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2016-07-14 10:25石翼飞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

石翼飞

摘要:本文从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念上的契合与摩擦出发,阐明传统文化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天优缺性;进而基于对杭州洪氏家族文化的实证分析,指出这种作用的现实困境与机遇;最后提出从打破定式、切换方向、文化再造、形成特色四个向度,优化传统文化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当代价值追求的总结和提炼,其最终形成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如何评估和调控这种影响,须开启一场由理念到现实的分析。

一、理念的契合与摩擦——传统文化作用核心价值观的先天条件

理念是一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主要标志,而明晰不同文化在核心理念上的相反相成,也就是在本质层面把握其相互作用条件的先天优缺性。

1.理念的契合

理念的契合是传统文化作用核心价值观的先天优势,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前提的共通性:源头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于传统文化,其渊源就在传统文化中;空间相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这个环境也即传统文化诞生的空间;时间相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而这个历史并不是割裂的历史,它与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相衔接连贯;逻辑相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是传统文化逻辑发展、顺理成章的过程。二是具体追求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相契合,从三个层面提炼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具体理论观点和价值追求,这些观点和追求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原型。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的过程而有所吸收和超越,但是毕竟孕育于文化母体,必然带有继承性,与母体有着天然的契合度。

2.理念的摩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传统文化,同时又适应时代需要形成了新的理念,必然会与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的旧理念相摩擦,因为虽然二者作为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所代表的经济基础不同,传统文化建构于小农经济之上,反映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价值追求;而核心价值观构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上,反映的是广大无产阶级的价值追求,虽然从人性需求和维护社会秩序等共同性上考虑,两者并无差别:但毕竟不同的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政治要求、有不同的政治理念,这是二者必然摩擦的深层次原因。再者,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秉持的具体理论观点和价值追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能够找到相应的表达,但是这些观点与理论的系统结构不同,组合的层次和强调的权重也不同,相比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国及家,充实着大量的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判断,而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更强调修己,着重于个人道德层面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更加能够彰显民主法治、自由开放、个人自主,而传统文化则有大量的体现人生依附的价值理念。因此,放在平行发展的视角,二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摩擦,传统文化中的陈旧腐朽理念是二者形成正向作用的内在阻梗。

二、现实的困境与机遇——传统文化作用核心价值观的客观环境

杭州洪氏家族是宋、明、清时期著名的“钱塘望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研究传统文化的理想样本,以其为考察样本,可以化繁从简、以点带面,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传统文化作用核心价值的客观环境。课题组对杭州余杭西溪湿地44户洪氏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传统文化作用核心价值观的客观环境既有困局也有机遇。

1.现实的困局

(1)现代观念尚未内化于心。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考察这些观念多大程度上被洪氏家族成员所接受和使用,是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融合情况的一个简单观照。为此,课题组设置了5個问题,第1题是“当您的权益受侵犯时,您的第一反应是?”预期选项是“赶紧诉诸法律”其余为干扰选项;第2题是“当您发现您的孩子说谎时,您会?”预期选项是“先谈心问明原因,再告诉他无论如何说谎都是不对的”其余为干扰选项:第3题是“右边选项最能加强您内心安全感的是?”预期选项是“精通律法知识”其余为干扰选项;第4题是“您在商场买到伪劣产品时,您一般会怎样?”预期选项是“寻求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的帮助”,其余为干扰选项;第5题是“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义务吗?”预期选项是“知道,我的行为就是根据这个来确定”其余为干扰选项。接受问卷调查的44户洪氏家庭作答情况如表一。

以选中预期选项的多少作为现代观念强弱的标准,2户家庭全部选中,2户家庭选中4个,5户家庭选中3个,也即选中三个以上预期选项的家庭户只有20.4%;20户选中2个,12户选中1个,3户1个都没选中,三者比重达79.6%。由此可见,平等、法治等现代观念并没有较好地被洪氏家族成员所吸收。

(2)传统糟粕尚未根除。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德主刑辅”等旧理念如影随形般出现在我们的社会关系和个体日常生活中。为尽最大程度保证接受调查的44户洪氏家庭能真实地表达内心想法,课题组设定了9个价值取向的选项,各选项的意境虽不在同一层面,但并不截然对立,其中4个选项与核心价值观追求相称,并允许选取4个选项,问卷作答情况如表二。

由表二可见,选中率由高到低排名是:“爱国精神”、“忠君思想”、“权势地位”、“自由心境”、“平等原则”、“公正立场”、“自主意识”、“家产钱财”、“关系网络”。其中,“权势地位”选中概率达52.3%,表明洪氏家庭一半以上持权力至上的价值追求。同时“公正立场”、“自主意识”等选中概率仅为25%、13.6%,表明社会关系平等、个体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等观念仍未未成为洪氏家族成员的主流意识。

内心安全感是个人心理状态最真实的写照,一个追求和相信法治力量的人,其内心安全感来源于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体系的信任以及个人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相关问卷调查结果如表三。

18户选择“自身位高权重”,选中率达43%;14户选择“家有金钱无数”,选中率达33%;而选择“精通法律知识”的只有8户,选中率为19%,再次确证了洪氏家族成员近一半以上秉持权力至上观点。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畅。传统文化只有在延续传承的基础上取精华去糟粕,才会有与核心价值观正向互动的可能,也即延续传承是前提。以洪氏家族文化为例,问卷设计了4个关于家族历史文化的题目(第1题关于洪氏家族起源、第2题和第3题关于洪氏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第4题关于洪氏家族文化特征,每题只设一个正确选项),调查情况如表四。

如表四所示,有8户家庭答对全部4题,25户答对3题,8户答对2题,如果以全部答对作为标准,只有18.2%的家庭较好地传承了家族文化。洪氏成员对于其家训了解的状况也不乐观,具体情况如表五。

如表五所示,26户选择“不能背诵,但大概知道它的内容”;10户选择“能背诵一部分”;2户选择“能够全部背诵”,占比仅为4馏%;另有4户选择“完全不了解”。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洪氏家族文化的传承不乐观。

2.现实的机遇

(1)共融认同比较高。传统文化作用于核心价值观的最大现实利好是民众对于二者的共融性持较高认同度,问卷调查的结果证实了这一论断。

如表六所示,34户认为传统家族文化会“常常影响日常行为和生活”,选中率为77.3%,表明绝大多数家庭认为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强烈地影响现代生活:10户认为传统价值观念只是偶尔作为行为的参考,选中率为22.7%;没有家庭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没有影响;59%的家庭认为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民众“在内心树立核心价值观”,36%家庭认为传统文化对于构建核心价值观“有促进也有阻碍”,如果这一结果是从总体上反映了传统文化对于当前中国家庭价值观念影响比较达,那么表七则进一步证实明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之间也是相融相生的关系。

如表七所示,54.5%、59.0%、52.3%的家庭认为传统家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品质、社会理念、国家理想上完全吻合,选中概率均排在第一,在此证明了二者较高的共融认同率。

(2)传承意愿比较强。传统文化要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重要前提是作为文化承载的主体对与传承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意愿,相关调查情况见下表。

由上表可见,关于洪氏家族文化对于个人影响问题,23户选择“有影响,但不明显”,14户选择“影响大”,两项占比达92.5%,说明洪氏家族成员承认家族文化对个人行为有作用,认可家族文化的价值导向。这一结果在关于个人作为洪氏家族成员荣耀感的调查中得到进一步验证,23户选择“有自豪感,但不强烈”,15户选择“十分自豪”,两项占比为95%,说明洪氏家族成员对于本家族文化具有较高认同度。在关于洪氏家族成员传承本家族文化意愿的問题上,21户选择“十分愿意”,占总调查对象的48.8%,另有18户选择“意愿一般”,占比为41.9%,说明在具备较强家族荣誉感、家族文化认同感的前提下,洪氏家族成员具有较好的传承家族文化的意愿。

(3)学习氛围比较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民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观念日益加强,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在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日渐多样化、各种外来思想文化的不断激荡的大环境下,阻止道德滑坡、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更重要的由于有党的坚强领导,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各方面的共识。在此前提下,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越来越浓。如能因势利导,整合和利用好各种有利因素,必将开创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融合发展的新境界。表九反映在当前社会民众中已经形成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如表九所示,86.5%的洪氏家庭认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每个人密切相关,须倡导更须践行”占绝大多数,这证明了当前民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具有较浓的学习氛围。表十则从结果的角度印证了表九的统计结果。

如表九所示,68.2%的洪氏家庭认了解并能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证明了在浓厚学习氛围的影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已经广泛普及。

三、发展的思路与举措——传统文化作用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优化

前面已经对传统中华文化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天条件做了理论地解析,并对这种作用客观环境做了实证地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判断:就当前来说,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而且积极中有羁绊、消极中有利好。但是我们不能止于判断,而应在判断之后做出相应引导,做到积极发挥二者作用的先天优势,有效克服二者作用的先天缺陷,充分利用二者作用中已经产生的机遇,有效化解二者作用已经产生的困局,最终使得积极作用尽可能放大而消极作用尽可能缩小。然而,如何将这个美好预期做实,还需建立起一个梳理和排列系列措施的逻辑框架,课题组认为这个框架可以从主客体作用关系来建立,并从以下四个向度着手。

1.打破定式

路径的优化首先是一个思维优化的过程,这虽是一个主观意志的过程,但并非是任意妄为的过程,须遵循文化发展的特有规律,打破一些陈旧的思维定式。

(1)克服“传承传统文化必定反对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式。传统文化虽然产生于封建社会,以封建经济为基础,但是这并不表示所有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必然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格格不入,放大到全人类的高度,反映人类整体的价值观念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此必须克服将传统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思维,克服传承传统文化必定反对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式。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真理性观点在当下不过时,更不消说传统文化的一些观点与社会主义的倡导不谋而合,不能因为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有所倡导而强行为其贴上过时的标签,弃之不用,这将导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走向偏激。

(2)克服“构建核心价值必定漂白传统思想”的思维定式。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能避开传统文化来开展,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切换方向

路径的优化还需调整作用的发生机制,根据不同阶段调整作用力的发出方向,确保以最低的精力成本获得最为持久效力。

(1)前期坚持由上而下引导,营造氛围。首先要做好国家顶层设计,由上至下、由整体到个体推行,使得整个战略布局既能获得来自国家机器施展的至上而下、共襄盛举的强大势能,这样有利于在短时间内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在社会中形成气候。

(2)后期坚持由下而上传导,恒定机制。到了后期要逐步转为由个体家庭传承和践行开始,由下至上、由个体到整体养成,避免运动式治理上层压力足、下层动力弱,高端有热情、基层已倦怠,发起时力量磅礴、推动时戛然而止等弊病。

需要强调的是,前后期侧重点的设置不是一种非此即彼战略抉择,我们要争取既要获得来自社会个体释放的由下而上、持续不断的力量,又要获得来自上层推导的雷霆万钧之势,既要有疾风暴雨又有和风细雨。

3.再造文化

这个向度是从“传统文化作用于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这一问题的两端着手,通过强化作用的主客体,实现两头发展,通过缩短距离来优化路径。

(1)再造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克服传统文化中陈腐的观点,以开放姿态吸收当前社会的先进理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容,使其焕发青春气息。

(2)充实核心价值。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我们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要依靠传统文化来促进核心价值观形成中国特色,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

(3)丰富学习方法。延续传承首先要优化传承的模式。下表显示洪氏家族文化的传承模式较为单一传统。

22户家庭选择“听家族前辈们口述”,13户家庭选择“父母教导”,二者占比达80%,这说明洪氏家族文化主要采取原始的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我们可以采用现代工具,组织节庆活动、保护遗址遗迹、还原地域风貌、延续传统风俗、恢复修谱和祭祖等,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和优化传承模式,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记忆更深,传承更久。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亦是如此,不能采用单一运动式的宣传。

4.形成特色

核心价值观不能割裂本民族传统而强行植入,而应坚持本民族的价值品味和追求,从本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实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人民族的灵魂,使其呈现出中国特色,闪耀民族的魅力;同时对于属于全人类追求的价值,我们必须大胆吸收,但是要避免囫囵吞枣,要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再结合本民族实际加以改造和应用,确保核心理念印上民族烙印。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