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禅外说禅》著语商兑(二)

2016-07-12 10:52李艳琴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名作欣赏 2016年12期
关键词:张中行

⊙李艳琴[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张中行《禅外说禅》著语商兑(二)

⊙李艳琴[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摘要:张中行《禅外说禅》一书对一百五十余则公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用禅宗的话语来说,就是“著语”。今对其著语进行商兑,分为“说偏了”“说过了”和“没说到”三文言之。本文言其“说过了”。

关键词:张中行《禅外说禅》著语禅宗禅商兑

张氏对禅宗公案的著语,除上文所言“说偏了”,即公案实际反映之理与张氏所说之理不能吻合外,张氏对有些公案还喜下断语,而这些断语又明显有说过头之嫌。如:

渊1冤叶五灯会元曳卷十六叶法昌倚遇禅师曳院野夜半乌鸡谁捉去袁石女无端遭指注遥空王令下急搜求袁唯心便作军中主遥云门长驱袁沩山队伍袁列五位枪旗袁布三玄戈弩遥噎噎无边刹海竞纷纷袁三界圣凡无觅处遥无觅处袁还知否钥昨夜云收天宇宽袁依然带月啼高树遥冶

对此语录,张氏著语“信口说,有大言欺人之嫌”①,实则整篇语录并非信口而说,而是含有禅门师徒授受的深意。开首的“夜半乌鸡谁捉去”,就是这种深意的开篇。此语在禅宗典籍中多有出现,凝固出了一个特有的宗门义。《五灯会元》卷十四《郢州大阳山警玄禅师》:“上堂:‘夜半乌鸡抱鹄卵,天明起来生老鹳。鹤毛鹰觜鹭鸶身,却共乌鸦为侣伴。高入烟霄,低飞柳岸,向晚归来子细看,依恰似云中雁。’”在一般人看来,这简直是禅师的胡说八道,但的确是禅门的开示法语。其中的“夜半乌鸡”,以半夜暗昧光彩下的黑色羽毛之鸡喻指人心中正在觉醒的内在自性,两者的共同点是均处于暗处,不可捉摸,也不可向人言说。故后文“夜半乌鸡抱鹄卵,天明起来生老鹳”,即言天色大明,内在自性终于觉醒,在本我之外,内心又悟得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故禅师以乌鸡生老鹳,表明学道之人悟前悟后之不同。在禅宗语录中,“夜半乌鸡”是一个带有褒义的形象,常常喻指学人暗中自我摸索、自悟自证之事。

而“夜半乌鸡谁捉去”和禅宗的另一则习语“昨夜三更失却牛”非常相似,可对比而看。《景德传灯录》卷八《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师见僧斫木,师乃击木三下。僧放下斧子归僧堂,师归法堂。良久却入僧堂,见前僧在衣下坐。师云:‘赚杀人。’僧问:‘师归丈室,将何指南?’师云:‘昨夜三更失却牛,天明失却火。’”此语《五灯会元》也作“昨夜三更失却牛,天明起来失却火”。禅籍常以之喻指:悟道之法在于暗中的自我摸索。文中师击木三下,表示将要对这个僧人示法(暗用弘忍对慧能击碓三下,暗示其晚间三更说法之典)。而师归法堂,良久才入僧堂,却是以此行为告诉此僧,“佛法不在师之宣说,而在自己之体悟”。当僧人不悟而一直等着问师时,师便告诉他自己对他的指导是“昨夜三更失却牛,天明起来失却火”,即言悟道之法是在暗中自我摸索。与此语相同的表述还有“昨夜栏中失却牛”“老僧昨夜栏里失却牛”“昨夜三更失却火”“昨夜三更月到窗”“昨夜三更见月明”“昨夜三更,床头失却三文钱”“昨夜三更失却枕子”“昨夜三更时,雨打虚空湿”“金牛昨夜遭涂炭”等,均无例外地表达出这样一种状态:漫漫长夜无处求告,只能自己摸索。联系禅门语境,乃是禅师启发学人之言:悟道之法,只能是自己暗中摸索,不可向人求告求说。

故上文“夜半乌鸡谁捉去”,就含有暗示学人自我寻求、自我摸索,不要向外驰求请益之意。其后“空王令下急搜求”直至“三界圣凡无觅处”,意在说明:若向外驰求,终将无可得入,想悟得的自性还是无可寻觅。最后“无觅处,还知否?昨夜云收天宇宽,依然带月啼高树”,以云彩的收去(喻指遮障的去除),乌鸡在月下高树上啼唱,喻指学人想要悟得的自性还在学人的内心,只是学人不自知而已。

这则语录,在悟道的禅门师徒看来,就不是信口胡说,张氏所下之著语就有过头之嫌。再如:

渊2冤叶五灯会元曳卷十二叶香山蕴良禅师曳院野上堂袁良久袁呵呵大笑曰院耶笑个甚么钥笑他鸿鹄冲天飞袁乌龟水底逐鱼儿袁三个老婆六只奶袁金刚背上烂如泥遥阿呵呵袁知不知袁东村陈大耆遥参浴爷冶

张氏著语仍然是“信口说,有大言欺人之嫌”②。实则被禅宗典籍记录下来的语录公案,均是获得禅林认可并在丛林中传唱的。有些非常著名的禅师有很多语录行世,被集成集子,广为流传,如《虚堂和尚语录》《赵州丛谂禅师语录》等;也有些禅师没有那么著名,传世的语录仅仅几则而已。这里的香山蕴良禅师,就仅有三则语录传世。上文所举,就是其最后一则。此语录是否是信口之说,张氏以为是,实则非为是。

从语录的表面文字看来,香山蕴良上堂后,沉默了很久,突然呵呵大笑,并自问自答地说:“笑个什么?”“笑他鸿鹄冲天飞,乌龟水底逐鱼儿,三个老婆六只奶,金刚背上烂如泥。”其所笑之内容都是自然界正常不过之事:鸿鹄自然冲天而飞,乌龟自然在水底追逐鱼儿,三个老婆婆自然有六个奶子,寺院里泥塑金刚的背上是一团烂泥。这样的自然现象可笑吗?从未参禅的人,觉得不可理喻。但若联系另一位禅师——五台山智通禅师悟道得法的因缘,则香山蕴良的这则语录就有着开示学人的深意。

《五灯会元》卷四《五台山智通禅师》:“初在归宗会下,忽一夜连叫曰:‘我大悟也。’众骇之。明日上堂,众集,宗曰:‘昨夜大悟底僧出来。’师出曰:‘某甲。’宗曰:‘汝见甚么道理?便言大悟,试说看。’师曰:‘师姑元是女人作。’”

此语录也是一则有名的公案,“师姑元是女人作”的开悟之言,费却多少人思量。张氏③在其书中就反复提到此语,如第六章《禅悟的所求》,他认为此语“是表示所悟之境的隐语”;十四章《禅的影响》中,他认为此语“所悟之境为何,也是不可说”。④实则此语之含义非常简单。“师姑元是女人作”是说“师姑是女人”,这本是天下最正常的道理,为何智通要在大悟之后宣示此真实之理呢?原因在于:禅宗要学人所悟之道,极言之,就是明自心见自性。即要明白事物的本来自然之理,而不能用妄想颠倒的看法和意识将这自然之理遮蔽。所以智通悟道后,就以此语说明自己已经明心见性,去除了妄想和颠倒,悟得了天下的自然之理。

如此,香山蕴良上堂所说之法,就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了,而是对智通禅师悟道因缘的进一步铺展。实则也是以此语录启发下面听法之人明心见性,去除遮障,悟得佛理。故张氏认为其信口之说,不能成立,亦有过头之嫌。再如下一则:

渊3冤叶五灯会元曳卷十七叶黄龙祖心禅师曳院野参云峰悦禅师袁三年无所得遥辞去袁悦曰院耶必往依黄檗南禅师遥爷师至黄檗袁四年不大发明袁又辞袁再上云峰遥会悦谢世袁就止石霜遥因阅叶传灯曳袁至僧问多福院耶如何是多福一丛竹钥爷福曰院耶一茎两茎斜遥爷曰院耶不会遥爷福曰院耶三茎四茎曲遥爷师于此开悟遥冶

张氏将此公案放在“夸大悟的偶然性”下,并说“这样夸大顿的偶然性,是想突出‘得来’的轻易”⑤。此著语亦有过头之嫌。学人开悟之事迹,在典籍中往往记载其引发开悟的重要言行。至于为何由此开悟,就为后来学人提供了参悟的空间。这种开悟并非偶然为之,也不是一种夸大,应是真实存在的。

以此则来说,理解的焦点就在文中《传灯》所载多福与僧的问答中。其中僧人问“如何是多福一丛竹”,是将多福的佛法比喻为青青翠竹,在佛经中,常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⑥的说法。僧人此处问“多福一丛竹”,实则问多福之佛法为何?多福答以“一茎两茎斜”,僧人不明其意,多福又答以“三茎四茎曲”。这样的回答,像是横空硬语,无有踪迹。关键点就在其中的“斜”与“曲”当中。

“一茎两茎斜”与“三茎四茎曲”相对照,则“斜”是一种“直”的状态。禅师以此两语中的“直”和“曲”说明了自己在开法为人的两种方式中选择的是前者——“直”。以“直”和“曲”比喻禅师说法为人之方式,在禅籍中多有所见。若面对前来问法之学人,禅师并不为之暗示任何途径,而是让学人自悟本来圆满之自性,则称为“直”;若是在此过程中为学人曲曲折折地暗示学法的途径,就被称为“曲”。如《联灯会要》卷二十七《鼎州文殊应真禅师》“:示众云‘:直钩钓“骊龙”,曲钩钓虾蟆蚯蚓,还有龙么?’良久云‘:劳而无功。’”文中的禅师就是想用毫无宣示的方法来钓得骊龙,但下面听法之人都不会得,故禅师说自己“劳而无功”。禅籍以鱼钩之“直”和“曲”,分别比喻禅师开示方式之不同。对于具有骊龙潜质的学人,禅师不用委婉开示,他们就能直下悟道。而对于“虾蟆蚯蚓”之类的学人,禅师只能曲为之说。此种表达在《嘉泰普灯录》卷五《西京招提广灯惟湛禅师》中也作“直钩钓鲲鲸,曲钩钓鱼”。同理,《嘉泰普灯录》卷二《镇江府金山达观昙颖禅师》“:上堂‘:诸方钩又曲、饵又香,奔凑犹如蜂抱王。因圣这里钩又直、饵又无,犹如水底捺葫芦。’”亦以钩之曲直比喻自己和诸方示法之差异:诸方循循善诱,委曲开示,学人前往如蜜蜂拥护着蜂王一样;自己这里,并不委曲示法,只叫学人自悟本心,禅师“犹如水底捺葫芦”一样,费力而枉然。

可见,当学人问“多福的佛法为何”时,多福就以“一茎两茎斜”暗示自己这里是不会为学人委曲说法的“直”法。而当僧人不会时,多福就以“三茎四茎曲”说明僧人不是直下便能悟道之根器,需要别的禅师“曲”法示之。黄龙祖心在读到多福禅师的这则语录时,一下子悟道了,推想其所悟,当是:佛法本应自悟自得,不能由别人曲言开示。故张氏认为此语录夸大了悟的偶然性,就说过头了。

①②③④⑤张中行:《禅外说禅》,中华书局2012年1月版,第238页,第238页,第215页,第456页,第279页。

参考文献:

[1]孙郁.红楼遗民张中行[J].励耘学刊,2009(1).

[2]李庚杨.读《“禅”的禅外说有感——与张中行先生商榷》[J].佛教文化,1992(9).

作者:李艳琴,博士,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禅宗语言及文化。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布莱希特剧作系列研究(二)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社科“十二五”规划项目(SC15B091);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项目(XTCX150607);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基金项目(12sx7111)资助成果

猜你喜欢
张中行
不可轻易评论人
张中行与杨沫:一个道德叙事的生成
论张中行散文的三层审美向度
文人轶事
自命寓所“都市柴门”的散文家张中行
张中行的两次自责
张中行的悔:只知她的寒素,忽视了她的狷介
张中行的两次自责
反面人物的原型
门外有长者车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