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初探

2016-07-09 17:04门媛媛王婧如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问题策略

门媛媛 王婧如

摘 要:在分析民族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困境的基础上,从组织保障、课程体系、教师团队、教学方式、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民族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提供几点思路。

关键词:民族院校;公共艺术课程;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0;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185-02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日趋市场化和专业化,虽然在这样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但是往往缺乏人文精神,知识面狭窄、创新思维相对欠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因此,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课程已成为高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公共艺术课程,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欣赏美、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进而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和创造思维等都得到了提高。显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来推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然而,民族院校多地处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学生多、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加上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水平往往良莠不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加快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大学生公共艺术素养已成为民族院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民族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和艺术素养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凸显出高校现有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不足。目前,民族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清晰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接近艺术、了解艺术、欣赏艺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而不是培养专业人才和师资。在民族院校开办的一些公共艺术课程中可以看到,主讲老师在台上兴致勃勃,听众却意兴阑珊。最主要原因是,授课的老师多数是专业老师,习惯了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而忽略了公共艺术课程受众的需求,讲授的内容过于专业化,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课程体系不科学

从目前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等,都还没有统一遵循的标准或要求。各个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基本上都是按照学校自身的情况和需要,由专业的艺术教师兼任公共艺术教师,由这些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这类教育模式容易走两种极端:要么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没有专业基础的普通学生很难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要么教学态度不端庄,教学敷衍了事,认为普通学生就是随便来学学,没有充分考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分配比例,实践环节比重较小。

(三)教学评价标准单一

民族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也同样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学中往往以笔试测验作为最主要的考核手段,将教师评价作为辅助的考核手段。而笔试测验重理论轻实践,教师评价又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的倾向。教学评价标准单一不利于民族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良性开展。

(四)现有教学保障不足

除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常见的缺少伴奏钢琴、多媒体教室等硬件条件保障不足外,民族院校能为学生提供的公共艺术活动平台也非常少,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雄厚、艺术指导不到位、教学资源不丰富等问题,这往往使得大学生在课后不能充分实践课堂上教学内容,无法内化为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策略

(一)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

要提高民族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水平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要转变落后观念,重新认识公共艺术课程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如很多高校已经将公共艺术课程列为必修课,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民族院校普遍存在师资有限、经费短缺、生源质量下降等困难,要保证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首先,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提供组织保障;其次,应该科学制定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公共艺术课程通常由公共美术、公共音乐、公共舞蹈、公共影视以及公共戏剧等课程组成,由于师资的缺乏,民族院校往往不能完全提供所有类型的公共艺术课程,这就需要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优先开设受众最多、专业教师力量最为雄厚、专业资源最丰富的公共艺术课程,同时,广西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具有民俗文化多样、资源丰富的特点,在部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中可增加广西民俗文化艺术资源的内容,如民歌民谣、壮锦瑶绣、石刻岩画、壮剧傩戏、壮族铜鼓文化等,充分体现出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

此外,还应该积极推进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公共艺术隐性课堂的延伸。为了打造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标准,应该对现行的重理论轻能力的教学评价标准进行修正。在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体系中,应该增加能力评估的分数。有的学者提出了四、三、三的原则——笔试测验占40%,能力测评占30%,审美欣赏占30%。笔者认为这种标准是比较科学的,既均衡了知识与理论也防止了教师评价主观性过强的一面。最后一个方面的审美欣赏评价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所以也是十分有效的课程评价模式。

(二)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还需要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缺乏公共艺术课程专职教师,这已经是非常明显的现象。而且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在这种背景下,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就是非常有价值的策略。民族高校其它专业教师中,不乏一些有艺术天赋及能歌善舞的教师,但是他们又往往缺乏理论基础。学校可以利用进修、培训等方式,丰富这些教师的理论基础及艺术教育经验,使得这些教师能加入到艺术教育的队伍中来。组建跨专业的教学团队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改善民族院校艺术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

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才是符合素质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因为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关注到学生的特点和特长,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例如有的学生善于舞蹈,教师可以让他们展示舞蹈动作;有的学生擅长歌唱,教师也可以让他们来演唱并分析课本曲目。最主要的是,教师在课上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课程特点,教师可以灵活地采取让学生讲,让学生演,让学生评价等方式来授课。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也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加强艺术活动交流,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整合艺术活动平台,打造校园文化是推动民族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民族院校往往缺乏丰富的公共艺术课程的资源、齐全的硬件环境及雄厚的师资力量。针对这个局限,有效整合跨系跨校艺术活动平台往往是立竿见影而且收效很好的方式。

首先,民族院校内部应该整合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合作平台。艺术相关专业的艺术活动平台较多,民族院校可以将艺术专业的活动平台扩大,吸收全校各专业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能歌善舞的优势。各专业间也可以合作来搭建活动平台,以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形成全校性的公共艺术活动平台。

其次,民族院校要积极打造校际间的合作平台。国内一些高校特别是专业艺术院校,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备先、教学资源丰富且文化活动多样,民族院校可以考虑与这些高校合作共享教学平台,丰富交流形式。例如北京等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已经被制作成集,民族高校可以考虑引进优质教学课程供大学生学习和借鉴。此外,相邻的地方高校还可以实现更大范围上的硬软件共享、平台互享与资源共享。如两个高校或者是几个高校可以合作举办艺术演出,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往往有一定的舞蹈、歌唱基础,那么他们就更乐意也更有能力多参与活动,同时,这样一个交流平台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促进成长的机会。

(四)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是提高民族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在公共艺术资源方面往往更加欠缺。在如今“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民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契机,积极开拓资源共享机制,使大学生能享受更丰富的公共艺术资源。一是考虑校企合作。目前我国有一些水平很高的设计、绘画、音乐及其他艺术网站,而且这些网站也很有意向与大学合作。高校如果能引进这些资源对于大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程将是非常有利的。例如我国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校就引进了songtaste这个纯音乐网站。目前我国的纯音乐网站越来越多,而且免费资源也越来越多,民族高校可以充分考虑与纯音乐网站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优秀音乐资源。二是校际合作。民族高校还可以与其他大学形成资源共享机制,集结更多优秀的教育资源。民族高校之间还可以形成艺术特长学生之间的交流机制以及艺术特长生与非特长生的互助互学机制,这些都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共享。民族高校之间的交流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艺术特长生与非特长生的交流可以有教学相长的效果。无论是采用哪种合作共享模式,都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快捷方便,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互联互通、融合。目前我国民族高校在这方面的尝试还比较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的方向。

三、结语

公共艺术课程在大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民族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往往面临着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保障条件缺乏和教学资源不丰富等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首先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保障,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与评价标准;其次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最后,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强艺术活动平台建设,实现校际及跨专业的资源共享等等。这些对策建议对民族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日趋市场化和专业化,虽然在这样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但是往往缺乏人文精神,知识面狭窄、创新思维相对欠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因此,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课程已成为高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公共艺术课程,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欣赏美、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进而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和创造思维等都得到了提高。显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来推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然而,民族院校多地处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学生多、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加上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水平往往良莠不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加快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大学生公共艺术素养已成为民族院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民族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和艺术素养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凸显出高校现有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不足。目前,民族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清晰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接近艺术、了解艺术、欣赏艺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而不是培养专业人才和师资。在民族院校开办的一些公共艺术课程中可以看到,主讲老师在台上兴致勃勃,听众却意兴阑珊。最主要原因是,授课的老师多数是专业老师,习惯了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而忽略了公共艺术课程受众的需求,讲授的内容过于专业化,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课程体系不科学

从目前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等,都还没有统一遵循的标准或要求。各个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基本上都是按照学校自身的情况和需要,由专业的艺术教师兼任公共艺术教师,由这些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这类教育模式容易走两种极端:要么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没有专业基础的普通学生很难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要么教学态度不端庄,教学敷衍了事,认为普通学生就是随便来学学,没有充分考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分配比例,实践环节比重较小。

(三)教学评价标准单一

民族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也同样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学中往往以笔试测验作为最主要的考核手段,将教师评价作为辅助的考核手段。而笔试测验重理论轻实践,教师评价又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的倾向。教学评价标准单一不利于民族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良性开展。

(四)现有教学保障不足

除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常见的缺少伴奏钢琴、多媒体教室等硬件条件保障不足外,民族院校能为学生提供的公共艺术活动平台也非常少,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雄厚、艺术指导不到位、教学资源不丰富等问题,这往往使得大学生在课后不能充分实践课堂上教学内容,无法内化为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策略

(一)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

要提高民族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水平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要转变落后观念,重新认识公共艺术课程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如很多高校已经将公共艺术课程列为必修课,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民族院校普遍存在师资有限、经费短缺、生源质量下降等困难,要保证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首先,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提供组织保障;其次,应该科学制定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公共艺术课程通常由公共美术、公共音乐、公共舞蹈、公共影视以及公共戏剧等课程组成,由于师资的缺乏,民族院校往往不能完全提供所有类型的公共艺术课程,这就需要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优先开设受众最多、专业教师力量最为雄厚、专业资源最丰富的公共艺术课程,同时,广西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具有民俗文化多样、资源丰富的特点,在部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中可增加广西民俗文化艺术资源的内容,如民歌民谣、壮锦瑶绣、石刻岩画、壮剧傩戏、壮族铜鼓文化等,充分体现出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

此外,还应该积极推进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公共艺术隐性课堂的延伸。为了打造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标准,应该对现行的重理论轻能力的教学评价标准进行修正。在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体系中,应该增加能力评估的分数。有的学者提出了四、三、三的原则——笔试测验占40%,能力测评占30%,审美欣赏占30%。笔者认为这种标准是比较科学的,既均衡了知识与理论也防止了教师评价主观性过强的一面。最后一个方面的审美欣赏评价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所以也是十分有效的课程评价模式。

(二)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还需要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缺乏公共艺术课程专职教师,这已经是非常明显的现象。而且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在这种背景下,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就是非常有价值的策略。民族高校其它专业教师中,不乏一些有艺术天赋及能歌善舞的教师,但是他们又往往缺乏理论基础。学校可以利用进修、培训等方式,丰富这些教师的理论基础及艺术教育经验,使得这些教师能加入到艺术教育的队伍中来。组建跨专业的教学团队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改善民族院校艺术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

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才是符合素质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因为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关注到学生的特点和特长,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例如有的学生善于舞蹈,教师可以让他们展示舞蹈动作;有的学生擅长歌唱,教师也可以让他们来演唱并分析课本曲目。最主要的是,教师在课上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课程特点,教师可以灵活地采取让学生讲,让学生演,让学生评价等方式来授课。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也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加强艺术活动交流,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整合艺术活动平台,打造校园文化是推动民族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民族院校往往缺乏丰富的公共艺术课程的资源、齐全的硬件环境及雄厚的师资力量。针对这个局限,有效整合跨系跨校艺术活动平台往往是立竿见影而且收效很好的方式。

首先,民族院校内部应该整合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合作平台。艺术相关专业的艺术活动平台较多,民族院校可以将艺术专业的活动平台扩大,吸收全校各专业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能歌善舞的优势。各专业间也可以合作来搭建活动平台,以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形成全校性的公共艺术活动平台。

其次,民族院校要积极打造校际间的合作平台。国内一些高校特别是专业艺术院校,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备先、教学资源丰富且文化活动多样,民族院校可以考虑与这些高校合作共享教学平台,丰富交流形式。例如北京等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已经被制作成集,民族高校可以考虑引进优质教学课程供大学生学习和借鉴。此外,相邻的地方高校还可以实现更大范围上的硬软件共享、平台互享与资源共享。如两个高校或者是几个高校可以合作举办艺术演出,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往往有一定的舞蹈、歌唱基础,那么他们就更乐意也更有能力多参与活动,同时,这样一个交流平台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促进成长的机会。

(四)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是提高民族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在公共艺术资源方面往往更加欠缺。在如今“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民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契机,积极开拓资源共享机制,使大学生能享受更丰富的公共艺术资源。一是考虑校企合作。目前我国有一些水平很高的设计、绘画、音乐及其他艺术网站,而且这些网站也很有意向与大学合作。高校如果能引进这些资源对于大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程将是非常有利的。例如我国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校就引进了songtaste这个纯音乐网站。目前我国的纯音乐网站越来越多,而且免费资源也越来越多,民族高校可以充分考虑与纯音乐网站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优秀音乐资源。二是校际合作。民族高校还可以与其他大学形成资源共享机制,集结更多优秀的教育资源。民族高校之间还可以形成艺术特长学生之间的交流机制以及艺术特长生与非特长生的互助互学机制,这些都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共享。民族高校之间的交流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艺术特长生与非特长生的交流可以有教学相长的效果。无论是采用哪种合作共享模式,都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快捷方便,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互联互通、融合。目前我国民族高校在这方面的尝试还比较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的方向。

三、结语

公共艺术课程在大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民族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往往面临着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保障条件缺乏和教学资源不丰富等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首先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保障,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与评价标准;其次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最后,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强艺术活动平台建设,实现校际及跨专业的资源共享等等。这些对策建议对民族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科研项目(2013MDQN015)。

参考文献:

[1]石庆秘,曹青梅.民族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大家,2010(19).

[2]高洪,殷素梅.探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出路[J].大舞台,2015(08).

[3]高翔.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路径探索[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4(04).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科研项目(2013MDQN015)。

参考文献:

[1]石庆秘,曹青梅.民族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大家,2010(19).

[2]高洪,殷素梅.探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出路[J].大舞台,2015(08).

[3]高翔.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路径探索[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4(04).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问题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