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影视化与影视批评文学化的思考

2016-07-09 15:40夏高琴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批评影视文学

夏高琴

摘 要:美国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在其著作《文学死了吗》中大胆宣称“文学就要终结了。文学的末日就要到了”。在他看来,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冲击了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中就包括了以文学为主的纸质文本。但是在我看来这只是一场形式上或者说表面上的冲击,文学创作领域中影视语言对文学性的侵蚀、蚕食,甚至遮蔽与代替才是最大的冲击。而恰恰相反的是影视批评学深受文学性的影响从而无法真正对影片的批评达到专业的见解。本文将通过对于文学作品与其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对比分析,结合影视批评相关理念,来分析文学影视化与影视批评文学化的现状。

关键词:文学;影视;批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118-01

文学被称作是语言文字的一种艺术,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生动刻画事物,并在其中注入作者自身的思想以及感悟。而文学从产生起就与传播媒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失去传播的文学就会失去受众,而群众才是文学存在的真正意义。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媒介开始发生变化,进入了立体阶段,人们可以同时运用听觉和视觉来接受音画具备的信息,影视成为了综合文字、声音和画面的传播媒介。在电影、电视的制作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开始被改编成剧本,高人气、高收视、高票房的回报让越来越多的影视工作者开始进行文学作品改编,早期有四大名著改编拍成的同名电视剧,之后有军旅题材等形式的红色小说也被搬上荧屏,到现今网络技术的发达,网络文学作品开始兴起,同样的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各类电视剧及电影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

在现代消费社会中,视觉的需求和生产成为重要的特征,维特根斯坦曾说过“图片能够俘虏我们,让我们无法逃脱”人们逐渐被视觉享受所俘虏,而文字所营造的传统美感渐渐不满足。影视表现方式的直观性、逼真性、假定性直接导致了剧本写作的风格,直观、简约。而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想象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通过阅读文字,借助想象进入无限的空间,因而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而言是带有浪漫气息的指引人思维进行想象的文字文本,它带有作者浓烈的思想性,时常用以物拟人以及以人拟物化的写作手法,文字或婉转、含蓄,或奔放、恢弘。而影视语言对于文学性的侵蚀,使得文学作品的想象力大大降低,文学语言渐渐往影视语言靠拢,直白、空洞的描述性文字让文学作品缺失了文学性内涵,成为了一本实实在在的文学剧本,而不是文学作品。以严歌苓的小说为例,作为女性作家严歌苓细腻的细节描写是其作品最大的特色,在《金陵十三钗》中有一段长达14页动作描写,其中详细地描绘了玉墨的舞姿、书娟的偷窥、以及戴涛等军人的肢体动作。就玉墨的舞姿描写来看,描写足够细致,但相比于“急管清弄频,舞衣才揽结。含情独摇手,双袖参差列。騕褭柳牵丝,炫转风回雪。凝眄娇不移,往往度繁节” 却缺乏艺术美感,《陆犯焉识》等小说在描写上也经常具体到某个动作的描写上,却是讲究精准到位,细致到人物的一次举手、一个眼神、一次呼吸,也正是这些细节,为小说营造了精致的故事空间,正是文学影视化的一个表现。纵观现今网络文学直白叙述方式,将故事想象局限化,缺乏艺术美感,成为类似文学剧本的作品。

影视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学遭受到了影视化的侵蚀,而在影视批评的领域,文学又阻碍了影视批评的客观、专业性。

影视批评作为一门学科,在影视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新时期以来的电影批评,经历了三次转型:由政治批评向艺术批评的转型、由艺术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型、由文化批评向产业批评的转型。由此可见,影视批评从诞生以来,几乎并不是在围绕作品本身进行批评,而是对其思想、文化进行评论,当然一部优秀的电影首先它需要的就是高尚的思想,扎实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情怀等等,这些都集中体现在电影前期的剧本创作之中,而对于作品的创作手段、镜头表达形式、灯光特效运用、音响音效制作等等组合成一部影片的所有技术手段几乎都不在批评、评论的范畴。纵观现今影视批评的文章,可以发现由于对于影视技术专业手段的知识匮乏,影视批评成为了一种类似影片观后感,在文学剧本的创作领域这样的批评可以为创作受众更广的剧本提供参考,而在影视技术领域这无疑是没有任何效果的。甚至由于影视批评文学化阻碍了影视批评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发展。影视是一门叙事的艺术,它拥有自己的叙事风格、语言规律,影视批评作为一门与影视息息相关的学科,应回归影视作品本身,充分了解影视作品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语言规律,摆脱文学化批评的枷锁。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院校中,时常将电影、电视、新闻类的相关学科归于文学系,对于此类专业的教育方式依旧以文学理论为主,实践操作为辅,而影视作为一门近代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对于文学来讲它十分年轻,同时它具备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显然将这种所有艺术类都绑在文学上的方法,是不能满足影视业发展的需求的。影视的发展与文学息息相关,相互影响,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底蕴的传承应该摒除商业化影视中的总总诱惑,将文学作品与文学剧本分清楚,而影视批评则应该摒除过度文学化的分析,以专业、科学的角度进行艺术批评。

参考文献:

[1]J.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储兆文.影视化接受:文学不能承受之轻[J].唐都学刊,2004(05).

[4]李吉林.电影批评语境中的过度文学化倾向刍议[J].人文科技,2015(04).

猜你喜欢
批评影视文学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谈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惩罚”
印媒:克里访印“批评”莫迪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