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纳德与史迪威的恩怨

2016-07-11 20:29郑大壮
现代兵器 2016年7期
关键词:史迪威航空队陈纳德

郑大壮

有关陈纳德和史迪威个人的传奇故事被广为流传,复述颇多。然而,有关他们之间的交锋却并不多提及。美国《空军》杂志2015年12月刊撰文对陈纳德和史迪威之间的矛盾进行了阐述。笔者再次编译这段历史,让大家重温陈纳德在中国期间的传奇经历和杰出贡献,也许能提供些许不同视点。

时间回溯到1942年3月,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史迪威作为美国驻中国政府军事代表和蒋介石的“参谋长”,只身来到中国。此时,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已经持续了5年。

自1937年战争开始以来,中国一直在没有外援的窘境下孤军奋战。日本侵占了整个中国东部,控制住了中国的海岸线。南京沦陷后,蒋介石于1938年将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当史迪威抵达中国时,日本正谋求向缅甸进军并威胁切断滇缅公路,这是中国通往外界的最后生命线。

史迪威仅带来一支小的参谋团而没有任何部队。他希望蒋介石是一个被动和有名无实的领袖,由他自己来决定中国大战略并指挥中国军队。

另外一位来自美国的杰出军官就是克莱尔·陈纳德,他出现在了史迪威的面前。作为美籍志愿大队“飞虎队”的司令,他已是声明显赫。陈纳德受到了中国人的喜爱和尊敬,他也注定会成为史迪威最强力的竞争对手甚至是敌人。

1941年12月和1942年早些时候,“飞虎队”是美国在中国的唯一军事力量,尽管他们还不是美军的组成部分。他们也是唯一能够在任何地点打击日军的部队。蒋介石对“飞虎队”给以高度赞扬,但是美军不会,史迪威更不会。

与此同时,史迪威是时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五星上将乔治·马歇尔的好朋友和嫡系。史迪威的意图是想统领中国军队,并将他们使用到缅甸,他对蒋介石的策略、观点以及防御中国东部的意图丝毫不感兴趣。

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是自1928年以来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可按照史迪威的观点,它是中国两个竞争派别之一。事实上,史迪威更加欣赏的是另一个派别——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队伍。史迪威的下属军官都称他“酸醋乔”,因为他们都领教过史迪威尖酸刻薄的带兵方法,他也以傲慢自大而著称。

史迪威认为蒋介石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所以从来不在蒋的面前隐藏什么。他坚持认为中国无论如何要为全面战争而努力,把长期结果放在第二位来考虑。史迪威认为,空中力量只不过“可以敲击几架日军飞机”而已。他告诉“飞虎队”的头头陈纳德:“在战壕里打仗的人才能赢得这场战争。”陈纳德回击道:“胡说,史迪威将军,你认为有人会愿意整天呆在战壕里吗?”

史迪威培养了新的发言人,将他打造成了一位生活作风质朴、军人味道醇厚和善于用兵的优秀指挥官。同时,他还要指望马歇尔将军的支持和保护,但这还不够。形势后来急转直下,直至1944年10月史迪威被召回。不久,陈纳德也被召回了。

史迪威保持了偶像形象,这要归功于媒体对他的敬仰和炒作。1971年,美国著名女历史学家、作家芭芭拉·塔奇曼出版了颂扬史迪威传奇故事的传记《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更是把他推向了高位。然而,陈纳德的贡献却几乎无人提及并且经常遭人贬损。

总而言之,正如戈登·皮克勒在1972的美国空军大学报告中所提到的,如果要挑选出一个在军事形象能够代表“美国在中国的经验”的话,陈纳德要比史迪威更合适。

蒋介石和陈纳德

自1912年大清王朝覆灭后,中国已经走向共和之路,但能否实现政治上的统一还前途未卜。直到1926至1928年期间,蒋介石担任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党首时,中国统一的程度已经可以让美国和其他国家给予外交上的认可。

不过,蒋介石对全局的掌控并不牢靠。那些在地方割据的军阀具有非常强的独立性,而且只顾及到自身利益。同时,最棘手的反对势力来自于以延安为要塞的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队伍,他们被蒋介石的精锐部队所包围。

蒋介石要同时打两场战役:一场针对日本侵略者,另一场来自持续不断内战中的国内挑战者。他试图建立一支空军部队,招来一些“二把刀”的外国顾问或雇佣兵,但并未取得多少成功。

1937年,蒋介石雇佣了陈纳德,一位前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他对中国空军部队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考察。历史见证着陈纳德将留在中国,事实上,他在中国走过了8年。

陈纳德在严苛的陆军航空队中感到不适应,坦率地主张要在轰炸机部队继续飞行生涯。不过,在错过了晋升机会后,他选择了退出现役。表面上是因为长期坐在敞开的飞机座舱里而导致部分失聪,实际上他是想来中国。

1940年,陈纳德组建“美籍志愿大队”(AVG),从美国招募了100名飞行员,由他们驾驶从罗斯福总统那里特批购得的100架P-40B型战斗机。尽管反对声此起彼伏,但还是没有人能阻挡陈纳德前进的脚步。

这次买来的P-40B型战斗机都极其陈旧,志愿大队的飞行员们也都由陈纳德来培训。实践证明,他们在作战能力上强于日本飞行员。“飞虎队”绰号还是在美国举行的一个新闻会上首次出现的。这支队伍重创了位于中国东部的日军,并且因在1942年保护英国殖民地缅甸的战斗中表现突出而声名鹊起。他们在中国受到了极大的追捧,然而,却被美国陆军航空队评价为“昙花一现”和“唯利是图”。

被肢解的“中-缅-印”

1941年,美国还没有做好向亚洲派兵的准备,想让中国在战争中牵制住日本侵略者,由此省去美军四处调动和部署的麻烦。

所谓的“中国-缅甸-印度战区”并不是一个事实上的联合战区。这只是一种行政划分,美国使用最多。英国在缅甸和印度都有自己的最高指挥官,蒋介石则是中国区的最高指挥官。

马歇尔选择了史迪威——他也是为数不多可以直呼马歇尔为“乔治”(名)的人。史迪威拥有美军驻“中国-缅甸-印度战区”总司令和蒋介石顾问的双重角色。战争期间,史迪威一直供职于中国战场并用中文讲话和写字。不幸的是,这项任务需要老练的智慧和外交上的支援,而他一个也未获得。

陈纳德后来被接受并重返部队。美国陆军航空队授予了他上校军衔,但他不是“中国-缅甸-印度战区”战区的空军最高指挥官,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是克雷顿·比塞尔。有意思的是,比塞尔的知己比利·米切尔与陈纳德在航空兵战术学校当同学时曾经发生过冲突。1942年4月22日,陈纳德被提升为准将。但是,比塞尔却比陈纳德早一天获得了提拔,确保了他战区空军最高指挥官的地位。

史迪威尽可能牢牢地控制蒋介石所能给他的部队。中国东部的防御前线对他而言没什么关注度,他迅即将焦点集中在了更能取得主动权的缅甸,在那里有中国的6个师、“飞虎队”和英军部队。

英国对缅甸所做出的承诺十分淡然。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保护印度,但很难扩大防御印度的队伍规模。史迪威坚决维护自己做出的决定。1942年3月,他进入缅甸并私自接管了驻扎部队。尽管带有一些勉强,蒋介石还是给了他指挥中国军队的权力。然而,史迪威却抱怨蒋介石不够敢做敢为。

走出缅甸

1942年5月,日军向史迪威的撤退路线快速逼近。时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的亨利·阿诺德上将派一架飞机试图将史迪威安全接回,但后者拒绝登机。他坚持要徒步走出缅甸,此时距离到达印度边境还有140英里,这也成为了史迪威传奇生涯当中最著名的一段插曲。史迪威用无线电向马歇尔报告说他正在前进,然后就砸毁了电台以减轻负担。他没有给蒋介石发去任何消息,也没有给中国军队提供任何支援。

20天的时间里,59岁的史迪威带领着115人翻山越岭历经艰难险阻来到了印度东北部的英帕尔。他的队伍由士兵和民众混编而成,其中包括一组缅甸人以及史迪威的参谋人员。当时的照片显示,史迪威在这场徒步当中戴着那顶老帽子并且绑着护腿,带领他的队伍穿越丛林并在歇息时擦拭他的枪。

中国军队中的一些人返回了中国,另外一些则前往印度。史迪威的行动受到了褒奖,但是陈纳德并不这么认为。“如果史迪威是一个连、营或是团的指挥官,他的首要职责就是确保能够在第一之间指挥部队,他步行的壮举确实值得称赞”。陈纳德说,“但是一位身居要职的美国高级军官,身为中国军队的参谋长,他显然开始展现出对中国的忽视态度和对诸多职责的漠视。”

史迪威发誓要重回缅甸,并从那以后成为了他几乎全部的战略关注点。

“飞虎队”要被整合到美国陆军航空队,但这样的合并却并不容易。比塞尔的观点是,许多美籍志愿飞行队飞行员的野性都比较强,他们缺乏组织纪律观念,在当前情况下不适合按照中队编制来指挥他们作战。他们的飞行技术不错,但可能还有点自恃清高。

或许是如此,但“飞虎队”通常都能利落地干掉日军。美国陆军航空队需要这样的战队,不过不希望在他们的属性上做出任何妥协。“飞虎队”素质的提升意味着“将失去他们自己的传统”,相比之下,史迪威参谋团的整体素质都较高,而且在重新投入战斗前决不允许休假。“飞虎队”可以编入到美国陆军航空队的后备队,但不能成为正规军。比塞尔在中国昆明聚集召见美籍志愿大队时曾用威胁的口气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当中有任何一个人不加入的话,当你们以辞职为跳板返回美国本土时,征兵局一定在等着你们!”

尽管美籍志愿大队当中的许多人都将停留时间延长了数周,并在关键时期为保卫中国提供了帮助,但只有少数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加入到了1942年7月组建的中国航空特遣队当中。中国航空特遣队由陈纳德将军领导,于1943年3月被改编为美国第14航空队。陈纳德也于3月14日擢升为少将司令,但是比塞尔却比他早一天,于3月13日获得了提拔。

蒋介石和陈纳德都在为获得更多的补给而努力着,而史迪威恰恰把住了这条命脉。比塞尔给陈纳德发去了一则报告,表示他不会大方的妥协并希望陈纳德服从上级的计划安排。史迪威强烈支持比塞尔,直到比塞尔于1943年在蒋介石的请求下被召回美国。

史迪威的动机

无论从哪方面讲,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因为蒋介石是中国联盟大军的统帅。史迪威抨击蒋介石和他的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独裁,他也知道这些话会毫无保留的传到蒋介石的耳朵里。

在战后出版的史迪威信件中,史迪威通常把蒋介石称作是“小人”,并将他描述为贪婪、顽固、和忘恩负义的“小响尾蛇”。不过,他称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将军是“富有魅力的男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史迪威对于蒋介石的批评之声慢慢被具有绝对权威的美国战争部所听信。来自陈纳德的报告越来越难以获取信任,而陈纳德与蒋介石的关系却比较融洽。

1943年,史迪威和陈纳德被召回华盛顿进行述职并受罗斯福总统接见。罗斯福询问了他们对蒋介石如何评价。史迪威说:“他是一个犹豫不决的,狡猾而且不值得相信的无赖家伙,他从来都是言而无信”。陈纳德不同意这种说辞,他表示:“蒋介石从来没有不履行对我做出的承诺”。

罗斯福总统欣赏陈纳德,并且在陈纳德返回中国之前,将他三次叫到白宫参加私人会谈。此时,罗斯福显然对自己获取的情报产生了质疑,他要求陈纳德直接通过非军事渠道给他写信。“在接下来18个月时间里,我写了半打私人信件给总统来满足他的要求,而且我收到了来自他的私人鼓励”。陈纳德说。

陈纳德与总统这样直接沟通的渠道不仅激怒了史迪威,还包括马歇尔和阿诺德。

中国通和毛泽东

较之于蒋介石傲慢的态度,史迪威比较喜欢毛泽东和共产党,正如他在自己的日记中所描述的。史迪威记述到,蒋介石在1938至1944年所取得的军事效果“几乎为零”。实际上,国民党打了上千场战斗,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在战场上牺牲了60万人。

尽管遭到蒋介石的反对,美国派来的使者还是造访了延安。他们试图说服蒋介石把围剿部队移走,从而实现两党合作,联合共产党队伍共同抗日。可这并没有实现,因为毛泽东的提议是要建立联合政府,蒋介石坚决不同意。

史迪威从来没有改变自己对共产党尊重的态度。1946年,在他去世前的6个月,他还在关心中国的进展并写到:“我现在非常渴望能够扔下我手中的铁铲,并且跑到中国扛起枪与朱德并肩战斗。”

召回史迪威

1943年11月,开罗会议召开。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达成一致对缅甸发起新攻势,并由英国在缅甸南部进行登陆支援。然而,英国在重新审视了在欧洲的需求后,取消了这项登陆计划。

在带有一些勉强的情况下,蒋介石授权史迪威可以使用驻扎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军队。当时,这些部队当中的若干分支还没有走出印度。他们要在美国人的指挥下入缅作战,并且要与英国和美国麦瑞尔突击队合作。

1944年早些时候缅甸攻势开始时,日军正在实施一号作战行动,即打通大陆交通线。他们要占领中国东部的联军机场,并且要建立一条从韩国到印度支那的跨陆地补给通道。

史迪威根本不想把军队转向中国东部,凭借着对补给的控制,迫使蒋介石按照他的计划行事。中国又一次必须要依靠陈纳德的部队来提供主要支援。

史迪威的努力也非常关键。战后,曾任日军中亚地区参谋长的高桥藤原浩将军说:“我研判美国第14航空队在中国战场上能够充当60%~75%的有效主力。如果没有这些空中力量的话,我们可以打向任何一个我们想去的地方”。

史迪威拒绝了所有离开缅甸的建议,他希望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能够联合起来,在他的指挥下对抗日军。

1944年7月,罗斯福追加签署了最后通牒,由马歇尔起草,通知蒋介石,史迪威已经被提升为四星上将,并敦促他让史迪威担任中国军队司令。同时,罗斯福表示如果蒋介石不增强对缅甸战场的用兵,那么“你必须准备接受结果”。

困境之下,蒋介石别无选择,只能接受美国人指挥他的军队。但他不想这个人是史迪威,蒋介石想让史迪威离开中国。尽管马歇尔做出了对史迪威最大的保护,但史迪威一干人最后还是走了。1944年10月,史迪威被召回美国,阿尔伯特·科蒂·魏德迈少将取代了它的位置。

史迪威在48小时之内就启程了,他没有额外留出一天的时间来亲眼目睹魏德迈的入主。他没有给魏德迈任何帮助,甚至连一张用于交接的纸张都没有留下。在史迪威的办公桌上,魏德迈发现了大量第14航空队呈递来的有关战争奖赏和请功的推荐函。许多都被扔在那里数月无人问津。魏德迈到来之后立即都给予了批准。

“数周过去了,我开始明白中国的国民党政府远不是史迪威和他在美国记者当中的朋友们所阐述的那样勉强作战,而是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和意志力”。魏德迈后来写到。

1945年1月,盟军最终重新开放了对中国的陆上补给通道,第一次运输是经过中印公路,从印度到重庆1100英里。但这已经起不到什么关键作用了,使用飞机从喜马拉雅山上空进行空运效率是地面上用卡车运输的7倍。

魏德迈告诉陈纳德,马歇尔已经准备下达陈纳德的退役命令,将他“请出部队”。1945年7月,一则来自于阿诺德的消息建议陈纳德为避免在少将军衔时“被降级并且列入退休名单当中”,应当“利用好现在有效的退休特殊权”全身而退。于是,陈纳德于1945年7月6日走下岗位,并在10月31日正式退休。

评价

一些针对蒋介石的谴责是不是空穴来风,他的国民党政府因为腐败而倒台。蒋介石是一个独裁者并且任人唯亲,这些被他任用的人往往能力差劲而且信口开河。不过,蒋介石也促成了中国联合大军并且牵制住了近100万日军。蒋介石得到的援助极为有限,基本上只有美籍志愿大队和第14航空队。

就陈纳德而言,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有刚愎自用和不服从命令的一面,并且他打破了以往美军指挥链条的规律性。他的信誉度很高,他诚心关注中国的长期安全事宜,这一点许多美国人都做不到。

陈纳德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而史迪威没有。陈纳德进行了几乎所有尝试,不论是在美籍志愿大队还是第14航空队。然而,史迪威所执行的每项任务都只能以失败告终。不过坦率地讲,有时候陈纳德做出的许诺也超出了他的能力。

阿诺德与马歇尔站在一起共同抵制陈纳德,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承认美籍志愿大队和第14航空队在陈纳德指挥下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这支队伍在1941年阻挡了日军对中国的进攻,也被认为是1942年春在缅甸作战的盟军当中最出色的部队。

1943至1944年期间,陈纳德的部队重创了日本的海上舰队和基础设施,抵挡和牵制了大量日军,对他们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可以说,任何掌握相当规模部队和支援的指挥官都很难达到陈纳德的成就。

(编辑/弓鸣)

猜你喜欢
史迪威航空队陈纳德
彩色照片里的中国(1944~1945年)
谁愿意去完成这个必死的任务?
“我党第一支航空队”诞生始末
关于史迪威及其史迪威公路
陈香梅:阳光西落时,影子飘落何处
陈香梅:与陈纳德的一千个春天
制造出来的“史迪威神话”
汉口上空的鹰
抗战时期史迪威对国共两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