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食用菌产业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6-07-08 05:56陈其兵唐峻岭王爱民彭治云王成兰孙有鑫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3期
关键词:武威市食用菌生产

陈其兵,唐峻岭,李 平,王爱民,彭治云,王成兰,孙有鑫,胡 敏

(1.武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武威 733000; 2.天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武威 733200)



·问题研究·

武威市食用菌产业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陈其兵1,唐峻岭1,李平1,王爱民2,彭治云1,王成兰1,孙有鑫1,胡敏1

(1.武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武威733000; 2.天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武威733200)

摘要文章采用区位商法及比较优势理论,利用2000~2012年的资料数据,测定了武威市食用菌产业的区位优势,分析了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在时间发展上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空间布局上集中体现了南部祁连山浅山区与中部平原沿山冷凉罐区等2个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食用菌产业带。此外,该文分析研究了食用菌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有利因素与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者素质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等方面的不利因素,认为武威市食用菌发展优势与劣势同在、机会与威胁并存。发挥资源优势、品质优势及市场优势,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是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进一步稳定食用菌产业地位、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食用菌菌种引进及繁育技术提升、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是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区位商时间变化空间分布可持续发展武威市

0引言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东端,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形成了土壤、气候的复杂性与区域性及生态类型的多样化,特别是海拔2000~2500m的南部浅山区与海拔1700~2000m的沿山冷凉灌区,极具发展优质食用菌的潜力。1999年平菇在凉州区清水乡王锐村简易菇棚中试种成功, 2000年双孢蘑菇、香菇在日光温室中开始零星种植, 2004年开始大规模生产,现已形成以南部沿冷凉灌乡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食用菌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也为武威市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吸纳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消费观念的变化,绿色、健康、无污染食品成为人们今后追求目标,食用菌的消费在中国有着很大的潜力。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21世纪最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一荤一素一菌菇”,发达国家每人每年的消费量达到20~30kg,中国目前人均年消费才2~3kg。如果人均消费量增加1kg,全国食用菌鲜品消费量就可增加130万t,相当于年产量的50%左右; 武威市年增加消费量1820t,相当于2012年年产量的20.00%。

1研究方法与结果

1.1计算方法

该文主要研究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布局及其规律,研究方法采用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区位商法。区位商是用来衡量产业的相对集中程度,是一种判断某一行业的产业集群效应,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1]。武威市及其县域数据来自于武威市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编的《武威市农业统计年鉴》(2000~2012年)。计算方法[2]:LQi=(i县域食用菌总产值/i县域农业总产值)/(市域食用菌总产值/市域农业总产值)。当LQi>1时,该县域食用菌产业优势明显,可向外输出产品; 当LQi=1时,该县域食用菌产业无优势明显,产品只能自给自足; 当LQi<1时,该县域食用菌产业处于劣势,产品不能满足需求。

1.2计算结果

表1 2000~2012年武威市各县区食用菌

年均产值及区位商比较

县 域年均产值(万元)占全市比例(%)区位商凉州区1310.4072.861.40民勤县0.080.010古浪县103.995.780.29天祝县383.9821.3510.93

从表1可看出,武威市食用菌区位商大小排列顺序为:天祝县﹥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其中以天祝县(10.93)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凉州区(1.40)也具明显区位优势; 古浪县(0.29)种植食用菌只有4年的历史,不具备区位优势; 民勤县除了2000年有少量种植外,其余年份均无食用菌种植,主要原因是地处民勤盆地,气候条件更适宜喜温、耐热作物种植。

2武威市食用菌产业时间分布特征

图1 武威市2000~2012年食用菌年产量变化趋势

2.1食用菌发展趋势

2000年以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武威市食用菌生产从无到有,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从图1可看出,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大体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1阶段: 2000~2004年,武威市食用菌处于一个快速上升阶段,即在2001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2000年相比, 2004年食用菌年产量增加1327t,增幅为67.91%,年均增幅16.98%。

第2阶段: 2005~2008年,武威市食用菌处于一个相对快速上升阶段。食用菌年产量由2005年的3206t增加到2008年的4481t,增幅达39.77%,年均增幅13.26%。

第3阶段: 2009~2012年,武威市食用菌生产处于一个相对平稳发展阶段。随着2008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的正式实施, 2009年开始武威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从而也带动整了食用菌产业步入一个快速良性发展轨道,此后食用菌产业处于一个相对平稳上升阶段,说明食用菌产业发展速度与市场需求基本处于同步发展水平。2012年食用菌年产量1.004 6万t,较2009年增加16.09%,年均增幅5.36%。

综合上述,武威市食用菌年产量虽然在个别年份出现了一些波动,但从整个食用菌产业来看整体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2.2食用菌发展现状

图2 武威市食用菌内部分项产量趋势

(1)种植结构日趋合理。武威市主要种植的食

用菌有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白灵菇、杏鲍菇、香菇、鸡腿菇、茶树菇等,其中以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白灵菇、杏鲍菇等中、低温食用菌为主; 种植方式以日光温室、半地下室菇棚(房)、地上式菇棚(房)以及工厂化生产为主; 种植茬口以秋冬茬、冬春茬、早春茬为主; 种植模式以一年一茬、一年两茬或菇菜间作、菇菜轮作等循环种植模式为主,基本做到了周年生产供应。

(2)生产总量逐年增加。从图2可看出, 2012年食用菌年产量达9114.49t,是2000年1954.00t的4.66倍,人均食用菌占有量约为5.51kg。主栽品种以平菇、蘑菇、金针菇等为主,其中,平菇年产量4902.00t,蘑菇年产量4104.00t,金针菇年产量565.00t,其它食用菌年产量475.00t。武威市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与独特的冷资源,使双孢蘑菇等草腐菌成为反季节栽培的首选。食用菌的规模化生产,为武威市农业经济发展增加了新的增长点,也为武威市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优势产区基本形成。武威市食用菌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食用菌优势产区,生产方式也逐渐步入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在年平均气温约7.9℃、海拔1700~2000m的凉州区沿山冷凉灌区谢河、丰乐等11个乡镇,形成了以双孢菇、平菇、杏鲍菇为主的秋冬茬日光温室食用菌产业带; 在年均气温-8~4℃、夏季4~10月平均气温12~24℃、海拔2 000~2500m的天祝县赛什斯、朵什等13个乡镇及古浪县十八里堡等南部祁连山浅山区3个乡镇,利用得天独厚的冷凉资源,在夏季利用日光温室、半地下式或地上式简易菇棚、菇房进行生产,形成了夏季反季节双孢蘑菇、金针菇、白灵菇等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

图3 武威市及县域食用菌产量变化趋势

(4)效益优势日益显现。从经济效益来看,食用菌产值年度之间虽有波动,但整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即从2000年的1919.13万元到2012年的3264.70万元,增幅达70.11%,年均增幅5.39%。从社会效益来看,武威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10%~12%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从生态效益方面来看,食用菌用水量为2700m3/hm2,分别是小麦、大田玉米、制种玉米、露地蔬菜、马铃薯、棉花的38.3%、37.5%、45%、36.7%、45%、43.9%; 单方水效益37.78元,分别是小麦、大田玉米、制种玉米、露地蔬菜、马铃薯、棉花的25.2倍、12.1倍、10.5倍、6.2倍、14倍、9.5倍。同时,随着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政策的出台、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各项措施的落实,食用菌生产利用农牧业有机副产品或废弃物资源生产出优质菌类产品,栽培可以不占耕地,且其废弃菌糠可制作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同时减少废弃物的丢弃与焚烧,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3]。从人类食物保证、生态环境保护、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以及人类健康需求来看,食用菌都是永远具有生态约束性、企业聚集性、产业关联性及可持续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图4 武威市及县域食用菌产值变化趋势

(5)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凉州区、天祝、古浪县建立食用菌协会12个,培养食用菌经纪人50多人。2010年凉州区在谢河区域站成立了食用菌产业服务中心,由凉州区科技局负责管理; 天祝县、古浪县明确由县科技局具体负责全县的食用菌生产。天祝“兰州麦尔佳食用菌农业专业合作社”以生产金针菇、白灵菇、杏鲍菇为主。古浪县在十八里堡乡赵家庄村建成了武威森康食用菌开发中心古浪菌种繁育场,成立了古浪县民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引进推广双孢蘑菇二次发酵生产技术与层架生产技术,初步形成了菌种引进、菌种扩繁、菌棒生产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

(6)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凉州区标准日光温室补贴7.50万元/hm2。古浪县在新建食用菌标准日光温室补助7.50万元/hm2基础上,协调信用联社提供1年期贴息贷款12.00万元/hm2; 2hm2以上示范点按照按1.50万元/hm2的标准给予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补助; 菌种场建设资金县财政按照修建菌种厂总造价的20%给予补助等。天祝县菇棚(房)补贴4.50万元/hm2,简易菇棚补助1.50万元/hm2,菇棚实用面积达到250m2菌种补贴800元,简易棚菌种补贴800元/棚。

(7)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依托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了以双孢蘑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技术研发。凉州区科技局争取资金引进了1台食用菌培养料翻堆机与2台食用菌液体菌种发酵罐。谢河食用菌站为了进一步降低多年连作障碍与食用菌产量降低的难题,开展了双孢菇轮作番茄的试验取得了成功,日光温室双孢菇收入在18.00万元/hm2以上,番茄的收入也在22.50万元/hm2以上,比单一种植双孢菇增收15.00万元/hm2以上。

3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

武威市辖三县一区,从南到北按农业综合分区依次分为南部祁连山牧林农区、中部平原绿洲综合农业区及北部干旱荒漠区。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绿洲综合农业区与南部祁连山牧林农区,北部干旱荒漠区不适宜农作物生产。食用菌生产主要集中于南部祁连山浅山区、中部平原沿山冷凉灌区,种植方式与食用菌种类依生态条件、农业资源优势各有侧重,效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从空间分布上分析各区域食用菌产业发展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十分必要。

3.1南部祁连山浅山区食用菌产业带

该产业带地处武威市南部祁连山麓地带,海拔高度2000~2800m,主要包括天祝县的华藏寺、打柴沟与古浪县的黑松驿、黄羊川等16个乡镇。该区域由表2可看出,作为区域食用菌主要产区的天祝县与古浪县,食用菌年均产值487.7万元,占武威市的27.13%,是武威市食用菌第二大产区域。

表2 2000~2012年武威市县域食用菌年均产值及占全市比例

县 域平菇蘑菇金针菇其它食用菌年均产值(万元)占总产值(%)年均产值(万元)占总产值(%)年均产值(万元)占总产值(%)年均产值(万元)占总产值(%)凉州区453.0882.27396.8766.14443.8272.4316.6225.01民勤县0.080.02000000古浪县27.585.3123.863.9850.888.311.672.51天祝县38.477.41179.1929.87118.0319.2648.1672.48

3.2中部平原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产业带

该产业带位于祁连山北麓的浅山地带,隶属中部平原绿洲综合农业区,主要包括凉州区的西营、松树、柏树等11个乡镇。该区域为双孢蘑菇等中低温食用菌日光温室周年与半地下或地上式菇棚越夏生产的主要场所。从表1可看出,该区域食用菌年均产值1310.40万元,占武威市食用菌总产值的72.86%,属武威市第一大食用菌产区。

根据以上分析得知武威市食用菌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现已形成,即南部祁连山浅山区食用菌产业带、中部平原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产业带,且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天祝县作为一个传统的牧业为主的农牧县,自然生态条件适宜于食用菌生产; 凉州区作为甘肃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县,其南部沿山冷凉灌区是武威市食用菌优势产区。

4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武威市良好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产品质量、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决定了武威市在食用菌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空间,注定了武威市必将成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黄金地段之一。

4.1自然资源优势

地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产品的内在质量[4]。武威市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土壤、气候条件的复杂性及生态类型多样化,极具发展食用菌的潜力。特别是南部祁连山浅山乡镇与中部平原沿山冷凉灌区乡镇,因其良好的地形地貌、有利的气候类型,更为发展设施双孢蘑菇、金针菇等中、低温型食用菌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与理想场所。

4.2交通区位优势

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河西门户、古丝绸之路要冲。境内有5条高等级公路与2条铁路纵横交错,可便捷连接西北五省,是西北通往全国各地的重要交通节点,十分有利于各类农产品的输出。武威市现有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30余个,各种专业营销组织及中介组织168个,基本形成了以县区瓜菜批发市场为主、产地市场为辅的多元化蔬菜营销网络。欧亚大陆桥的开通,也为武威市食用菌产品走向中东欧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

4.3土地资源优势

武威市国土总面积3.3万km2。其中,耕地26.1万hm2,林业用地66.9万hm2,牧草地99.4万hm2,其它用地22.2万hm2,未利用地117.4万hm2。大多数食用菌生长发育不需要土壤,因此,在未开发利用的土地上,建设地上或半地下式食用菌菇房或专用型日光温室,充分利用食用菌生产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少及高生物转化率等特点,实行规模化生产,是非耕地开发利用的又一重要途径。同时,境内工业企业少,区域内化肥、农药施用量较小,非常适宜优质食用菌生产,从生物安全角度来看完全属于安全食品。

4.4原料资源优势

食用菌生产所需主要原料为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等废弃物。武威市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14万hm2,可利用秸秆233.48万t; 作为畜牧大市,以牛为主的大牲畜年存栏量61.71万头左右,产鲜牛粪83.3万t左右。发展食用菌产业可以实现上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其它原料如碳酸钙、石膏及石灰也是武威市主导工业品,价格低廉,也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4.5劳动力优势

武威市是一个具有130万农村人口的中等农业城市。由于农业产业开发深度不足,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季节性剩余劳动力50万人左右。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为劳动力密集型的优质食用菌生产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与缓解了因劳动力过剩造成的社会压力与农民就业问题。

4.6技术优势

武威市有一批科研及推广本领过硬、技术力量雄厚的专家队伍与农民技术骨干、村级农民技术员,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同时,双孢蘑菇、金针菇等5项武威市日光温室食用菌生产技术标准的颁布实施,与中国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蔬菜所、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也为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7产品质量优势

武威市南部高海拔山区生产的菌类产品色泽纯正、形态优美、肉质脆嫩、品质优良,并且8~10月份是该市食用菌产品上市时期,正好填补了南方与东部低海拔地区夏季高温季节造成的食用菌淡季供应的空白。此外,随着市场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刚性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膳食结构的变化,对优质食用菌的需求亦呈不断增长态势,这也为武威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越高,支付能力越强,需求的层次也将越高。

5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武威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面临实现资源有效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劳务工价上涨成本增加、劳动力素质不高、生产管理粗放、食用菌产品附加值较低以及周边地区同一产业的竞争压力等方面的挑战,可以说是优势与劣势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武威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要立足本地比较优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使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升,产品更富有竞争力[5]。

5.1进一步稳定食用菌生产的产业地位

食用菌产值在我国种植业中居于第6位,仅次于粮、棉、油、菜、果[6]。食用菌产业在武威市农业产业中属于比较弱势的产业之一,要把发展食用菌产业当做发展现代农业与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战略的主要产业来抓,尽快出台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在立足资源、气候、环境等比较优势的基础下,利用特色农业的生产具有明显地域性、季节性的特点[7],对食用菌产业生产资源与要素进行重新优化配置,促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层次分明、互为补充的食用菌产业板块,保持食用菌产业在农业种植业中的地位不动摇,并力争在生产规模上寻求突破,使食用菌产业真正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5.2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食用菌产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农业产业化、“菜篮子”建设与甘肃省蔬菜产业化等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对食用菌新品种引进、标准化菌种厂建设、栽培技术研发集成、技术培训及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外地客商投资食用菌产业,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确保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5.3加快优质菌种引进及繁育技术的提升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也是最具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资料[8]。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因此要充分发挥武威市科研院所、菌种生产企业的作用,在加大现有栽培品种提纯复壮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适合设施种植的双孢蘑菇、金针菇、平菇、杏鲍菇、白灵菇等五大食用菌优良菌种; 积极扶持现有菌种繁育单位或企业,实现菌种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实现食用菌生产良种化、优质化。

5.4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标准化生产是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在执行武威市双孢蘑菇、平菇、金针菇、香菇、茶树菇等生产技术规程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双孢蘑菇、金针菇、平菇、杏鲍菇、白灵菇等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与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以及菇菜间作、菇菜轮作循环栽培模式的示范推广,补充制定杏鲍菇、白灵菇等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为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力争在食用菌产量与质量上寻求突破。同时,也要提高机械化水平,用机械化保证与促进生产的标准化。

5.5推广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武威市虽然有丰富的秸秆资源与禽畜粪便资源,但是秸秆资源还有来自工业造纸、沙漠治理、日光温室建造、无土栽培等方面的需求压力。因此,一方面要开发利用现有的除麦草秸秆以外的秸秆资源,防止因原料涨价给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要加强食用菌生产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使食用菌产业在为人类提供高营养、无污染产品的同时,菌渣又可用作饲料、堆肥原料、园艺基质等,不仅可以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以将农业、食用菌业、养殖业有机地结合[9],推进食用菌产业向“清洁生产”发式转变。

5.6建设现代物流体系

在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需要上中下游产业之间的密切合作[10]。要特别强化现有蔬菜批发市场的商品集散、信息传递、引导生产等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加快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流转速度,提高物流效率[11]。重视销售渠道的开拓,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与发展空间。发展食用菌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农产品产销协调机制,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增强种植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农户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获得应有的收益。要着力开发食用菌营养保健品、休闲食品与用料以及特殊的各类制品等,延长食用菌产业链[12]。要注重品牌宣传,占据消费市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13],保证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子蓉, 苏天恩,邱妍.基于区位商的福建省名优特农产品时空发布与开发建议.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4(5): 582~586

[2]黄新建, 万科.基于区位商法的江西省现代农业比较优势与产业布局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35(3): 286~289

[3]宋庆成, 李春峰,胡玉珍,等.宁城县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农业工程技术, 2013,(22): 52~58

[4]陶性潜, 许军.发展贵州特色农业大有可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3, 24(1): 8~10

[5]赵明, 裴静.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策.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9,(3): 5~7, 12

[6]卢敏, 李玉.中国食用菌产业的战略地位及发展展望.食用菌学报, 2006, 13(1): 1~5

[7]曹淑华. 安徽省特色农产品资源极其产业化发展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3, 24(1): 21~24

[8]张碎成. 甘肃省啤酒大麦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大麦科学, 2005,(1): 34~37

[9]万水霞, 朱宏赋,李帆,等.食用菌菌渣利用的综合研究.园艺与种苗, 2011,(6): 12~14, 89

[10]李双奎, 袁洁,孙旖彤,等.钻石模型视角下甘肃省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5): 106~112

[11]陈艳红, 胡胜德.黑龙江省稻米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及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35(2): 158~162

[12]宋卫东, 王明友,肖宏德,等.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中国农机化, 2011,(6): 80~82, 86

[13]王保福, 李红霞,马丽荣,等.甘肃省蔬菜产业化发展分与对策研究.长江蔬菜, 2012,(7): 10~12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IBLE FUNGUS INDUSTRY IN WUWEI CITY

Chen Qibing1, Tang Junling1, Li Pin1, Wang Aimin2, Peng Zhiyun1,Wang Chenglan1, Sun Youxin1, Hu Min1

(1. Wuwei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Wuwei, Gansu 733000, China;2. tianzhu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Wuwei, Gansu 733200, China )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2000-2012, using the location quotient method and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is paper estimated the advan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ible fungi industry in Wuwei and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ible fungi industry showed an overall upward trend and formed 2 obvious region characteristic belts, i.e., the southern Qilian Mountains in shallow mountain area and central Ping Yuanyan cold tank. The favorable factors for the edible fungi industry were natural resources, raw material resource, labor resource, product quality and labor prices, but the disadvantage were not high quality and the low added value of the product. Finally, it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ible fungi industry in Wuwei, including developing the resource, quality and market advantages, improving the added value of the edible fungus products, increasing the support of the industry, accelerating the introduction and breeding of edible fungus technical promotion, popularizing the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extending the green control technique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promoting green waste recycling technology, and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market development.

Key wordslocation quotient; time vari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uwei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304

收稿日期:2014-11-01

作者简介:陈其兵(1964—),男,甘肃景泰人,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Email:qibingchen @163.com *资助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现代轮作制模式构建与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03001)

中图分类号:307.1; F062.2; S56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21[2016]03-0017-07

猜你喜欢
武威市食用菌生产
小刺猬的秘密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基于GIS的武威市凉州区甜叶菊种植适宜性评价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