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鸡蛋与下蛋的母鸡

2016-07-14 10:31裘佳妮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读者

裘佳妮

摘要:芝加哥学派文艺批评家韦恩·布思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隐合作者”这一概念,隐隐坚持了对作者的重视,作者意图不再是“意图谬见”,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完全的狂欢节化。而对这“隐含”的发现,又存在于读者的认知之中。这是立足于文本的对作者与读者的双重肯定。从读者理解角度来看,布思为了适应形式主义潮流而构建的这一概念,最基本的便是廓清隐合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故本文试从读者立场阐述区分两者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读者;隐合作者;真实作者

钱锺书有一句非常幽默的话:“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他说话的原意是拒绝读者因喜爱其作品《围城》而想见作者本人的要求。在此我借用这句话比喻作品、隐含作者与真实读者的关系。作品即好吃的鸡蛋,而这份不错的味道势必将引起读者对下蛋母鸡,即隐含作者的无限猜想,这也正是隐含作者的解码:文本“隐含”的供读者推导的写作者形象①。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混为一谈,因为我们只进行单方面的解码,而忽略了作者的编码:“隐含作者”就是处于某种创作状态,以某种方式写作的作者。作者创作不同作品不可能以同样的姿态,而一旦读者将不同作品的隐含作者都误认为是真实作者这一客体,便极有可能导致误读。隐含作者非客观存在的属性正是其易被读者忽略而直接追溯真实作者的最大隐患。作品是好吃的鸡蛋,那么隐含作者才是下蛋的母鸡。对于读者来说,好吃的鸡蛋是追寻下蛋母鸡的原发动力,这就是阅读过程中不自觉且必然产生的对作者(其实应该是隐含作者)的推断,而首先要明确究竟谁是下蛋的母鸡。唯有理性把握鸡蛋与母鸡,即作品与隐含作者的关系,才能从真实读者转为“隐含读者”,从而真正与隐含作者进行交流。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隐含作者形象的推导只能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因读者所能拥有的也唯有文本。读者看到的是隐含作者“自己选择的总和”——而艺术家展现的往往是他们更愿意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一面,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布思在《隐含作者的复活》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情况:“近来,还有很多像西尔维亚·普拉斯那样的诗人,在作品中出色地揭示和再现了他们自毁性的缺陷和痛苦似乎毫不掩饰,极其真诚。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创作诗歌时所实现的自我,也要大大强于在用早餐时咒骂配偶的自我。”②可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自己所呈现的形象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根据文本而形成的只能是对隐含作者的印象,而非真实作者,这是从读者的解码来看。而作者编码过程中对特定状态的选择也决定了读者只能看到作者想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一面

与真实作者永远存在着距离。

故而隐含作者凭借其双重功能避免了读者因为作品而对真实作者这一复杂客体作出论断。这似乎可以看作是对真实作者的驱逐:不把对作者的情绪带入阅读过程,也不因作品而对真实作者作出论断(但由于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的第二自我,不可避免地受到真实作者的影响。因此这里的驱逐只是一个特定环境中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文本的重视,也就是布思顺应新批评所作的妥协,或者说,另一层面的对文本重要性的阐释。如果从读者解码角度来看,先有文本,才有隐含作者。尽管隐含作者创造了文本,但与文本相比,它才是抽象的存在,以至于只能在读者的虚拟构建中存在。且这对读者的阅读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积极意义不同于后期的解构主义将读者上升到主动创作者的地位,读者的身份依然决定着其理解作者意图的职责,只是去除了先在的真实作者印象对阅读的干扰。这里必须对阐释学意义上的终极意义和作者意图说作出肯定,使之成为读者寻找隐含作者的前提。

正因为读者通过文本只能认识隐含作者,而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隐含作者选择的总和,所以在阅讀过程中读者应摈弃对真实作者的先在印象,并在推导过程中严格区分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不因作品而往真实作者身上贴标签。如果说这些只是在读者心中基本廓清了两者的区别,那么这区别又有什么具体意义呢?

同样是在《隐含作者的复活》中,布思为我们作出解答:“不仅隐含作者是我们颇有价值的榜样,而且我们对于较为纯净的隐含作者和令人蔑视否认有血有肉的人的区分,实际上可以增强我们对表达前者的文学作品的赞赏。”③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作者的选择之和

理想化的、文学的、创造出来的形象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区分真实作者的普通人身份与隐含作者的纯净角色所具有的艺术功能。读者触摸到了一个具有审美感受的隐含作者形象,而作者也因为作品中发现美好的自我,或者仅仅是惊叹于自己美好的作品而获得愉悦感。作者与读者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得到升华。而这样的经过选择和剔除的形象是否带来一种虚伪的快感,布思的回答是“作为创造物的隐含作者其实并不会导致我们将其创造者谴责为糟糕的骗子。弗罗斯特和普拉斯的隐含作者不仅与他们缺陷甚多的日常版本一样真实,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更加真实,当然也更令人欣赏,更有影响力。”

猜你喜欢
读者
高校图书馆细节服务依存于图书馆员素养
“《读者》光明行动”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读者》光明行动”(35)
“《读者》光明行动”(34)
“《读者》光明行动”(33)
“《读者》光明行动”(22)
“《读者》光明行动”两周年特别公益活动(一)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