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非遗传承方式初探

2016-07-12 10:19姚奇志通讯作者南华大学421001
大众文艺 2016年17期
关键词:衡阳城镇化建设

方 明 姚奇志(通讯作者) (南华大学 421001)

衡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非遗传承方式初探

方明姚奇志(通讯作者)(南华大学421001)

本文阐述了衡阳新型城镇化与非遗的关系,剖析了在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衡阳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几点相关的解决建议,以期引发人们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理论与实务等问题更深入的思考。

衡阳;新型城镇化;非遗;传承

一、衡阳新型城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衡阳是一个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自己的生命、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特性。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不断提升建设的质量内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发挥自身辐射能力强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加强城区和周边各个小城镇如松柏镇、大浦镇、泉溪镇、集兵镇、杉桥镇、车江镇等协调配合,带动郊区、农村的经济、文化的一起发展。同时强调文化传承,彰显衡阳的本土特色和个性。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注入,朝着有历史印记、文化脉络、地域特貌、民族特点的美丽湘南城镇,建设有深度内涵、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的目标而发展。

发展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21世纪的热点,也是衡阳城镇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城镇化规划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起着一种宏观指导作用,规定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为创造富有特色的衡阳新型城镇化空间环境提供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城市化。衡阳的非遗资源大多来源于农村和小城镇,通过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科学合理地构建城市格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进行,农村优质的非遗文化也随之进入。衡阳要利用这一契机,对接好“一带一路”和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战略,将衡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非遗进一步推广与传承。这样,衡阳城市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衡阳城镇也会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

二、衡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非遗传承实践调研

非遗文化在某一方面是一种情怀,一种能够回忆、延续和传承的情感。生活中需要,承载生活的环境更加需要。如何在衡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让本地的非遗文化具有更强生命力,与时代共同发展,如何重建适应当今社会现实情况的传承模式,已经成为关乎“衡阳非遗”发展和衡阳文化繁荣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热爱非遗文化的爱好者和非遗从业者,不得不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对衡阳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进行实地调研,拍照、考察并进行记录与分析。调研得出,截止2016年04月,衡阳市建档的非遗项目约有2000多项,其中,世界级非遗保护名录1项——衡山影子戏;国家级保护名录5项,分别为湘剧、祁剧、衡州花鼓戏、蔡伦古法造纸技艺、祁东渔鼓;省级保护名录11项;市级保护名录61项、县级21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13人,市级45人。各县(市)区也建立了县级项目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数量之多,在全国影响力极大。文化优秀、类别丰富的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传统非遗如衡山影子戏、大桥剪纸、衡南七巧龙等面临人员青黄不接的困境;整体非遗的保护意识不强、发展后劲偏弱;非遗项目的“创新”不够、竞争力不强等。

三、衡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非遗传承方式几点建议

(一)发挥景观化设计的持续性传承非遗

衡阳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历史和传统元素的创作,只有尊重地方文化,尊重人们的记忆,创作才有可能被认可。通过公共空间中的景观载体元素和环境艺术小品来表达非遗的心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公共绿地等,通过衡阳沿街的景观墙、宣传栏、园林建筑装饰小品、地面装饰和垂直绿化等,更为直观,趣味、便捷的传播和普及非遗。提高衡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水平,塑造湖南特色品牌,从而提升衡阳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形象。

(二)结合本地高校教育资源拓展衡阳非遗

衡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非遗高等教育传承的拓展,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弥足珍贵的衡阳民族民间文化传统资源进入主流、正统教育的过程。我市坐落有四大高校以及几个高职高专院校,结合地方非遗连线地方高校,将非遗教育导入我市非遗保护和发展领域,纳入我市高校教育体系,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为传承我市非遗项目和深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探索一条可行路径,这也是我市非遗保护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三)利用旅游开发的多种形式宣传非遗

利用旅游开发中的开发型融合、体验型融合、创造型融合、功能型融合,传承衡阳非遗。通过表演艺术和交互媒体艺术创作,与衡阳郊区及周边的乡镇(村)旅游开发融合,进行舞台节目演艺,丰富游客的旅游见识;通过节庆活动,深化旅游体验质量,使得游客在娱乐中了解当地非遗;通过旅游纪念品的制作体验和产品销售,传播了非遗;通过非遗元素艺术化的创新表达,从景区营造、产品设计和包装、工艺的完成,宣传了非遗。

(四)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艺术形式传播非遗

传统非遗文化的艺术元素和流程,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多种形式(数字媒体、网络数字化、大众媒介和声光多媒体LED显示等)手段,结合数字化科技对非遗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记录和保存下来,尽量真实客观地还原非遗的原真性。使得衡阳传统的非遗文化纵向传承,演变成为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时空并重,纵横结合”的当代传播。

四 小结

我们探讨衡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非遗传承必须立足于衡阳实际,在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一条合理有效的衡阳化的保护新路子,使衡阳非遗能够得到切实保护与传承。

[1]徐宪平.以人为本——积极有序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J].中国经贸导刊,2014(12).

[2]谢国明.走因地制宜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人民论坛,2015(08).

[3]方明,刘升学.湘南地区小城镇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化的传承方式初探[J].大舞台,2015(10).

[4]方明,陈祖展.关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初探——以湖南衡阳为例[J].中南林业科学大学(社科版),2013(04).

方明(1979.07-),男,汉族,湖南衡阳,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地域性景观设计与非遗研究。

姚奇志(1968.03-),男,汉族,湖南邵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

2015年衡阳市社科联立项课题(2015C008)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年湖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XJK016BGD061);2015年南华大学国社科预研课题(2015XGY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衡阳城镇化建设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水彩作品选登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水彩作品选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新安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查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