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2016-09-29 12:23
科技视界 2016年20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精准扶贫

张楠

【摘 要】目前,“精准扶贫”已作为各项扶贫工作的重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授人以渔”的重要扶贫工作。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着资助对象认定不精准、资助内容形式过于单一、资助成效反馈不明显等问题,用“精准扶贫”的视角去对待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将是提高资助品质的新方向。

【关键词】精准扶贫;资助育人;家庭经济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创新扶贫模式,实施精准扶贫。2015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提到: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精准扶贫现已成为各项扶贫工作的新目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授人以渔”的重要扶贫工作。

1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资助的对象认定存在较多问题

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基本流程为,由本人提出申请,学校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另外,为补充了解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等,有的学校会要求班级部分同学对申请同学情况进行民主评议。

认定的流程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存在较多问题。首先,资助的启动程序由本人提出,部门学生虽然家境困难,却因为自我认识的偏颇,害怕被同学瞧不起等因素,并未提出资助申请;相反少部分学生却因为相关利益的驱动,虽不贫困却向学校提出申请。这些情况造成了一些虚假申请。其次,在认定材料审核环节发现目前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公信力不佳,民政部门并未认真审核家庭经济情况,或者出于情面等提供不真实的贫困证明材料,这就给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增加了很大的难处。另外,高校面对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贫困层次的申请学生时,往往也缺乏统一、科学的明确量化标准来界定“贫困生”。

1.2 重资助,轻育人,资助的内容和形式偏于简单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首先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现有的“奖、勤、补、助、贷、减(免)”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迫切、最基础的生存问题,保证学生安心完成学业,无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但事实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往往不仅仅是经济窘迫的问题,还会有因贫困而带来的对学生自卑、焦虑、孤僻、交际困难等心理,这些心理或者能力层面的问题也同样制约着学生今后的发展。

1.3 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反馈不明显

资助工作的成效反馈可以直接体现高校资助的价值,彰显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显著有效的成效反馈可以促进资助的有效性,最大发挥工作的实效性,同时科学的成效反馈机制可以直接评价高校资助工作的优劣。在“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评价机制应以资助对象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个体的成长发展,以人为本,呈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所在。这点在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效反馈机制上并不明显。

2 “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现路径

2.1 科学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

近年来,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部分高校也积极探索了诸如校园一卡通消费记录核查、构建认定分析辅助模型、班级同学互评认定核实等方法,以期提高认定的准确性。[1]这些举措对贫困生的认定提供了可参照的标准。同时,科学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系列相关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其中涉及两个关键环节,首先申请学生所在生源地的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前,需要充分了解该生家庭经济情况,对比当地居民生活保障线等。其次,高校认定工作的人员可以根据分析学生的困难信息、健康状况、教育支出、家庭收入、家庭人口数等多个因素,建立学生贫困程度的量化评定公式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类方法,统一评定标准。[2]

2.2 发展性资助理念育人满足个体的成长需求

有学者认为,“发展性资助是指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由学生自主设定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学校给予学生一定经费支持与指导并进行结果考核,促进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的资助。”相比目前存在的保障性资助,发展性资助理念更注重心理层次、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育资助,力求学生个人需求的全面发展。高校可以尝试通过搭建各式平台,例如创业平台、心理健康平台、互学互助平台等,满足贫困学生个体的成长需求。

2.3 精准的资助绩效评价有助于提高资助的效能

精准的资助绩效评价,更应基于资助个体的状况,以学生为本,因此资助工作成效反馈不仅仅是注重过程管理关注,还应包含资助的效果评价,这种效果既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条件的改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等,也包括资助的宏观社会效应、对资助政策公正性的回应认同等方面,它的本质是资助品质的提升。[3]

【参考文献】

[1]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实践研究,2016(01).

[2]陈璟.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认定难点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04).

[3]杨红波.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效性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4(7).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精准扶贫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