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自由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

2016-07-12 10:14陈林
人民论坛 2016年18期
关键词:全面小康市场机制精准扶贫

陈林

【摘要】建立稳定的社会权利范式,有效保障人的各项权利,是解决贫困与饥荒问题的根本。政府的责任,一是保护公众的财产所有权;二是维护市场秩序,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人们能够享有充分的自由交易的权利。

【关键词】精准扶贫 市场机制 全面小康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同志在其重要著作《摆脱贫困》的“跋”中画龙点睛地指出,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而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关键在于对经济社会规律的掌握和利用。

毛泽东同志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所以,在哲学意义上,摆脱贫困,同时意味着拥抱自由。在经济学意义上,虽然自发的市场机制未必能避免贫富分化,但是大面积的持续贫困乃至饥荒,却往往是严重缺乏自由市场的结果。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昙花一现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即“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包产到户”和“自由租地、自由贷款、自由雇工、自由贸易”),曾经迅速扭转了经济凋敝的境况。自由创造富裕,竞争带来繁荣,更为中国几十年市场化改革的巨大成就所证实。

在我国,原本从中央到贫困覆盖面较大的省、地、县各级,均设置有扶贫开发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近年来,还从各部门、单位抽调大量人员下乡扶贫,普遍建立了驻村工作队(组)制度,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但这些原本终日案牍劳形的公职人员,是否身怀长技足以助人致富,尚有疑问。有人打趣说,还有千百万城市中产“房奴”有待“解救”,更有深陷债务链的亿万“负翁”不在少数。至于各种渠道的扶贫拨款、补助,名目繁多,常有“跑冒滴漏”现象。一些权力主导的“产业扶贫”项目仅凭长官意志,一哄而起,劳民伤财,争议不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论述、新观点、新要求,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精准扶贫不是一刀切,而是差异化;不是大轰大嗡,而是润物无声。限时打赢扶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但要避免强制性思维的惯性影响。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提出,通过拓展人的自由权利来实现经济发展。建立稳定的社会权利范式,有效保障人的各项权利,是解决贫困与饥荒问题的根本。政府的责任,一是保护公众的财产所有权,使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自然禀赋和拥有的要素资源获得相应的收入;二是维护市场秩序,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人们能够享有充分的自由交易的权利。

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农村改革,仍然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例如,贵州等地正在推行的“三变”“三合”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不离其宗(为农服务的宗旨),“量变”积累“质变”,“裂变”触发“聚变”,不断促进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的“三位一体”,即“三合”融为一体。在顺应市场机制的同时,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实力和竞争位势,这也是一个重新定价的过程,财富格局将随之变化。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来说,自由并不是回到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状态。对于农民如此,对于工人阶级也是这样。“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原本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应有之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可以通过对农民组织化、工人组织化的倾斜性扶持政策,来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帮助工农群众获得应有的利益份额。这是自由的深化与保障,也是扶贫的治本之策。

(作者为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责编/刘瑞一 美编/宋扬

猜你喜欢
全面小康市场机制精准扶贫
逆向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作用下 城市垃圾治理系统仿真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四川省“贫困片区”全面小康发展状况与日标测算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与未来方向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