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对吉林省财政支出的影响分析

2016-07-14 08:23吉林省财政科研所李晓英
中国商论 2016年31期
关键词:吉林省公共服务供给

吉林省财政科研所 李晓英

供给侧改革对吉林省财政支出的影响分析

吉林省财政科研所 李晓英

供给侧改革是指优化经济结构,配置生产要素达到最优,提高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随着吉林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受全面开展营改增试点、落实国家结构性税减政策的影响,吉林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回落。财政部门如何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作用,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供给侧改革 财政支出 影响

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市场部门的改革,还是政府部门的改革。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方——政府部门,同样需要找出供给短板,而我国的短板就在公共服务领域,公共产品的供给要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吉林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时期2010年13.8%转为2015年6.5%的中低速增长。受全面开展营改增试点、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影响,吉林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回落,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财政收入仅增长2.2%。因此,财政部门要适应这种形势变化,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充分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宏观调控、收入分配方面的职能作用,更加重视供给侧改革的支持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大局。

1 供给侧改革下吉林省需要调整的方向

从宏观角度来看,进入2010年以来,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出现了经济形势下滑的情形,GDP增速严重下滑,全国排名逐步靠后,甚至处于倒数地位。主要经济指标也大幅下滑,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对外贸易大幅负增长、财政收支大幅负增长。此外,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丰富地区,目前也面临着资源日益枯竭和单一产业结构急需转型的矛盾和问题,这将继续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的趋势。同时,国企改革、基础设施等多年积累的问题也十分棘手。近年来,针对东北地区经济日益衰退的问题,继2004年国家首次提出“振兴东北”后,国家于2014年以来又陆续出台了共11个方面、35条政策的新一轮振兴措施,但仍未能明显扭转东北地区经济下滑的趋势。2015年吉林省GDP增速为6.5%,全国排名倒数第4位。从2015年的数据看,中国区域经济出现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整个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形成“新东北现象”的窘态。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出台,国家短短时间内又全面启动新一轮东北振兴,表明国家重视东北地区和重振东北的决心,同时也说明了当前东北问题的严重性。此外,2016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长春新区的建设。这两大利好消息,必将对吉林老工业基地产生积极影响。为此,吉林省要牢牢把握当前的发展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扬已有的优势产业,发展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提升汽车产业、石化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的深度广度,壮大医药健康、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旅游业等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形成具有吉林省特色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体系。

2016年4月,吉林省出台了《关于吉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指导意见》,以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为工作重点,全力谋划推进供给侧改革。制定了五大任务:围绕去产能,重点化解钢铁、煤炭和水泥行业产能;围绕去库存,主要化解房地产、粮食、烟草等行业库存;围绕去杠杆,主要推动政府、企业和金融去杠杆;围绕降成本,主要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财务成本、人工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围绕补短板,主要补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民营经济、环境保护和民生保障等短板。

2 供给侧改革对吉林省财政支出的影响分析

2.1通过投资政策的变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财政资金在生产建设方面的支出越大,其从总供给侧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就越明显。因此,财政资金必须多投入那些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的领域,而不能投入那些对经济无明显效应或者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领域,否则在加剧产业产能过剩的同时,会进一步助推通货膨胀的发生。因此,财政政策和投向会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广度、深度与力度产生较大影响。财政部门要落实好“五大任务”,推进吉林省煤炭、钢铁和水泥等行业产品去产能,推动房地产、粮食、烟草等行业去库存,着眼政府、金融、企业积极稳妥去杠杆,多措并举降低制度等方面成本,聚焦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方面精准补短板。按照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原理,建立落后企业的推出机制,促进“僵尸企业”尽快退出市场,并做好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转岗培训与再就业帮扶等社会政策托底工作;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企业提供必要发展资金支持,促使其在技术、资金、管理、生产流程等方面升级改造,从而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引导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如医药健康、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旅游业等,拓宽产业链,全面提升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增加这部分产品的市场供给。

2.2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弥补民生产品短缺

政府代表全体公民来管理国家财产,将取得的财政收入用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上,以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救济不充分等也随之出现,公共产品的短缺和不均,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大力支持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吉林省城镇化速度已经在放缓,2005~2015年吉林省城镇化率在50%~55%之间缓慢增长,如果还是参照历史数据来增加基建投资,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另一方面,2015年城镇常住人口1522.9万人、城镇化率为55.31%,这里面包含了许多在城镇生活超过6个月以上的暂住居民,他们不具有城镇户籍,在享受城镇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公平问题,因此,城镇化建设还应逐步覆盖这部分庞大人群。二是增加对公共教育和健康方面的财政投入。在财政资金的投入上,应该多提供与老百姓利益相关的公共产品,比如,教育和健康资源的分配不均现象普遍存在。从长远发展看,教育和健康资源分配均衡,可能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三是大力压缩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减少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简政放权,改革资金分配方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全民创新。

2.3提升财政资金效益,实现供需平衡

通过科学高效的财政支出绩效,提高供给侧的质量,推动吉林省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与收入结构的不断优化。一是增加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财政投入力度。政府 应出资构建创新性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间优势互补与技术扩散;提高对创新驱动的扶持力度,构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系统。二是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提高民族边境地区和农村村镇的城际交通、基础管网等基础设施投入比重,以优化全省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促进城乡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合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镇化发展,可通过发放购房补贴鼓励农民或城镇居民进城落户,这样既能改善村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释放消费需求,又能消化城市房地产库存量,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三是加大扶贫等短板支出。积极落实精准扶贫,重视对产业扶贫、移民扶贫和最低生活保障等领域资金支持,促进整体消费需求提升。

2.4大力发展PPP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范围

作为当下推进民间投资的重要举措,PPP模式的应用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主力军,这对于财政蛋糕较小的吉林省来说特别重要。要在资金支持、奖补政策、融资支持等方面加以引导,促进吉林省PPP的快速发展,保证短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比如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比较适合采用PPP的投资模式来提供。如果引入具备专业优势的市场化主体参与,实现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专业服务的合力,必将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在供给主体上,可鼓励城投公司等实体经济,以社会资本身份率先进入PPP领域,发挥城投公司和市场化主体的合力,平稳渡过经济下行压力时期。作为地方国企,城投公司一方面在市场风险偏好降低的情况下,相比于私人资本更具备融资优势;另一方面,其收益预期要低于一般市场化主体,有助于降低政府的预算支出。

[1] 孙克强,陈涵,范玮.江苏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财政政策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6(6).

[2] 明文彪.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形势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3).

[3] 苗轶.浅谈新常态背景下的供给侧改革及其财税制度[J].企业导报,2016(12).

F812.2

A

2096-0298(2016)11(a)-117-02

猜你喜欢
吉林省公共服务供给
公共服务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