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文人笔墨下的民国男子服饰变换

2016-07-09 14:37黄梓桐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国文人

黄梓桐

摘 要:民国时期社会呈现动荡不定的局面,由于西风东渐开始冲击我国本土文化使得整体国民思想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一次服装改革的浪潮席卷了中国。本文透过民国时期文人的作品,从这一视角探寻民国男子服饰变幻,探究服饰文化背后的政治状况、经济风貌、道德观念及生活习俗的同时,思考中国服饰可发展之方向。

关键词:民国;男性;服饰变幻;文人

中图分类号:K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063-02

自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坚船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在我国开设租界,商业往来,洋教传播等一系列交往使西洋文化也渐渐地冲击着我们的本土文化,使得整个国民思想也因国情开始求新,求变,求发展。正当此时一些留学生的将一些新思想新装扮带回国,制服、西装、西式装扮一下成为年轻一代的潮流偶像,他们带动了一次服装改革的浪潮,但无论从政治层面还是传统方面而言,初时西装均未被接受;穿着西式服装的大多是出国商人或留学学生,但这种西式风潮却潜移默化渐渐地影响着,从脚到头慢慢地演变着。

一、剪辫风潮,服饰立法

民国初年革命、共和、改元之举直接的结果是让家家户户的人们接触到了剪辫和放足,这样的举动也只是为了对民众实施从“头”到“脚”的革命教化。辛亥革命易帜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剪辫。不过,这封建几百年的辫子绝非这二十日内就能剪尽的,为了能减去辫子,民国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颁布剪辫通令。

与剪辫相比,民初的服饰立法反倒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在整套服饰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用西洋服饰作为礼服。因为民初建国效仿的是西方民主政体,所以完全西式的大礼服成了民国初年的特有标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但总的来说这种西式服饰的官方“拿来”主义颇为大胆具有革命意义,对后来的男子服饰发展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二、长袍西装,不中不西

辛亥革命后,国内穿西服的人逐渐增多,中华民国将西服列为礼服之一。西服是新生事物,社会民众对此大多是迷茫的,当然也并不是所以人都喜欢这样的装扮,民国前人们一向对西人的装扮是鄙夷;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西装引起了知识界更多思想意识方面的争论。林语堂先生的《论西装》一文中就明确写道:“倘是一人不是俗人,又能用点天赋的聪明,兼又不染季常癖,总没有肯穿西装的,我想……满口英语,中文说得不通的人必西装,或是外国骗得洋博士,羽毛未干,念了三两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学,钉女人者,亦必西装。”①看得出来,林先生是对西装颇有成见的,甚至认为只有没有美感的社会才能容得下西装的,西装只可以当作男子变相的献殷勤,甚至西装的领带在他眼中也是一条不合于卫生的狗领结而已。②除了林先生外,鲁迅先生也写过一篇名为《洋服的没落》的文章表露自己对西装的态度:“清朝末年,带些革命色采的英雄不但恨辫子,也恨马褂和袍子,因为这是满洲服。一位老先生到日本去游历,看见那边的服装,高兴的了不得,做了一篇文章登在杂志上,叫作《不图今日重见汉官仪》。他是赞成恢复古装的。然而革命之后,采用的却是洋装,这是因为大家要维新,要便捷,要腰骨笔挺。少年英俊之徒,不但自己不穿洋装,还厌恶别人穿袍子。那时听说竟有人去责问樊山老人,问他为什么要穿满洲的衣裳。樊山回问道:‘你穿的是那里的服饰呢?少年答道:‘我穿的是外国服。樊山道:‘我穿的也是外国服。这故事颇为传诵一时,给袍褂党扬眉吐气”。③鲁迅先生通过记录着事态发展的方式记录着这违反自然的洋服,渐渐的自然的没落的原因,也表露着自己的服饰态度“改来改去,大约总还是袍子马褂牢稳”④。

文人大致都是不喜欢洋服的,在那个年代,带“洋”字似乎都是先进和尊荣的标志,西装作为“文明装”却不讨得知识分子们的喜欢,林语堂在《徇私舞弊和礼俗》里也曾说过:“而中国人穿了长袍,宽衣博带,雍容温静,优游自得,一若这个世界上永远不会有什么可以把他从酣梦中摇醒过来。”⑤中西的服饰哲学史不同的,西装意在表现人身形体,而中式服装意在遮盖身体:“中国服装是比较一视同仁,自由平等,美者固然不能尽量表扬其身体美于大庭广众之前,而丑者也较便于藏拙,不至于太露形迹了,所以中服很合于德谟克拉西的精神。”⑥另外,“中国衣服之好处,正在不但能通毛孔呼吸,并且无论冬夏皆宽适如意,四通八达,何部痒处,皆搔得着。单这一层,我们就可以看出将一切重量载于肩上令衣服自然下垂的中服是唯一的合理的人类的服装。”冰心笔下也记录过男子的服饰,在她的《记萨镇冰先生》中写道:“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清简,洋服从来没有上过身,也从未穿过皮棉衣服,平常总是布鞋布袜,呢袍呢马褂。”⑦

三、学生服出,更新立法

伴随着政治历史的发展,男装出现了一种相似学生服的中山装。顾名思义,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这种服饰的倡导者。自1914年以来,孙中山先生就从穿着西装更换到频频穿着学生装。当时的文人也有穿着学生服的,这一点在徐志摩的《西湖记》中就可以看到:“沫若自应门,手抱襁褓儿,跌足,敞服(旧学生服),状殊憔悴,然广额宽颐,怡和可识。”⑧由此看出学生服也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然这跟学生服适宜当时中国的国情分不开的,并且也为之后作为国服的中山装的普及做了一定的铺垫。

四、中山国服,各色并存

1930年后的男装成了中山装的时代,中山装既有着样式外观轮廓大方周正,结构合理线条分明功能性强等特点,又具有严肃、朴实和庄重的美感,合乎中国国民的传统审美的同时也符合国际现代服饰的形制和工艺。它的出现和普及与政治领袖的倡导和政治形势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大程度上市因为它体现着民主、平等、革新、进步等社会理想和大众愿望。

西洋燕尾服作为大礼服的制度正式退出舞台,通过前二十多年的摸索,基本确定民国模式的男装品种有西装,中山装,长袍马褂,军装和各式学生装。

五、结语

服饰皆是时代的产物,中国服饰是不同于西方服饰的,它本就带着一种文化和智慧,中国服饰看重人与衣的联系,中式服饰更关注的是对人精神气质的表达和迎合,这个和东方美学是分不开的。一般人常言民族的及是世界的,可并非有很多人知晓为何民族的是世界的。只有自己血液养育出来的才是真正自己民族的东西,不适合本土的植被不会生长并会被时间挑选或舍弃,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应当有着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服饰;就如旗袍象征着中国文化一样,男性服饰亦蕴涵着深厚的哲理,终有一天它亦能展示出属于它的独特魅力。

注释:

①林语堂.林语堂经典作品选[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②林语堂先生曾在《论西装》一文中提到他对领带的看法.

③④鲁迅.《洋服的没落》.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五日《申报·自由谈》.

⑤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三、徇私舞弊和礼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6-171.

⑦冰心.记萨镇冰先生[J].青年界,1936(06).

⑧徐志摩.徐志摩散文:插图珍藏版(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系列)/西湖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02-215.

参考文献:

[1]徐志摩.徐志摩散文:插图珍藏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林语堂.林语堂经典作品选[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4]鲁迅.鲁迅文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5]袁仄,胡月.百年衣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猜你喜欢
民国文人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花样年华 民国之恋
民国老广告让你脑洞大开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