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病及宫颈癌的联系性分析探讨

2016-07-14 01:35郭梅芳赵露霞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

郭梅芳,赵露霞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中医院病理室,河北 涉县 056400)



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病及宫颈癌的联系性分析探讨

郭梅芳,赵露霞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中医院病理室,河北 涉县 056400)

【摘要】目的:分析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病及宫颈癌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3-08/2014-08来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中医院妇产科就诊的宫颈上皮内瘤病、宫颈癌及宫颈炎患者共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n=60),采用PCR引物对宫颈HPV感染及其型别进行检测. 结果:CINⅠ组、CINⅡ/Ⅲ组、宫颈癌组HPV检出率分别为62.50%、73.33%、86.67%,均较对照组、宫颈炎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Ⅱ/Ⅲ组、宫颈癌组HPV 16/18组检出率高于宫颈炎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PV16/18型感染与CIN、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早期进行宫颈HPV感染筛查,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改善预后.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HPV感染

0引言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较高,据调查统计,宫颈癌的发病率位居我国乳腺癌第2位,而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发展过程中的癌前病变. 研究[1]表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病及宫颈癌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联系. 为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性,本研究选取2013-08/2014-08来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中医院妇产科就诊的宫颈上皮内瘤病、宫颈癌及宫颈炎患者1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08/2014-08来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中医院妇产科体检的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妇女作为对照组(n=60),入选患者经宫颈病理学检查正常,无尖锐湿疣病史,其中年龄21~67(平均37.2±2.8)岁.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选择由德国Merck公司提供的蛋白酶-K,上海方舟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的Taq DNA聚合酶,美国Perkin Elmer公司提供的PE-2400型PCR扩增仪器. 选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HPV通用引物,并选择同公司生产的HPV型特异引物. 首先提取DNA组织,采取乙醇沉淀法,提取DNA;其次,进行HPV PCR检测,采用25 μL扩增体系,内含模板DNA 1 μL,Taq DNA聚合酶1 μL,上下游引物各1 μL等,加入无菌双蒸水补足,直至体积为25 μL. 在HPV PCR检测过程中,扩增条件设置为:在94℃环境下预变性5 min,在94℃环境下持续45 s,在55℃环境下持续45 s,在72℃环境下持续90 s,共30个循环,最后在72℃环境下延伸7 min. 在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下,扩增结果,并采集凝胶电泳图,每次扩增均设置阳性与阴性对照组. 通过多重PCR检测,对HPV进行分型,经上述步骤操作后,收集PCR扩增阳性标本,采用HPV型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以便进行HPV分型,同时每份标本扩增HPV 6、HPV 11、HPV 16、HPV 18[2].

1.3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HPV-DNA检测结果经统计分析,宫颈炎组与健康体检组HPV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IN Ⅰ组、CIN Ⅱ/Ⅲ组、宫颈癌组与健康体检组HPV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HPV-DNA检测结果 [n(%)]

aP<0.05vs对照组.

2.2不同型HPV检测结果分析对照组、宫颈炎组、CIN Ⅰ组的HPV 6/11检出率高于HPV16/18检出率,而IN Ⅱ/Ⅲ组、宫颈癌组的HPV16/18检出率均高于HPV6/11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 Ⅰ组、IN Ⅱ/Ⅲ组、宫颈癌组HPV 16/18组检出率高于宫颈炎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HPV检出率相应得到提高,但有研究[3]表明,HPV检出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正常人群HPV检出率约为15%~40%,宫颈上皮内瘤病(cervical inte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约为30%~75%,而宫颈癌高达80%以上.

分析HPV感染与宫颈肿瘤相关的高危因素,有研究表明,HPV感染在性活跃的年轻女性中较为常见,但CIN、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大多在40~60岁. 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的开放,大多女性过早、过频发生性生活及性生活不洁等,引起宫颈炎的发生,易合并HPV感染,从而促进宫颈上皮细胞的转化,最终发展为宫颈癌. 因此,临床应早期进行宫颈HPV感染的筛查,对可疑HPV感染患者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尤其是HPV16/18型感染,可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罗建湘,吕文玲,谢聪莉,等. 宫颈上皮内瘤病及宫颈癌与HPV感染关系的探讨[J].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1):75-77.

[2] 曾银英,陈晓榆,田可歌,等. 东莞地区白细胞介素-10基因多态性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相关性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8):636-639.

[3] 李亚军,杨明珠,秦文芝. 不同级别宫颈病变中HPV感染状态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1):71-74.

文章编号:2095-6894(2016)04-48-02

收稿日期:2016-03-12;接受日期:2016-03-29

作者简介:郭梅芳. 本科,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病理学. Tel:0310-3822821E-mail:1353661813@qq.com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临床与转化医学·

猜你喜欢
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
硫利达嗪抗宫颈癌的潜在作用机制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宫颈癌护理及心理护理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应用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也许梅艳芳可以继续歌唱——谈宫颈癌预防
34岁月经异常,一年后确诊宫颈癌晚期
宫颈环形电切术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疗效观察
两种宫颈锥切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治疗疗效观察
宫颈病变应用冷刀锥切术与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的效果对比
阴道镜下活检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