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有效性教学初探

2016-07-12 13:31唐桂花
考试周刊 2016年50期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教学方法

唐桂花

摘 要: 开展九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究,不仅能帮助学生扎扎实实进行语文学习,更有利于他们升入更高一级学段的语文学习。九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应该立足在钻研教材的有效性、把握学情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效性等方面。

关键词: 九年级语文 有效性教学 教学方法

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具体表现为:在知识与技能上,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不熟练到熟练;在过程与方法上,亲身参与探究过程,获得思维的锻炼和方法的习得;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由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确定到坚持直至定型。

有效教学的实现依赖于教师的自身准备,也离不开师生的有效配合。就九年级语文教学来说,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的有效性

首先,钻研教材应关注所教文章的特色,抓住课文重点展开研读,找准难点深入探究。特色指每篇文章异于同类体裁或主题文章的独特之处,如《范进中举》这篇小说,体裁为小说,主人公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应考,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引出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在这一幕幕世态炎凉的呈现中,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显露无遗,令读者叹息。这篇小说的出彩之处在于范进中举前后各色人物的迥然不同的反应,即“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这是该篇小说的特色所在。重点是指每篇文章对学生学习和理解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驳论文,这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篇比较标准的驳论文,重点自然就落在了对文体的把握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驳斥那些感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便是本文的重点所在。难点即为学生不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如小说《故乡》中那发人深省的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对于这段话的解读,几十年间,学者们的解读纷杂多样,非学者的普通百姓也是各抒己见。让涉世未深的初中生解读无疑是有难度的,如何引导不同理解水平的学生展开对这段话的解读就成了《故乡》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牢牢抓住“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展开阅读教学,“回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文本中均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与描写,“理想中的故乡”是建立在对“回忆”的不舍和对“现实”的厌恶上的。只有,欲探知难点,就要抓牢对重点的把握,深刻理解重点才能更好地突破难点。

二、关注教师把握学情的有效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面对同一篇文本,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力争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立足于各自生长点的基础上有效吸收“营养”才是课堂教学所应追求的。备学生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向最近发展区推进。就小说教学来说,到了九年级,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要素,但具体的分析与运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掌握程度是不同的。进入九年级后的小说教学,尤其要注意“瞻前顾后”,新的小说学习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在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方面努力挖掘与之相似的文本,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的陌生感。如在学习小说《故乡》时,教师可以如此导入:“我们七年级的时候接触过鲁迅先生的《社戏》,里面写了许多‘我儿时淳朴善良的玩伴,《故乡》里的闰土也是‘我儿时的玩伴,一别多年,当初两个天真活泼的少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这样的设计一下子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同时为学生感悟人与人之间因社会制度等大环境影响带来的疏离感做了铺垫。语文教师要注意在平时的练习与测试中总结本班学生在知识上的盲点,在本文教学中设置有效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从而减少错误。过高或过低的评估都不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实际帮助,只有明确学生的需求,预见学生在习得每篇文章的过程中将出现的种种状况,语文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教学成果才更有效。

三、讲究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组间质疑等活动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活动,但是如果脱离了教师的“精讲”,学生就不能在教师的点拨与总结中收获知识和方法,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华而不实的,更谈不上“有效”二字。我们可以设计多彩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起展示的大舞台,但不能拒绝老师的“讲”,语文教师是语言的能手、思维的巧匠,教师不要怕在课堂上展示自我,提供范例,学生们才能明确什么是对的,才能清楚到底该怎么说,怎么思考。除了要敢于“讲”外,教师还要精于方法的“教”,针对不同文体的文本,教会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唐雎不辱使命》这样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仅仅关注释义和译文难免枯燥,学生也提不起兴趣,不如先让学生讲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把握相关情节,在情节的把握中细化细节,讲清文言字词。再如,学习了《傅雷家书两则》,为了检验学生对心中浓浓父子情的理解,可以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写给父母的信》,让学生在书写自身的款款亲情中深化对本文的理解,同时实现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彬福.语文教学综合化理解[J].语文教学通讯,2003(5).

[3]韩艳梅.语文教科书编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4).

猜你喜欢
有效性教学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探究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初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性教学初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有效性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