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联想:小学语文联结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2016-07-09 17:34沈玉芬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河神齐王山神

主动发现与建构“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获得言语意义,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即是语文联结性学习。从学生视角来说,联结是在组块教学理念下,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经验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同时,联结性学习亦为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形成,终将改变学生终身学习的阅读行为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去发现联系,将各种激活点相联结,将各属性联系成整体,建立学的“秩序”,从而主动获得意义联结呢?

本课教学,教师通过导学,让学生尝试联结。学生在联结性学习中,借助比较、联想,主动发现与建构,获得言语意义。比较、联想,是学生发现联系,进行联结性学习的的基本方法。

比较。通过比较,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意义,实现“言”与“意”的联结。晏子劝说齐王不求山神,不求河神的语段有相似之处:内容结构是相同的,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再说出其中的理由;言语形式是相同的,以“……好比……”的句式形象地说明了草木对山神的重要,鱼虾对河神的重要。在比较相同中,让学生发现晏子劝说齐王的艺术。同样劝说的语段,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其不同之处:晏子劝说齐王求求百姓的语段中存在空白,即课文省略了求百姓的原因。在比较不同中,让学生发现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并借用上下文语境进行补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联想。由此情境而想起彼情境,实现“知”与“能”的联结。第一,“齐王,我们国家很久没下一滴雨了,庄稼枯死了,我们百姓要饿肚子了。齐王,你就带着我们去求山神吧!”“求山神不行,那就带我们去求河神吧!”第二,“那怎么办呢?听说花神最漂亮,要么我们去求花神吧!”第三,有个小朋友不爱护自己的教室,见到垃圾不捡起来,课桌椅乱了,不整理。如果这个小朋友是你的同学,你该怎么劝他呢?提示:教室好比什么呢?学生在新的情境中,由三个逐层递进的言语话题,联想到课文中晏子劝齐王不求河神、不求雨神的语段。联想的过程,说明学生已从课文提供的语言现象中把握了其本质的言语规律,并通过言语实践,迁移运用言语结构。同时,生活化的言语交际情境,构建了学生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关联。

比较与联想,是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教”的目的,是为了“不需要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逐渐领会独立的词、句、段与整体语境的联结,能发现“言”与“意”之间的联系,能实现“知”与“能”之间的转化。当然,这些联系的发现与建构,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最终所要达到的是儿童语文联结性的学习,儿童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沈玉芬,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215200)

责任编辑:颜莹endprint

猜你喜欢
河神齐王山神
山海经之人身羊首山神
河神与海神
金斧头
河的第三条岸
远见与智慧
齐王立后
呆若木鸡
禄命
画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