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向

2016-07-14 18:41樊慧冰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道德教育

樊慧冰

摘要:社会飞速发展,大环境日新月异,在新形势下研究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向颇具深刻意义。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等新内涵正逐步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如何利用好这些教育新模式、新手段从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党和国家把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以人为本理念也在不断的深入到学校教育中,深刻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正确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传授文化知识更为重要,这对学生将来走入社会也更具意义。

关键词:道德教育;人文关怀;多手段

一、“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等理念引入对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1.新理念引入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生活在快餐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学生们每天都能接收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不经过滤扑面而来。大部分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为走上社会的他们他们并不能很好的过滤、甄别、分析这些信息的好坏,自身难免会受到影响。社会飞速发展,来自全世界文化不断的发生交集、碰撞,学校早已不是封闭独立的环境,学生一样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近年来,长跑猝死、舍友投毒、跳楼自杀等等发生在校园里的案件不断的引起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和讨论。教育工作者对这些现状也引发了深刻思考,如何从学生自身出发,利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等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开展德育工作已是箭在弦上。只有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参加学习,提升自我,完善人格,最终将自信满满的走向社会。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中是顺应时代要求的。

2.新理念在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师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引导能力尤为重要。通俗讲教师在教书的同时往往也贯穿着育人,最基本的就是教会他们明辨善恶、是非,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自我需求,了解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帮助学生解决自身最关心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二、如何引导学生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现代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心理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在性格上容易养成自私、任性,表现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顾及他人感受,缺乏奉献精神。二、出生于单亲家庭的子女,容易性格内向、孤僻、敏感、不合群,缺乏自信。随着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都尽量给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渐渐的养成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意识、怕苦怕累等等。

针对学生的以上特点,教师应该采取多方面多手段进行积极干预,引导学生身心往健康方面发展。

1.“有教无类”,依照学生个性采取不同的引导模式

即使在普遍共性下学生的个性也还是千差万别,个性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教育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定不同的引导模式,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人格。

2与学生一起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很多活动是很有意义的,如阅读、体育拓展等等,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标明,2015年我国人均阅读量在世界排名还是相对靠后。阅读,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发展的必要基础。一个读书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教师应该利用学生业余时间,营造轻松氛围,与学生共同读书,多为学生推荐健康书籍。如体育锻炼,建议学生每天运动1小时,即可锻炼身体,又可放松身心,多多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学生一整天都保持愉悦心情。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尽量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享受其中的乐趣,也有利于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石。

3.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社会交往

不管处于何種环境,何种身份,人始终是社会人,离不开与社会的交往。学生身处学校这个大环境虽然与社会交往不是非常密切,但还是应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社会交往。

如今是大数据时代,高速信息时代,学生通过网络等多媒体工具每天都能接收到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学生因为年纪尚小,对一些信息的甄别能力也较弱,对于一些实事热点,社会热门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共同解读,多推荐正能量的东西,但也要正确解读和理解一些负面的东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如到公益场所或公益活动做志愿者、义工等。

4与学生家长建立亲密联系

俗话说家长才是学生一生中最好的老师,也是影响最大的人。学生虽然身处学校大环境,但是在家的时间也很长,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教师应该与学生的家长建立亲密的联络关系,不仅要学生多沟通也要与家长多沟通,这样才能全面的掌握学生动态。

三、结语

只有身心健康,学生才能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经得起锤炼,才能将来走上社会以后找到自己正确的道路。身心健康是基石,文化教育是框架,二者相互融合才能建起高楼大厦。教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责任重大,可谓重于泰山,既要传业授道解惑,又要做灵魂指引。努力做好本职,对学生用心用情,不负人类灵活工程师称号。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浅论王新想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