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穴在面瘫中的治疗体会

2016-07-13 07:32李林广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期
关键词:风池面瘫体会

李林广

(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卫生院,北京 101300)



风池穴在面瘫中的治疗体会

李林广

(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卫生院,北京 101300)

【摘要】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针灸治疗非常有效的疾病。通过临床观察治疗,风池穴对本病的眼裂增大及额纹下降效果突出。与常规穴配伍应用,明显优于翳风穴配伍治疗。

【关键词】针刺;风池;面瘫;体会

单纯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表现为额纹消失,目不能合,口角流涎,塞食,患侧表情消失的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单纯性面瘫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面瘫多以针灸为主[1]进行恢复期治疗。通过近2年的对比治疗观察,风池穴组的额纹、眼裂恢复较翳风穴组在治疗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风池替代翳风穴,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恢复进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013年间60例患者,均选自门诊患者,随机分为风池穴组和常规穴组。年龄≥14岁且≤60岁,风池穴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常规穴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病程在2~40 d。

1.2 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②病程≥2 d且≤40 d;③年龄≥14岁且≤65岁;④患侧额纹消失,目不能合或闭合不全,口角流涎,塞食,患侧表情消失的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等;⑤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①Hunt综合征;②中枢性面瘫;③继发其他疾病的面瘫者,如颅底脑膜炎及多发性硬化等;④格林-巴利综合征、脑干病变、手术损伤及肿瘤等病变引起的周围性面瘫;⑤双侧面瘫;⑥其他严重肝肾造血及代谢系统疾病者;⑦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5 治疗经过

1.5.1 取穴:常规选穴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选穴。参照《针灸治疗学》中的“口眼喎斜”所选腧穴[3]。主穴:翳风、印堂、攒竹、下关、颊车、地仓、迎香、太阳。配穴:承浆、水沟、三阴交、阳陵泉。风池穴组,用风池穴替代翳风穴,其余主配穴均与常规穴组相同。依据中医辩证分型,痰湿阻滞型加刺中脘,丰隆穴;外感风寒型加刺曲池,外关穴;肾虚型加刺肾腧,太溪穴。

1.5.2 操作:局部常规皮肤消毒,选用“华佗牌”无菌毫针1~1.5村针刺。地仓透颊车,得气后留针,电针电极一组接颧髎、地仓。各穴均浅刺或平刺。风池穴进针0.5寸。针尖向鼻尖方向。另一组电极接风池、太阳。常规组电极接翳风、太阳。疏密波,以局部肌肉有小幅收缩为强度,患者可以耐受为宜。同时TDP局部照射,每次30 min。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后进行下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同时肌注腺苷胺注射液2周。1~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面部及眼部避风寒,避免饮用凉食冷饮。鼓励患者进行患侧咀嚼动作锻炼。

1.6 疗效评价:治疗后1~4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对比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情况。示齿及鼓腮试验双侧对称程度。观察指标采用面部残疾指数(FDI)。

2 结 果

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 论

面瘫,在古代文献中称之为“口炎歪斜” 、“口ā僻” 、“吊线风”。《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 《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贼邪不泻,或左或右,正气引邪,喎僻不遂……喎僻不遂。”《诸病源候论》说:“风邪入于足阳明、手阳明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口喎僻,语言不正,而目不始平视。”两组治疗均采用TDP局部照射配合电针仪疏密波中等强度治疗。同时,肌内注射腺苷钴胺,加强对神经的营养作用,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治疗组与常规组,取穴只有风池与翳风穴差异,治疗用药与治疗手法相同。结果显示,风池穴组治疗效果优于翳风穴组,症状改善时间明显提前。额纹及面部肌肉运动功能恢复,比常规组有显著疗效。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及阳维脉、阳跷脉的交会穴,肝与胆相表里,故风池穴为祛风之要穴。针刺风池穴可平肝熄风、祛痰通络、行气活血,使痰气郁阻的舌及咽喉部经脉得以通畅[3]。如临床上遇头痛头晕疾患,可取头气街所在的百会、风池等穴治疗[4]。翳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之会。手足少阳经专走偏头偏身,能疏解少阳枢机,祛半表半里之邪,清头面之客风,疏颈项之络阻。翳风穴能疏解少阳枢机,有促进人体升降出入运动的功效[5]。风池穴位于脑后风府之两侧,善于散风之功。用风池穴替代翳风穴,风池穴位置远离面神经根部,避免了对面神经的根部刺激。不仅能减轻耳后的局部痛感刺激,对于面神经麻痹恢复期引起的耳后区域疼痛不适,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符合中医互刺的取穴原则,发挥祛内外风邪、活血行气、化痰通络的作用。风池穴,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的治疗作用比翳风穴更为突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风池穴是理想的治疗穴位,应引起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 卫彦,寇吉友.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2):830-832.

[2]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8.

[3] 侯中伟,朱江.重用単穴治顽疾[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317.

[4] 李鼎.经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0.

[5] 钮雪松.金针大师王乐亭[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2012.12:220-221.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3-0204-01

猜你喜欢
风池面瘫体会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抽动障碍儿童风池气池色泽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
浅谈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与体会
墨风池诗词选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