639.

[3][9][10] 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0,83,8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88:48.

[5]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1151.

[6][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268-1269,1420.

[8]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95.

[1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6.

[12][13][14]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35,96.

[15] 李光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00.

[16] 张闻天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315.

[17]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94.

[18]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243.

[19]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7.

[20]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540-542.

[21][35]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6,106.

[22][23][2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0,306,40.

[24] 吴潜涛,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

[25] 孙其昂.论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2.

[27] 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09.

[28][34] 冯秀军.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J].思想理论教育,2013(11):23,25.

[29] 刘建军,曹一建.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3-74.

[30] 许启贤,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5.

[31][32] 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33.

[33]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9.

[36][37] 唐任伍.习近平“底层结构”建设思想[J].人民论坛,2014(21):49-50.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目的视域信仰
信仰
漫画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单摆”一节的教学思考
高考开放性试题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论述能力提升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数除法计算教学策略
廉洁校园文化建设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研究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