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由“不信”到“有信”

2016-07-14 08:27崔永学吉林师范大学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4期
关键词:政治课教材政治

高 金,崔永学吉林师范大学

如何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由“不信”到“有信”

高金,崔永学
吉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使学生知、信、行方面的矛盾不断解决转化的课程,然而“学而不信”问题成为教学中的突出现象,唯有分析其原因,寻求其解决对策,才能有助于学生实现知--信--行转化。

思想政治课;学而不信;学而有信;解决对策

在这个微信,微博各种多媒体充斥的时代,闭塞的环境已经退去,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广泛,而高中生是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其思维敏捷,但片面性较大,易偏激,对于老师所教的知识,易产生质疑,由于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再加上多媒体的冲击,学生就容易产生“学而不信”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则很难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更难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学而不信”的表现

在讲述《经济生活》中做理智消费者时谈到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学生则认为这只是枯燥的说教,身在优越的生活之中,为什么要过苦日子。而在讲述《政治生活》时,很多学生会对此部分知识表现出知而不信的现象,例如在讲选举方式的时候,同学们会对等额选举产生异议,认为这是骗人的,只是形式上的选举,这样的情况经常会出现在政治课堂上,导致学生认为政治课只是空洞的说教。

二、“学而不信”的原因分析

(一)单一的教学方式

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在高考指挥棒下仍然是应试教育,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不得不记住所谓的重点,而老师则在有限的时间内,教授学生更多的应试知识,目的就是效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好比银行,而老师则是不断存钱的储户,这种机械式的教学,缺少了交流,更缺少了思考,缺少了情感的感悟,当考试过后,所谓的知识则成了过眼云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仅停留在了表面,更何谈相信。

(二)教材枯燥乏味,脱离学生生活

纵观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多年以来基本保持原貌,虽然也有增改,但也是局部,由于时代的快速的发展,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总是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横观内容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联系,从而让学生觉得教材内容离自己很远,面对枯燥单一的教材,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学了也无用,反正到时背一下重点,依旧能得高分,从而轻视了对思想政治学习。

(三)忽视学科本身特点,缺乏思想引导

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性与育人性,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学科有着像思想政治课这样高度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课程。其中思想性是其根本属性,也是这门课程的灵魂,决定了育人的方向,但如今课堂变成了单纯的知识填充,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则容易出现疑惑,容易对社会的现象产生偏执的看法,加之受大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很难建立正确的思想。

三、由“不信”到“信之”的解决对策

(一)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实践体验

《墨辩》把知识的来源分为三类:一类是“身观焉,亲也。”亲知是人们通过自身经历得来的直接经验。二是“传授之,闻也。”其中闻之是指通过别人传授的间接经验。三是“方不彰,说也。”是说知是把蕴含在前提里的结论用推理形式加以揭示的知识。反观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大多数知识的获得属于“传授之,闻也”,而能做到第一种则是少数,属于第三种知识的获得更是凤毛麟角。要想学生相信所学的知识,单纯银行机械式的存取方式是不行的,我们应采取体验式教学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体验式的环境,鼓励学生去实践中探索知识,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中《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排小话剧,分别扮演求职者和劳动者,让其在体验中感受到择业的不易,从而更易激发起其学习的欲望。

(二)拓展教材资源,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首先要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也不能抛弃教材,应善于结合本土情况和学生实际,有效的拓展资源,善于发现易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资源的闪光点。例如:在讲授《神奇的货币一课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货币产生过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其为什么神奇,以及劳动者的智慧。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当今社会热点,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将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最后,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及时更新补充完善,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查阅。

(三)采用说理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中可见方法的重要性,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就必须采用可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要想解决思想政治教学中学而不信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说理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说理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阐述某种思想理论,启发开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情感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真挚的情感、善意的言行,激发教育对象感情共鸣,使其形成正确思想的教育方法。寓理于情,寓情于理,将知识贯穿于情理交融之中,真正的使学生领悟知识的真谛,情感的共鸣,唯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认可,主动思考所学的内容,才会进一步的实现“学而有信”。

总之,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高度重视知行统一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正确价值观的合格公民,然而“学而不信”的问题阻碍了其目标的更好实,而要实现由“不信”到“信之”,则不仅需要教师师的信之,还需要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信之,唯有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学生才会逐渐的信之,进而去行之,但这一过程的实现是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而教师作为主要的引导者,则更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而不是就知识论知识。

[1]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彩霞.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学而不信”问题的对策研究--由一本《圣经》引发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5(05)

[3]李宗飞.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而不信”问题的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08(01)

[4]李宏亮.政治课,真的难以“学而信之”吗--基于《政治生活》教学的实践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Z1)

高金,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

崔永学,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政治课教材政治
教材精读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