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群众文化建设的探析

2016-07-12 16:55张琼云红河州艺术研究所661100
大众文艺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局面国内群众文化

张琼云 (红河州艺术研究所  661100)



国内群众文化建设的探析

张琼云(红河州艺术研究所661100)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尤其国家一系列文化消费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国内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群众文化的繁荣对于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新时期下我国群众文化在发展道路中也还存在着某些问题,如何完善和繁荣我国群众文化事业是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国内;群众文化;建设;探析;发展;新局面

一、正确认识群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群众文化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与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长期以来,我国各界人士对群众文化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充分,对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认识也不足。立足实际,笔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下对群众文化进行基础理论的探析,可发现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流、娱乐与学习的功能

自古以来,群体性活动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到了当代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致使许多人感到了迷惘和无所适从,此时的人们渴望交流、渴望理解、更加渴望娱乐,开始寄希望于参加群体性的娱乐活动以便得到感官的满足和情感的宣泄。群众文化活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一种群体性的交流与娱乐活动。交流、娱乐功能也正是群众文化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它对技术与艺术的要求都不高,老少皆宜,而且参与的人数相对较多,经常是志同道合者在一起,参与活动带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被动接受,如此的群众文化活动能给人们带去真正的快乐。“有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充分享受了文化的权益,才有可能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具有真正的幸福感。”1另外,群众文化是一种对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活动素材源自民间,文化内容有着广泛的流传性和易解读性,大众化的活动形式和贴近生活的文化题材,可以很快得到公众的认可,再加上参与活动的人大多是积极主动、渴望接受外来信息,因此对于人们求知,或是宣传教化等方面都是一条极其有效的途径。活动形式的轻松愉快、寓教于乐,颇受人们所喜爱。

(二)仪式和团结的功能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各种类型的仪式活动,早期的巫术仪式、民间世俗生活里的仪式、宗教仪式、包括社会群体和国家组织的各种政治性活动等都需要仪式,有群体性演奏的音乐、群体表演的舞蹈或其他。对于个体来说,人的一生经历了众多阶段,比如出生、生日、成人、婚嫁、生子、晋升、寿辰、衰老、病死等等,这些事件都伴随着相关的礼仪活动,可以说礼仪几乎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再加上我国地域广阔,少数民族众多。“我国各民族极为重视人生礼仪,举凡生、死、婚、寿以及日常交往,都有各具特色的规矩、礼仪和习俗,并也常常和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2礼仪的开展需要群众文化活动来支撑,一方面可以防止仪式活动的单调,起到娱人和娱神的双重作用;另一方面,集体性的歌舞演艺或是其他类型的群体性活动可使仪式显得更加的正式和严肃。

在凝聚社会力量和增强社会团结等方面,也离不开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例如群体舞蹈的表演,在音乐的节奏中众多参与者混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舞蹈的整体和谐、呼应、力量等所折射出来的正式团结与奋进。在原始社会中,“原始舞蹈的社会意义全在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3社会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由诸多要素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例外,如果把国家或者民族比作是有机整体,那么每个社会成员正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体中不可或缺的必要要素;一个整体,它的性质和功能并不是构成此整体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有着新的性质和更强大的功能,即整体要大于部分相加的总和。因此大到一个社会、民族或是国家,小到一个团体、一个社区、一支文艺队或是一个家庭,团结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友谊、爱情、远亲、或是族人、或是抵御外来的侵略等等,在团结的大背景下都将力量无穷。而广泛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如公开游戏、凡俗舞蹈与各种竞技比赛等正是人们增强团结和友谊的重要途径。

(三)群体认同的功能

认同可以理解成“身份”或“统一性”,是“对某事物区别于其他所有事物的认可,这包括在其自身统一性中的所有内部变化和多样性。该事物被视为保持相同或具有相同性”4从社会历史的范畴来看,认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从社会部门的角度看,认同包含了文化认同、经济认同、政治认同、社会认同等;从社会角度来看,认同有群体认同、自我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还有国际认同等等,最终形成了认同的许多方面。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也在不断进步,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发达导致了国家之间、各民族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思想的开放、观念的进步、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频繁,社会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尽管如此,我们也可发现人们还是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彰显与他人的不同。群体性的参与可谓是群众文化活动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因此群众文化被赋予了群体认同的功能。在多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会发现各民族的舞蹈在风格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以便与其他民族的舞蹈相区别,例如:傣族舞、藏族舞、蒙古舞,烟盒舞等等,这些舞蹈的差异性充分体现了群众文化具有认同的功能。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村工业化作业时代的来临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人们开始转移到城市务工,大城市和沿海地带人口流动尤其频繁,各地区特有的群众文化成了群体认同的标志。另外,不同年龄段的人也有着不同的娱乐方式,这些都体现了群众文化所具有的认同功能。

(四)象征和符号功能

一个城市的形象一般来源于该城市的历史沉淀。当代社会,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区或民族都比较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挖掘本土的文化内涵打造自己的亮丽“名片”,或是代表该地区的某些“符号”。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群众文化是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一个美好的城市形象已离不开直接反映大众生活的群众文化。文化在内涵上是追求真善美、批判丑恶、美化社会风气、净化城市环境的,给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它和粗野、欺诈、迷信、丑陋相排斥,群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子体,自然与丑、脏、乱等相对立。“也可以认为,一个城市群众文化的质量与状况,便成为这个城市形象最普泛、最直观、最生动、最具活力的显型标志。”5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要塑造一个地区的文化形象,最有效地途径是把该地区的群众文化发展好,特别是要挖掘出该地区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民间文化,还有该地域环境特有生活方式所形成的民俗文化等。云南是个多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舞蹈,该省充分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元素打造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展现了云南特有的风土民情,当下已成为云南多少数民族省份的符号和象征,对外则是一张亮丽的“名片”,对该省的文化、经济和政治都产生了极好的效益。另外还有云南蒙自的“过桥米线”、福建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湖北利川的“龙船调”等等都是成功的典范,充分说明了群众文化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象征和符号功能。

最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道德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建设方面群众文化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我国群众文化有了飞速的发展,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内涵建设上都在不断地升级。但是事物的发展毕竟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群众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功利主义张扬造成群众文化建设浮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空前膨胀,财富成了成功者的标志,贫穷却是无能的代名词;工具理性主义蔓延,人成了挣钱的工具,一切只服从市场的指令,利益交换原则成了各行业普遍原则。人与人的关系纳入等价交换,人们已缺乏超越理性的反思与批判精神;真挚的情感、良好的道德、做人的底线在金钱面前全成了肥皂泡沫,所谓“文化大碗”、“著名艺术家”随处可见,但内涵肤浅、作品低趣又随处可行,实有建树能成一家之言者甚少;成果上弄虚作假、变相行贿打通关节之风不可遏止。另外,有些公共设施场所,如城市休闲文化广场被私人所占用实行私人收费,在功利主义面前群众文化自身也发生了某些蜕变。

(二)民众的审美意识普遍不高,不利于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群众文化是一种普及性的文化活动,是大众精神生活的一种外在体现,对活动场地的要求也比较随意,可以是活动室、广场、街头或是巷尾,还可以是院坝和家庭厅室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灵活多样,可遍布于城市的每个角落。群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本质上是追求健康、开放、文明、和谐与进步,是塑造城市“美、洁、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对城市的“脏、乱、差、俗”等。高雅与进步是文化的安身立命之所,可是目前我国有些地区的群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局部的偏离,民众的审美意识不高是导致群众文化走向低俗的主要原因。例如某些“黑色幽默”和“无厘头”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从审美文化和文化内涵建设上来讲是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与文化本质相背离,提高民众的审美意识迫在眉睫。

(三)不注重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建设,制约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步伐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内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农村,若是农村地区文化得不到发展,想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就不现实,但当前的事实是,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文化”却受到发展上的多重困境,体现在如下几点:

1.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参与主体缺乏。农村地区民众受教育程度相对于城里较低,农民的思想普遍落后,腐朽落后的旧思想阻碍着人们接受新文化、新思潮。例如:本来在城里已经广泛流行、普遍接受的广场舞,当推广到一些相对闭塞的农村时,村民们却认为这些大扭腰臀、唱唱跳跳的舞蹈太洋气、太时髦,甚至有人认为伤风败俗,因此这些村民自己不参加,还对参与这些活动的人或讽刺或指指点点,时间久了,导致原本那些乐意接受此类文艺活动的人也在流言蜚语中望而止步,慢慢地就在农村形成了抵制该文艺活动的氛围。

2.农民迫于生计无暇顾及群众文化的参与。随着改革开放,外出务工的热潮,许多农村的青壮年男女为了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常年在外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小孩们的主要任务自然是上学完成学业,至于老人,首要任务是照看小孩和忙于农活,原本老人们思想就比较守旧,再加上他们为了日常生活还得忙于农田和菜地,基本上不会有可能意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3.农民生活的特性导致农村文化发展受阻。任何地区,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组织者”,“组织者”承担着整理和普及优秀文化、革除腐朽文化、组织开展文艺活动的多重任务。一方面,需要“组织者”具有奉献精神,另一方面也需要“组织者”有推进文化发展的时间和能力,当前国内农村的基本现状是有能力者未必有时间,有时间者未必有精力,在一个村落里即便有几个对文艺活动怀抱热忱之人,但是由于所组织的活动得不到村民有力的支持,最后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没有形成文化气候。

4.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缺乏相应的场所。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为主的农村地区,人口具有分散性的特点,要想农村群众文化得到发展,必须得有适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固定场所。在城市,群众文化开展的场所非常多,如:广场、俱乐部、戏剧院、少年宫、老人宫、公园等等。在农村,情况则大不一样,群众文化的开展明显缺乏场所的有力支撑。

另外,资金的匮乏也是阻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努力开创和谐社会群众文化新局面

(一)重视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出于我国国情与社会发展现状,只有实现农村地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要想推进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实行参与主体老人化,体现出老年化优势。在市场经济占主导的社会中,农村青壮年男女外出务工的现象短时期内不可逆转,但我们仍然应该看到希望,目前留守在农村中的老人中大多数虽然缺乏投身文化事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是也不乏一些对群文事业发展热情很高,在文化或艺术的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者。其实认真调查会发展有这么一批人,他们热爱文化艺术,或唱歌、或书法、或绘画、或戏曲,有一至两项自己的专长,而且许许多多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大都来自农村,这类人往往也是村里德高望重之人,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他们这些老人的才干若得以充分发展,可以很好推动农村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2.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场所大众化。群众文化要想得以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场所。实际上,农村人均占地面积是非常大的,有大量场地资源可以利用,只是目前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例如:农村有大量闲置的房屋、祠堂、古建筑等等,这些可作为室内文化活动的场所。另外,在农村地区,一般农民户都会有或大或小的晒谷坪,人们称之为“屋场”,这些场所完全可以作为本氏族或该片区农民室外活动的场所。乡镇文化站或村委也可以选出一些适合开展群众活动的场所作为农家书屋、棋牌室等等,并付给房东一定的租金。

3.发展创新思维,解决资金匮乏的问题。农村群众文化作为公共产品的一部分,固然需要政府投资,可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农村群众文化发展而言,单靠政府投资远远是不够的,基于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而言,使农民意识到参与群文艺术的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固然重要,可最理想的还是使农民能从群文事业的发展中获得经济效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得到丰收。要想实现此类“双丰收”就必须把“市场”和“文化”结合起来,例如乡镇府可以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刺激外商,招商引资,到农村投资养生体验山庄、农家乐等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以项目带动群众文化,形成经营,把农村地区“盘活”起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盘活”了,群众文化这等上层建筑自然也会相应跟上去。

(二)全面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不断升级,被历史赋予了新的任务与新的要求,群文工作人员作为群文事业的先锋和向导,具备过硬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要想全面提高群文工作团队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理论培训,提升群文工作者的自身文化内涵。当今的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群文工作者在当代的工作任务,不仅是组织各种文艺晚会、舞蹈培训、书展、画展,同时还承担着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群文工作者在提高民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前必须先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加强理论培训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2.对低学历者工作人员进行“再造化”手术。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型社会,特别是作为文化工作者,这一行业本来就对学历有着更高的要求,低学历者的知识结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未必跟得上当代文化大发展的步伐。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低学历者若不求上进很可能将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被淘汰。各单位和当地文化局应引起重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出资选送低学历的文化干部出去再深造,尤其要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

3.加强与外地同行的学习和交流活动。群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群众性、民俗性与民族性是它强大的生命力。我国是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各单位应经常带领文化队伍出去考察与学习,加强与外地同行们的交流、合作,提高自己的见识和眼光。要善于把外地的民俗文化、经典文化请进来,这也正是“走出去,请进来”方针的充分应用。

4.适当请专家、学者进来做讲座。群众文化源于生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生活气息。群众文化是精英文化的母体与基础,但同时,精英文化也能反作用于群众文化,为群众文化的顺利开展做坚强后盾;适当请专家、学者进来开讲座可以给群众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也能直接培养工作团队。

(三)政府部门应大力完善群众文化相关体系的建设

我国政府应加大对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群众文化的相关活动平台;公共文化场所应免费对民众开放,努力为民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尤其要重视广场配套设施的建设,因为广场文化的丰富多彩已是一个城市群众文化繁荣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于私人占用广场乱收费用的现象应该严厉制止,必要时可以给予相应的处罚;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某些文化还应实行相关的调控和管制,明显异类、不健康、糟粕的文化活动要制止。

(四)发挥好基层文化馆和文化站的职能作用

各级文化馆和文化站都是当地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在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充分发挥好基层文化馆和文化站的职能作用至关重要。

群众文化事业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它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和其他行业进行有机结合。以上几点只是抛砖引玉,辩证法告诉我们应该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至于更多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伊拉姆斯认为“文化是新世界的曙光。”6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群众文化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注释:

1.杨剑龙.幸福感与文化权益[N].光明日报,2008-5-13.

2.奎曾.民族群众文化学通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75.

3.[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80.

4.James M.Baldwin.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volume 1[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98:504.

5.曹廷华.论群众文化与城市形象[J].探索,1998(4):101-105.

6.D.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M].许春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

张琼云(1977—),女,壮族,红河州艺术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群众文化与舞蹈艺术。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新局面国内群众文化
国内不动产登记制度初探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内二手市场交易模式的影响研究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激发基层工会组织活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