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第一代小提琴艺术家做出的重大贡献

2016-07-09 14:37彭川李彤王义涵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司徒小提琴艺术家

彭川 李彤 王义涵

摘 要:在音乐王国中被誉为“乐器皇后”的小提琴,自从16世纪诞生于意大利,至今已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小提琴作为一件深受人们喜爱的西洋乐器,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一技巧高深,魅力无穷的乐器已从欧洲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历代的小提琴艺术家对小提琴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使小提琴在演奏技巧、音乐表现和作品创作等方面日益成熟达到完美绝伦的程度,艺术价值被世界所公认。

关键词:20世纪;第一代;小提琴艺术家;贡献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69-02

小提琴艺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明末清初在中国的最初传播,还仅局限于西方传教士在宫廷内有限的音乐活动。据记载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时就聆听了传教士的小提琴演奏。乾隆年间,宫廷中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西洋乐队,说明中国的音乐舞台上已经出现了中国人演奏小提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教堂音乐及教会学校,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1890年英国在华代理人赫德已经开始教中国学生演奏小提琴,受过培训后来成为著名小提琴家,并对中国小提琴的起步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主要有赵年魁和穆志清。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获得很大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萧友梅先后创办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上海专科师范学院音乐科、上海美专音乐系、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等,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正是在这些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中,开始了中国最早的、正规的小提琴教育。为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作出贡献的是1927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独立建制的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培养了大量的小提琴人才如:戴粹伦、陈又新、徐锡绵、窦立勋、章彦、向隅、王人艺以及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等。20世纪二十年代,许多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如:克莱斯勒、海菲兹、蒂博、津巴利斯特、西盖蒂、埃尔曼等,他们的演出鼓励了许多热爱音乐的中国青年学习小提琴,以及欧洲、俄罗斯来华工作的外国高水平小提琴艺术家们的培养,中国学生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这给中国第一代小提琴艺术家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中国第一代小提琴艺术家的有谭抒真、陈又新、戴粹伦等;代表留学归来的中国小提琴艺术家有司徒梦岩,马思聪。

中国近代音乐史可考的第一位学习小提琴并制造出中国第一把小提琴的是赴美留学生司徒梦岩。司徒梦岩(1888-1954年)少年热爱音乐、粤曲,17岁时赴美国留学,考入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后攻读造船专业,归国以后成为中国造船史上第一位造船总工程师。留美期间,司徒梦岩一直坚持在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教授、奥地利小提琴家尤根—格鲁恩门下学习小提琴演奏,又师从美籍波兰人、小提琴制造家华特莎朗—戈斯门下学习小提琴制造。1910年他制造了出自中国人之手的第一把小提琴,并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小提琴制作首奖。1914年回国后,仍致力于音乐活动,曾兼任上海精武体育会小提琴教授,在外国人主办的上海市政厅音乐会上的小提琴独奏的身份参加演出,引起强烈的轰动。

司徒梦岩的成就不仅在于演奏、制造和教授小提琴,更在于他对民族音乐做出的贡献。他潜心致力于广东音乐的研究和改革,将西洋乐器小提琴用于广东音乐的演奏,创造出特有的运弓走指技法,成为用小提琴演奏广东音乐的第一人。司徒梦岩完全将广东音乐的旋律移植到小提琴上演奏,并录制了唱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对西洋乐器民族化做出重要的尝试,可谓是西洋乐器民族化的先行者。此外,他曾与吕文成一同改制二胡成为音色明亮的粤胡(即高胡)用于粤剧的演奏,填补了中国民族乐队拉弦乐缺少高音声部的不足。同时,司徒梦岩将外国名曲翻译成工尺谱,对译了一千多首音乐作品,为中西方音乐的交流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司徒梦岩不仅学贯中西、博采众长,还缔造了一个中国近代两大音乐家族之一的“司徒音乐家族”。其二子司徒海城小提琴演奏家、三子司徒兴城台湾全能弦乐演奏家教育家、四子司徒华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小女司徒志文大提琴演奏家等,都在音乐方面卓有建树,他的子孙后代在中国音乐演奏与教育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司徒梦岩作为一位业余音乐家,凭借着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对音乐艺术的执着追求,在中国早期小提琴演奏、创作、乐器制造及西洋乐器民族化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中国小提琴艺术家的楷模,为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和中国音乐艺术优良传统的代代相传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初期,中国的小提琴演奏者还很稀少,小提琴演奏技术还很不成熟。马思聪可谓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小提琴独奏家,他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第一代小提琴艺术家、作曲家。

马思聪(1912-1987年)生于广东海丰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1923年,11岁的马思聪赴法国留学开始他的音乐生涯。1924年考入南锡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1928年转入巴黎音乐学院小提琴班,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留学生。1930年,马思聪师从法国作曲家毕能蓬学习作曲。1932年回国,主要在广州、上海、南京、北京等地从事演出活动,曾先后任教于广州音乐学院、南京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马思聪是职业的小提琴艺术家,他的演奏风格谦逊纯朴、深刻庄重、简洁而线条优雅。在演奏中追求法兰西学派的浪漫气息,干净隽永且富于歌唱性,音质集中,深厚而又透明、柔中带刚。他拥有良好的触感和对音乐意义的理解 ,各种弓法、指法无不运用自如,但从不以炫技去哗众取宠。由于马思聪演奏艺术的严谨、卓绝,使他跻身于世界小提琴艺术家的行列。1937年以后,马思聪的演奏具有了民族化、群众化的风格,为了调式旋法和中国音乐语言的表现需要,他吸收中国民族弓弦乐器的演奏技巧,创造了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演奏法,成为马思聪小提琴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思聪的音乐创作同样是才华横溢。他创作的音乐体裁丰富,包括歌剧、舞剧、交响乐、室内乐、大型合唱套曲等各个方面,尤其以小提琴的音乐创作成就最为突出。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创作与演奏是密切相关的,在小提琴的演奏中,他不仅学会了世界著名作曲家的旋律发展技巧,而且能够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为表现作品的风格和内涵而去芜存菁。马思聪在面向广大听众的演出中尊重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善于找到演奏者与欣赏者双方沟通的途径,在演奏中使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日臻完善。他的音乐创作特点是以民族音调为基础,运用多种现代技术和各种小提琴演奏的特殊语言,表现出深沉广博的中华民族精神。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作品以旋律优美、感情真挚和鲜明的民族韵味而令人瞩目,他为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新路。马思聪创作的《内蒙组曲》第二乐章《思乡曲》已成为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中国音乐名作,是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至今仍作为小提琴独奏曲的经典之作而广为流传。此外,马思聪创作的小提琴曲《第一回旋曲》、《西藏音诗》、《牧歌》,交响乐《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舞剧《晚霞》,歌剧《热碧亚》以及大合唱《祖国》、《春天》等都是他一生创作的结晶,这些珍贵的音乐作品无不体现出马思聪个人创作风格与浓郁的民族特色。正如马思聪所说:“一个作曲家,特别是一个中国作曲家,除了个人风格特色外,极端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马思聪是中国第一代著名小提琴艺术家之一,他的演奏与创作对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他为建立和发展中国的民族乐派呕尽了一生的心血。

谭抒真(1907-2002年)是中国当代德高望重的音乐教育家、小提琴家、乐器专家,是继司徒梦岩之后中国小提琴制造事业的开拓者。他是中国小提琴教育界的一代宗师,从事小提琴艺术事业长达76年,堪称教龄最长的中国小提琴教育家。谭抒真1928年赴日本随捷克小提琴家柯尼希学习小提琴,回国后担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术大学小提琴教授、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演奏员、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副院长、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法国巴黎国际蒂博小提琴比赛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大赛评委。谭抒真善于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使中国小提琴教育与演奏在十几年中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他的学生包括郑石生、袁培文、李牧真、周彬佑、张靖平、盛中华、薛伟、钱舟等。作为乐器专家,谭抒真从20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制作高水准的小提琴。1951年,他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制造厂;1956年开办了全国小提琴制作训练班;1987年率先在音乐学院设立小提琴制作专业,由此培养了一批小提琴制作的高级人才。谭抒真为中国小提琴教育事业与制造业做出的伟大贡献值得后人敬佩。

1937年以后,仍有不少中国小提琴留学生赴国外求学,其中取得重要成就的有:张洪岛,1947年赴法国学习小提琴、作曲、对位,获得三门课的毕业文凭,并翻译了俾托维斯基的《小提琴演奏法》等著作,为小提琴学生和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赵志华,1947年赴美国学习小提琴,同时考入奥斯汀交响乐团任第一小提琴;陈又新,1949年赴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留学,获得小提琴教学硕士学位,编著了《中外小提琴曲集》、《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集》在内的多部小提琴教材,为中国早期小提琴教育事业做出优异的成绩。盛雪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小提琴教授,他养育的十一个孩子中有十个从事音乐专业,九个演奏小提琴,是中国近代史上即“司徒音乐家族”之后又一个“盛氏音乐家族”。他们都在国内著名的音乐院校任教或在各大交响乐团担任演奏家和独奏家,其中以长子盛中国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在世界音乐舞台享有赞誉的中国小提琴艺术家。

20世纪初,中国第一代小提琴艺术家、教育家,集演奏、创作、教学、乐器制造于一身,为中国乐坛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小提琴艺术家,使中国的小提琴教学和演奏水平,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他们用毕生的成就为中国第二代小提琴艺术家的培养,及中国小提琴事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严谨规范的演奏风格与教学态度为后代确立了优良的传统,为中国小提琴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为2013年度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类别专项项目,批准号:13D061。

猜你喜欢
司徒小提琴艺术家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少年冒险王:千年古蜀道的秘密》:救治司徒青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
"等离女"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