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一梦叹闺红——《浮生六记》之陈芸形象谫论

2016-07-12 07:08杜鹏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名作欣赏 2016年3期
关键词:芸娘浮生六记沈复

⊙杜鹏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浮生一梦叹闺红——《浮生六记》之陈芸形象谫论

⊙杜鹏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摘要:《浮生六记》是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沈复以其细腻动人的笔触刻画了一位极有天资、心地善良、生活达观的最美女人的典范形象,然而客死他乡的惨淡结局却留与后人无尽的怅惘。本文旨在分析陈芸身上散发的人性美,并揭示引发其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浮生六记》陈芸沈复悲剧

沈复,清代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家道先盛后衰。其妻芸娘,林语堂赞道:“Yun. I think, is one of the loveliest women in Chinese literature.(芸,我想,是中国文学最可爱的女人)。”①她的聪慧、襟怀和痴情,让后世读者由衷喜爱和叹服。

一、天助其才通翰墨,一灵顿悟笔生花

陈芸外表虽非国色,但却有清水芙蓉般的妩媚:“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②陈芸不仅秀外,而且慧中。她“生而颖慧……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于书麓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②。正是这聪颖的天资、天然的诗才让身为表弟的沈复为之倾倒,对淑姊“心注不能释”,故急切而决绝地对母亲说:“母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由于自小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内心越来越强烈地产生了领略更多文学作品魅力的渴望,婚后芸娘在丈夫的帮助下又继续学习,以至残灯人静之时高烧银烛阅读《西厢记》,其求知若渴之情可见一斑。

正是这种学习,使得陈芸在婚后可与丈夫琴瑟相和,一起消夏赏景,游赏太湖,月下联诗,极尽文人之趣,深掘生活之美。后又有联“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可谓形象之至,才情如是,让三白怎生不爱?

孜孜不倦的学习和领悟能力,让这位本身就懂得生活之道的女子对文学的领悟更上一层楼。沈复夫妻之间谈论文学时,陈芸认为:“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接着又指出杜诗并非不好,只是由于李诗同自己心灵相契合,所以,欲求一种宛如姑射仙子的“落花流水之趣”。这种理解可谓深有觉悟,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纯文学、纯生活的美学情调,是和自身的性灵相契合的感受。因此,谈到汉赋时,陈芸独爱相如,以其气势雄浑、飘洒自如。这也正是其热爱自由及豪迈、丰富情感的文学投射。

二、窘境难折心底爱,贫贱不移达观心

在文学上,沈复夫妻有着相同的主张和灵犀的默契,这也是二人成为世人羡慕的模范夫妻的感情基础和生活情趣。所以,即便是在最为拮据之时,二人依然相依为命,依然有文学,依然有“赌书消得泼茶香”的生活。二人初次被逐之时,寄居友人鲁璋家萧爽楼上,尽管生活窘迫,依然“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越”,与众友人饮酒书画,举办文学沙龙,实为苦中作乐。二次被逐之时,境况惨然甚矣。夫妇为躲避债主,五鼓之时,暖粥共啜之。陈芸却强颜笑曰:“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传奇,可名《吃粥记》矣。”这对在场所有人包括自己未尝不是一种安慰。此处“一粥而聚”,指的是婚前陈芸为夫君深夜藏粥,忆起旧事,陈芸幽默之余,也足见其达观与坚强。

沈复和芸娘在生活上虽拮据,但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充实的,在生活上亦极有情调。沈复和芸娘这对夫妻,没有高瞻远瞩的理想,对物质生活也没有过高的奢求,更没有什么伟大建树,但他们能够超脱尘俗的压迫,笑对忧患,向往“布衣饭菜,可乐终生”的恬淡生活。

比如沈复案头瓶花不绝,于是聪明的陈芸对于插花提出了自己艺术互通性的见解: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于是根据“虫死色不变”的原理,“觅螳螂蝉蝶……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宛然如生”。虽有些作俑之罪、杀生之责,然而确实让生活增加了韵致,见者无不称绝。

在二次被逐之后,寄居锡山,夏日炎热逼人,即便是在病中,陈芸还教华氏家人做“活花屏”,“屏约高六七尺,用砂盆种扁豆置屏中……恍如绿阴满窗,透风蔽日”,如此一来,在乡间,藤蔓材料可以随意取用,且能抵御炎热,心思之巧妙怎不令人拍案叫绝?

饮茶在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茶叶起着关键作用,同样的茶叶经过一番处理更能收到不一样的清香。陈芸对茶叶的处理是:“夏月荷花初开……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如此懂得生活,将困顿生活过出精致,过出色彩,这就是陈芸,生活中有艰难,更有波折中的浪漫。

三、悲悯多情花解语,温柔和顺玉生香

沈复和陈芸之间的感情之深无可置疑,芸娘对沈复的付出亦心甘情愿、不求回报。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美好在沈复和芸娘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伉俪之情深达到了只有真情实意而无浮夸做作的境界。

悲悯多情,这是陈芸最能动人之美,在于多情,在于良善。宗白华在谈到晋人之美时说:“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深入肺腑,惊心动魄。”③这对于陈芸来说,天然契合。

譬如看戏之时,《惨别》一出,只觉令人断肠,此后换了《刺梁》《后索》,“始称快”,说明陈芸内心具有悲悯情怀,心肠慈悲,见不得戏中离别之悲。生活中,就连一草一木都甚为珍惜。游戈园之时,沈复义妹王二姑逢花必折,陈芸加以斥责:“既无瓶养,又不簪戴,多折何为?”由此可见,对自然界的不知痛痒之物,陈芸都怀着悲悯之心,制作盆景,修枝剪叶都不忍心。当自己病入膏肓之际,仆人阿双跑了,非但没有责备,反而担心若仆人出事将无法向其家人交待;为了小叔娶妻,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出嫁时的珠花;为了对公公婆婆尽孝道,自己宁愿蒙冤受屈。因为太过多情,陈芸为自己招来了许多不必要的祸难,其中因为结交妓女被逐出家门,然而因为妓女憨园背盟,致其血疾复发,“床席支离,刀圭无效,时发时止,骨瘦形销”,加上对丈夫的愧疚,陈芸最终丧命,至死念念不忘此事。

陈芸之美,让我们心向往之;陈芸之死,让我们伤如之何!那么造成这对夫妇不容于家庭而又生离死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委曲求全,事事迁就陈芸的善良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可以说达到了一种迂腐的田地。在当时的家庭环境下,她并未懂得审时度势,做出合理的举动和抉择,而是事事迁就,事事都委曲求全,以为自己忍辱负重就会换得家庭和睦,子孝孙贤。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封建家长制的环境下只会是弱肉强食,良善被人欺。

虽然在一开始,她“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这样的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沈母还曾携陈芸游虎丘,然而好景不长,即便是自己的亲姑姑,也开始嫌弃自己,区区写信之事,开罪公婆两人,婆婆不让写,以为所写不明,公公却以为儿媳偷懒,后来因沈父纳妾,陈芸打算等事情确定下来再对沈母讲,不料沈母中途知晓,反遭怨怼。个中原因,沈复欲言却被拦阻,宁愿蒙冤。同样,小叔借贷,自己好心作保反被落井下石,反咬一口,直接导致被逐出沈家。为何?当然和自己善良得近乎懦弱的性格分不开了。

(二)经济空虚,百事皆哀贫贱夫妻百事哀,陈芸在现代观点来看,已经是和丈夫相濡以沫的最好例证了。但是,作为丈夫的沈复,离家之前生计全靠沈父支持,所以一旦经济来源切断便衣食毫无着落。但凡有一点经济基础,也不至于连正常生活费用都要依赖妻子,甚至举办个文学沙龙这么雅致的文人聚会,还要妻子拔钗沽酒。尽管妻子愿意不动声色,愿意生死与共,但作为一家之主,最起码应当为了这个家能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奠定一定的经济基础。如此一来何至于在陈芸贫病交加之际,如丧家之犬一般五鼓逃家?又何至于造成女儿卖为童养媳、儿子做学徒的下场?何至于在妻子病入膏肓之际还要冒死绣《心经》?然而回头来看,在家庭矛盾爆发之初,沈复若可从中调停,将事实说出,将道理讲明,何至于此?缄口不言,是为孝否?

(三)家庭尖刻,社会难容沈复在书中虽然提到了沈父“慷慨豪侠,急人之难、成人之事……挥金如土,多为他人”。然而,对待自己的亲儿子、儿媳何以如此刻薄?不问事情真相将其夫妇逐出家门之时,毫无温情可言。所谓的“急人之难”“挥金如土”难道都是沽名钓誉的面具?虎毒不食子,自己亲儿挨饿受冻之时,沈父沈母良心何安?究其原因,只是因为儿子结交娼妓,有辱沈家“衣冠之家”的门风,这样的封建家长制何其虚伪!

再者,沈复其人,不可谓无才,诗词琴棋书画,园林盆栽皆可胜任。但在当时社会不论是幕僚还是坐贾皆不成功,走南闯北,工作频更,可始终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保证不了,这说明了什么?除却科举,文人命途何其狭隘!吴敬梓如此,蒲松龄亦如此。陈芸之死,社会制度亦难辞其咎!

四、一缕香魂归地府,几许清音绕人间

如果说陈芸是最可爱的人,那么最可爱的人最遭到了毁灭,这种美的幻灭带给我们的悲剧的、批判的张力令我们震撼并反思,陈芸身上所闪现的精神之美会给予我们灵魂的涤洗;其夫妇对生活的艺术化的审美风格会感染我们更加优雅、精致地生活。

①(清)沈复:《浮生六记》,林语堂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②(清)沈复:《浮生六记》,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③宗白华:《谈晋人情感之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9-190页。

作者:杜鹏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芸娘浮生六记沈复
《浮生六记夜读》
夕阳西沉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浮生六记
浮生若此
沈复自嘲
舌尖上的驯化和斗争
“花痴”沈复的“兰花劫”
白一名的心事
谁是最可爱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