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渔歌号子研究

2016-07-09 16:33丁晓雅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民俗

丁晓雅

摘 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渔歌号子是东海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内容反映了诸多舟山群岛的风土人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人们对其需求的不断大减而致其逐渐淡出社会舞台。因此深度研究渔歌号子,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创新东海文化,同时配合舟山群岛新区文化宣传,顺应发展海洋经济文化的潮流,扩大海洋文化合作与交流。

关键词:渔歌号子;民俗;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132-02

《淮南子道应训》有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其意指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同理,渔歌号子源于劳动且始终与劳动保持着密切关系,内容丰富多样,大量渔歌号子都简洁直观地反映了舟山群岛当地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等民风民俗,使其自身成为舟山群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东海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渔歌号子的功能

渔歌号子的实质是人类与海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的产物之一。经对其内容的研究,可归纳出多种生活经验。

(一)捕鱼经验

捕鱼经验是舟山世代的渔民在海上作业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有利于船只出行和捕捞的技巧,又可详细地再分为捕捞类、驶船类、张网类。

1.捕捞类

渔歌《嵊山抲带鱼》描述了一副典型的渔民海上捕鱼的场景。从歌词中可看出,这首渔歌描述了一次较为完整地捕鱼活动,内容交代了嵊山地理背景,渔民在海上作业时的日常穿着,出网收网的劳动过程,海鲜刚出海时的画面,抲鱼人向拢鲜船交货时场景。

“油衣油裤油布褴,高统雨靴套脚板。”海上捕鱼时,经常会遇到浪拍上船板,打湿渔民衣服的情况,所以渔民会选择穿上油衣油裤,穿上高筒雨靴避免被掀上船来的海浪打湿衣服,这个习惯至今仍旧保存。

“旺帮开出去,篷花黑起起。”“旺帮”,指聚集在一块作业的若干渔船,反之,渔船分散在各式捕鱼生产的叫做“散洋”。

2.驶船类

驶船类经验是渔民在打鱼过程中总结的行船经验。

且看这首流传盛广的船歌《摇橹歌》:“风外甥,橹娘舅,摇进岙,吃老酒。对摆橹,赛龙舟,单手橹,慢悠悠。”

这首歌不仅流传于海岛,在内河航道的船工中,亦作如是唱。船工将“风”与“橹”比作有着亲密关系的外甥与娘舅,意味只有风顺橹稳,行船才会轻快。对摆橹,速度畅快可媲美龙舟赛事;单手橹,速度悠闲,尚可闲聊家常。驶船类最实用的经验体现在水路歌。这是船老大凭借多年行船经验,将沿途经过的岛,礁和海域名称连缀起来,编成歌诀,用以掌握航向。

在水路歌《舟山渔场蛮蛮长》有这样的记述:“南洋到北洋,舟山渔场蛮蛮长。三门湾口猫头洋,石浦对出大目洋,六横虾峙桃花港,洋鞍渔场在东向。……花鸟以北大戢洋,再往北上余山洋,穿出余山上吕泗,已经不属舟山洋。”

字里行间内,一幅幅员辽阔的舟山渔场图已跃然纸上。历史不断前进,有些优秀文化的创始人被遗忘在风尘里,我们已找不到渔歌的创作者,然而,渔歌作者所要传授的航海知识,却一直被代代相传。渔歌简易,读起来上口,句句紧凑,字字都凝聚着渔民的智慧,在传诵过程中也满足了渔民的生产的需要。

3.张网类

张网类经验是渔民在海上作业时总结张网过程中的技巧,也有描述渔民海上作业的日常生活。

《张网十字调》是首比较典型经验型渔歌,共十段,每段以数字开头,按序数顺序写到十。这类用数字叙述的方法,是渔歌中较为常见的记述方法。

“一字写来象根杠……三字写来中划短,张网生活日日有。”

这首渔歌将经验和渔民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劳作画面鲜明,可以感受到渔民辛勤劳作的苦累,但却依然乐观积极盼望美好生活的豁达心态。

(二)识记鱼名经验

鱼名谣是对各种鱼类特点进行描述,将其以歌谣的方式进行编唱,便于人们记住鱼类各式特点,认识鱼类。

如《鱼名谣》:“鳗鱼长,鲳鱼扁,梅童头大身体短。……乌贼乌,头上两根须,背着砧板游江湖。……琵琶鱼懒,海鲢鱼唱,箬鳎眼睛单边生。”全首语言轻松活泼,带着渔家独有的风趣幽默,用通俗的语言生动准确的标出了每一鱼种的特点。

渔歌语言色彩丰富,另一首鱼名谣《鱼名数也数勿清》又是另一风格。这首由十三个小段组成的鱼名谣,不同于上文的风趣幽默但文辞稍归于平淡的《鱼名谣》,前十二段分别以十二月里所独有的花卉做每段的首句,彰显渔歌诗意,增添文化韵味,展露渔民智慧,但不同于江南诗情画意般的吴侬软语的诗意,渔歌里所体现的文化,是海洋文化所特有的海一般的爽利情怀:“五月石榴红入烧,箬鳎眼睛单边靠,鳓鱼肚皮象快刀,清炖起来味道好。”

二、渔歌号子和民俗

(一)信仰

旧时科技不够发达,虽有足够的经验来面对突发情况,但这不能完全保证渔民生命的安全问题。面对无知的恐惧,渔民只能他们向神灵祈求出门平安,顺利发财。

1.海龙王

龙是汉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一。在舟山人民的眼中,它更是一种神圣的图腾。

昔日,渔民处于茫茫大海中作业时遇到风暴,人类渺小的力量无法与自然抗衡,面对无知,人们心生恐惧,自然会认为是海龙王在发怒,正如渔歌《祈祷调》所唱:“天苍苍来海茫茫,抲鱼人得罪海龙王。三月、四月归勿得家,急得白发泪汪汪。求求龙王发善心,救救苦命小儿郎。”因此,海龙王无疑成为渔民们最重要的信仰之一,在渔歌中也多有体现。

随着技术的发达,人们借助工具对大海的掌握也越多,海龙王不在似从前那般轻易“发怒”了。

“螃蟹大钳像刀舞,东海龙宫闹呀么闹盈盈。”;“十二个月渔民唱完成,渔民还是数勿清。要问东海有多少鱼,请问龙王去查问!”从这几句颇为俏皮的渔歌中看出,龙王的形象渐渐变得亲和起来。这样的变化原因有很多,一则是人们了解了大海,不在恐惧;二则是因为渔民在敬龙、畏龙的同时,他们也祈祷并感谢海龙王庇佑他们鱼虾满仓,平安而归。

2.船关菩萨

在渔村,寺庙里还供奉着船关菩萨,本地人多称船关老爷,也是旨在保佑渔民出海顺利,生意兴旺。船关菩萨专供奉于渔船后舱,没有神龛,叫圣堂舱,逢年过节都需祭拜。

(二)节令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古代人民订立了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即节气。它在渔业上同样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众多舟山渔歌号子中都有反映此现象。

如《四季渔歌》:“春季渔歌咕咕叫,要叫阿哥踏海潮。夏季乌贼加海蜇,猛猛太阳背脊焦。秋季杂鱼由侬挑,网里滚滚舱里跳。北风一吹白雪飘,风里浪里带鱼钓。一阵风来一阵爆,愁煞多少新嫂嫂。”全首渔歌共五句十行,前八行每句分别以“春季”、“夏季”“秋季”开头,第四句用“北风”“白雪”这两意向象征冬季。歌词里具体写了每个季节对应的海鲜鱼类,春季黄鱼,夏季乌贼海蜇,秋季杂鱼专场,冬季带鱼最为丰收,渔歌当中还多次运用叠词,读起来上口有节奏,将渔民作业场景描写得分外生活,能感受到渔民捕鱼的辛苦也不失苦中带乐的宽慰精神。

(三)民俗民风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风。”这句俗语意指民风民俗具有地方性。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民谣是这种文化现象表达的载体之一,民谣由广大劳动群众创造,它必然活跃于民间,因此,渔歌号子作为民谣的一种,必定同舟山人民的社会生活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时光荏苒,渔业生产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渔民风俗依然留存在民间。一些渔业物象的命名方式依然流传,我们可以从渔歌号子的得到验证。

1.渔民职务命名的习俗

我们所熟悉的渔业生产是一种海洋性劳动,是一个以“船”为主体的,多人的,集体的生产单位。由于海上作业风险大,那就要求这个生产单位,必须要有极强的纪律性、组织性,明确而细致的分工要求也应运而生,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以保证每一次出海作业的顺利。

每一个职务的命名都有着渔业生产的专属特色。

如《抲鱼谣》中提到的:“老大喊弟兄,舱板快捋拢。”

“老大”就是渔船船长的意思。更多的是以捕鱼作业中的事物来命名的,如出网,负责渔网的囊网操作的人。

这些职务的命名多是以捕鱼作业中的事物来命名的。如“扳头桨,负责头桨操作;抛头锚,负责抛、起头锚;拖下纲,负责渔网下钢绳的起、放。”“出网,负责渔网的囊网操作的人;摇撸,帆船上负责前后、左右摇桨、划桨的人,再可细分为‘摇大橹和‘摇舵橹;起网,捕鱼时将网慢慢提起以便捞取鱼货。”

2.海洋水产品的命名习俗

鱼名谣即对各式海鲜产品的属性进行描写。这些命名习俗别有趣味,如上文提到的《鱼名谣》,其所彰显的舟山风俗,体现的都是舟山渔民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

根据以上提到的鱼类和常见的海鲜产品,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分类:按颜色命名:有墨鱼、乌贼;按形象特征命名:(1)像动物的,剥皮鱼、马鲛鱼等;(2)像物品形状的,琵琶鱼,海带等;(3)像人物样貌的,佛手,娃娃鱼等。

也有表现渔民祈求平安的渔民:鮟鱇鱼(谐音“平安健康”)、鲳鱼(谐音“昌盛”)

三、渔歌号子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机械化船只的普及,人力时代的劳动场景不在有,渔歌号子也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和条件,再加上生活日异月新,文化传承交接不够及时,有关渔歌号子的创作和保护都受到了各方面的阻碍,保护渔歌号子文化迫在眉睫。

(一)申遗保护,政策支持

2006年,舟山渔歌成功列入我市第一批省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

近年来,舟山市政府面对濒临灭绝的渔歌号子文化,出台了大量抢救性、挖掘性和保护性的政策措施,举办了“中国渔歌邀请赛”、召开“渔歌号子”研讨会。

(二)注重活态传承,推广文化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工作的关键之一,就是对文化传承人的精选和保护。保障传承人的生活,提高其社会地位,是保护文化的一大有效措施。

(三)加强文化创新,发挥经济效益

保护和传承应该发挥其经济效益。舟山作为国家级旅游城市,近年来旅游产业日益蒸蒸向上,为发挥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应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需要不断的创新。更新表现渔歌号子的形式,进行二次创作,将其搬上舞台,做到既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质朴性,又能迎合现代文化品味,在多元化的现代文化中生存适应。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传,仍旧任重道远,我们依旧需要在舟山渔歌与外界的不断交流、沟通中,寻求保护传承之法。

指导老师:刘旭青

参考文献:

[1]方长生.舟山市歌谣谚语卷[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2]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3]徐波.舟山方言与东海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中国共产党舟山市委员会,舟山市人民政府.舟山年鉴(200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