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莲纹艺术的非物质文化研究分析

2016-07-12 10:19何晶晶潘璋敏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20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7期
关键词:莲花纹样图像

何晶晶 潘璋敏 (上海大学 数码艺术学院 200000)

中华莲纹艺术的非物质文化研究分析

何晶晶潘璋敏(上海大学 数码艺术学院200000)

中华传统纹饰艺术及其物质载体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莲纹是中国植物装饰纹样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母题。本文将以中华莲纹艺术及其物质载体为例,通过对国内外现阶段已有的有关莲纹的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对比和分析,归纳得出莲纹及其载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找出现阶段研究的不足和需要继续探索的点,有助于中华莲纹艺术精神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传承与发展。

莲纹;形象;艺术;非物质文化;载体

传统纹饰,是人类生活和观念意识所释放的产物,它保存着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文化的原生状态、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造物方式和审美情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纹饰往往直接或间接地记录或承载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片段或某种观念意识的若干侧面,并且密切地服务于特定的社会阶层或普通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包括审美需求等,在人类生活与艺术的发展、文明传承中有着重要意义。

莲纹是中国植物装饰纹样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母题,是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和智慧结晶。广泛应用于中国佛教艺术、造物艺术、纯艺术和民间艺术领域,其造型、风格和文化内涵既一脉相承,又丰富的发展演变。莲纹演进史体现了传统纹饰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莲纹设计史是中华民族设计思想与审美观念变迁的折射,也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设计思想及设计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设计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文化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对中国莲纹形•象的整理研究,尤其是莲纹“形”与“象”的设计思想、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传承、展示、传播形式创新,是设计研究者和设计师所应担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对传统文化设计思想价值的深度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的基础性工作。

一、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William Henry Goodyear《The Grammar of Lotus》(2012)视莲纹为鼻祖地位。瑞典大藏家Bo Gyllensvard首次提出“四叶纹和柿蒂纹”莲纹形制的变化,确定了汉代莲花的图像学基础。日本学者林已奈夫《中国古代莲花的象征》(1999)借助Gyllensvard的结论,通过举例和对比论证得出:四叶纹(柿蒂纹)原形正是莲纹,然而这个结论至今仍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英国著名学者杰西卡•罗森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出土器物制造者的技艺、生活和信仰,撰写了《The Lotus and the Dragon》(1984),是研究古代莲纹设计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论依据。日本学者小杉一雄《中国纹样史研究》、稻烟耕一郎《中国古代文明原像》和林己奈夫《殷周青铜器纹样研究》都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有,印度学者迪那纳•帕蒂《莲花在中印绘画中之异同》、德国学者齐默尔•海因里希《莲花在印度、汉地和日本—〈莲花的象征〉之六》等中外莲纹对比短文。

国外学者的中国莲纹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早期莲纹的源流、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和中外对比的考古方面,多在隋唐前,以考古学、人类学为主,欠缺莲纹设计方面的专题研究。由于学者的研究角度和文化背景不同,为课题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视角。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主要是在莲纹图像的收集整理层面,或是针对莲纹某一特点、某一时期的片段型研究,内容分别涵盖图谱、流变、载体、题材、造型、制作工艺、构成要素、艺术特征、文化内涵、艺术内涵、美学价值、艺术形式或象征意义等方面,大多是以考古学、图像学、人类学、符号学、风格学、美学、地理学、历史学或器物学等方法对莲纹“形”或“事件”进行考证、分析。已有成果信息零散,且较少对中国莲纹设计的特点、方法、优缺点进行整理研究,还没有系统思考适合我国的莲纹设计理论。近三十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在莲纹方面的关注点主要有五种类型:

(一)宏观综述型

从整体上宏观考察传统纹饰的学者及文献数量较多且权威,学者们大多侧重收集和整编,是中国纹样设计史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如王抗生《植物纹样》(2000),田自秉等《中国工艺美术史》(2015),田自秉、吴淑生、田青合著《中国纹样史》(2003),班昆《中国传统图案大观》(2003),黄能馥《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大典》(1999),李振球、乔晓光《中国民间吉祥艺术》(2001)、熊廖、熊寰主编《中国历代瓷器装饰大典》(2003)、刘兰华和张柏合著《中国古代陶瓷纹饰》(2013)、刘溥《青海彩陶纹饰》(2015)、古方和李红娟编著《古玉的器形与纹饰》(2009)等著作。其中,王抗生和田自秉等都有对历代莲纹样式以整理分类并解说,并附有详尽的文字介绍,体现出不同时期中国民族审美理想和趣味对莲纹演变的影响;李振球等的著作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吉祥观念对莲纹演变及应用的影响,介绍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吉祥观在衣食住行、嫁娶婚丧到祭祀、节日、祈祷、农事等生活习俗,助于研究莲纹民间艺术研究部分;熊廖、刘兰华、刘溥及古方等的著作多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对莲纹进行归类整理,是莲纹及其载体分析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设计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的书籍很少,论文、期刊短文有一些,且命题零散,不成系统。近期著作如李娜《中国传统纹样与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和耿广可《图案设计》,内容涉及到了纹样的构成设计、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及项目实训等方面,是中国莲纹设计学理论研究的宝贵资料。

(二)片段型

1.以莲纹载体为切入点。如李梅《中原地区莲花纹瓦当的类型与分期》(2002)、铁源《明清瓷器纹饰鉴定》(2002)、鲁方《中国出土瓷器莲纹研究》(2012)、王晓娜《宋代青瓷刻划花莲纹特征的演变规律研究》(2011)、王莉《唐宋陶瓷莲花纹的比较研究》(2013)等详尽介绍了部分载体上的莲纹形•象及装饰工艺,但没有论述莲纹与载体设计演进的关系。

2.局部研究。马倩、潘华顺《古代莲文化的内涵及演变分析》(2001)对莲纹在民间习俗、佛教、儒家思想、理学思想中的文化内涵部分及演变作了深刻表述。王宁宇、党荣华《陕西民间莲族艺术内涵初探》(1985)是建立在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材料丰富,论证深入,助于研究莲纹民间艺术部分。郭荣梅《宋前诗歌中莲花文学意象研究》(2007)从莲花文学意象的流变、象征意义及艺术表现方面来分析,对宋前莲花的象征意义研究较深入。袁承志《魏晋南北朝莲花图像研究》为断代研究,对莲纹形•象研究深入,论述了其设计美学特征的部分内容,但不是每个朝代都进行了类似的断代研究;郑军《中国历代宝相花纹饰艺术》则以莲纹的延续图案为题。又如高兴《魏晋、唐、宋莲花纹断想》(2005)。

3.研究方法。袁承志《中国古代莲花图像研究》(2001)运用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风格学、文化学等方法研究莲花图像的源流、形式、图像志、图像学及风格的延续性,是一篇系统研究中国古代莲花图像学的学术论文。李砚祖《象征的图像:莲花的图像释读》(2006)运用图像学阐释莲花图像的内在意义,释读莲花图像所表达的世界观,从而体现整体历史背景的认知,提供了莲纹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戴迎春《莲花图像研究》(2008)从绘画角度看莲纹的演进,属于莲纹的纯艺术形式研究部分。蒋赏《中国传统莲花纹饰》(2008)基于人的审美特征分析,对隋唐以前莲纹的设计思想进行创新研究,体现了设计学的一方面。许丽娟《中国传统莲花图案演变及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研究》(2012)大致的梳理了莲花图案的流变,分析了其艺术特色及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但研究方法限定了她在莲纹文化内涵和设计思想方面的研究深度。

(三)图谱型、应用型和考古简报型

现有图谱型著作是以历史发展为序。如唐家路《中国莲纹图谱》没有分析其演变的内在联系和风格变迁的原因;张道一《中国图案大系》未对纹样所属的国别进行论断;吴山《中国纹样全集》分为文版和图版,对莲纹图案各方面细节做详尽考释和阐述。三者均是莲纹分类的主要参考资料。

莲纹的应用型研究是建立在图谱型的基础上,即探讨运用现代设计的方法将莲纹的精髓得以传承,这类研究大多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涉及纺织品、家具类等领域,如丁文月《试论莲纹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近几年,这类命题逐渐增多,数量不少,是课题应用研究部分的参考资料。

考古简报型是莲纹所有研究类型的第一手考古资料。如《文物》《考古》《考古学报》《江汉考古》《中原文物》等刊物详细记录了中国文物发掘的时间、地点、类型、纹样等,图文并茂,常对一些关键问题做出相对准确的论断。

除以上研究型式外,大多论文期刊主要集中在建筑、瓷器、服饰、图像、史料等方面的散点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趋势

近几年,国内关于“传统纹样的现代设计应用研究”这类文章的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显示莲纹的设计理论这一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新趋势。借贡布里希《秩序感》中的一段话:“设计本身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而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对设计理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当今,国际装饰领域越来越注重民族风格的体现,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成为现代设计的总趋势。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莲纹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对我国莲纹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具有指引作用,且在人类学、图像学、符号学等领域对莲纹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莲纹设计学理论的系统研究;二是莲纹形•象研究信息零散,前后推理不连续且不完整;三是缺少对传统首饰设计中莲纹的专题研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后续作者将从设计学角度,从文化的不同层面对中国莲纹“形”与“象”的关系进行分类和系统梳理研究。

[1]张娜娜,沈德坤.铜鼓装饰造型作为象征符号的现代应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2]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3]辛雪莲.中日染织花卉纹样研究[J].大众文艺,2015(21).

何晶晶,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讲师,硕士,本科生导师,研究方向:图形图像。

潘璋敏,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莲花纹样图像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CT图像生成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云莲花灯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莲花汤匙
莲花岛再见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