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关切 坚定信心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当前粮食工作有关情况

2016-07-14 07:08李可
中国粮食经济 2016年6期
关键词:仓容夏粮储粮

文/李可



回应关切 坚定信心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当前粮食工作有关情况

文/李可

粮食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粮食问题历来备受社会关注。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史无前例地实现“十二连增”,与此同时,粮食进口量和库存量也大幅增加。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粮食仓容爆满,引起舆论热议。

回应关切,凝聚共识,展示形象,坚定信心。4月26日,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副局长卢景波走上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台,介绍当前粮食工作有关情况,这也是国家粮食局主要负责人首次在国新办进行新闻发布。

如何认识粮食连年增产和进口大量增长的“对立”?仓容爆满之下会不会出现“卖粮难”?库内高装满储的粮食能保证安全吗?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农民利益怎么保障?镉超标大米、陈化粮会不会进入口粮市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发布会上,面对记者们抛出的涉及粮食领域的各种热点问题,任正晓和卢景波均积极坦诚地予以回应,作出了清晰明确的解答。同时,也介绍了粮食流通工作改革创新发展的新举措、新成效,充分表达并进一步坚定了全行业不畏艰难险阻、打赢收储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不能够以眼前的粮食高库存来断定我国的粮食形势已经高枕无忧”

“在粮食生产‘十二连增’的同时,我们国家的粮食需求也在同步增长。近12年中有10年出现了粮食产需缺口,年均产需缺口达到198亿斤。这也表明了在连续12年增产的条件下,我们的粮食产需依然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任正晓表示,近些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与此同时,粮食需求也在同步增长,而耕地和淡水资源、农业的有效劳力及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对粮食生产的刚性约束越来越突出,我国的粮食安全还将长期面临消费刚性增长、生产硬性约束的双重挑战,粮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

对于当前舆论十分关注的粮食库存达到历史最高点的问题,任正晓表示,眼前的粮食高库存不是常态,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能够以眼前的粮食高库存来断定我国的粮食形势已经高枕无忧。任正晓从多个层面分析了高库存的原因,如农户存粮减少或者不存粮、加工企业受经济下行影响开工不足、用粮减少等等。“但这些因素都会随着经济环境和关联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会成为长期支撑粮食库存增长的动力,一旦出现粮食减产,经济复苏好转,还有国际粮食供求趋紧的情况,国内外的粮食市场马上就会产生传导反应,粮食库存就有可能迅速下降。”

任正晓指出,进口粮增多,玉米替代品进口猛增,是我国粮食品种结构缺陷和国内外粮价倒挂双重影响的结果,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深度融合的必然反应。一方面,品种结构缺陷导致了我国大豆进口逐年增长,近五年大豆统筹对外依存度高达83.8%;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国际市场粮价持续下行,而由于国产粮食的生产成本高和政策性收储托市,国内的粮价已经成为全球粮价的高地,加上没有配额管理的大麦、高粱、木薯干和DDGS等以其强劲的价差优势大量进口,导致了进口量与产量、库存量“三高并存”的现象。

针对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的“现在国际粮源这么充裕,价格又这么低,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进口来解决吃饭问题”的声音,任正晓在发布会上予以了反驳。他表示,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调剂余缺。任正晓分析指出,全球三大谷物品种的国际贸易量每年大体在6000亿斤左右,即使全都买进来,也仅为我国消费量的2/3。而且目前全球还有70多个国家粮食严重紧缺,有8亿多人口还处于饥饿半饥饿的状态。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如果长时间、大批量地从国际市场采购粮食,既要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同时也要在国际社会承担巨大的政治压力。“这样的事情显然不能够做,也行不通。”

“举全行业之力,坚决打好夏粮收储的攻坚战”

夏粮收购在即,而高企的库存、爆满的仓容给粮食部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让人们不禁为是否会因此发生农民“卖粮难”问题而悬心。对此,任正晓表示,虽然面临的困难比较大,但对做好今年的夏粮收购工作充满信心。

信心源于拼搏实干。任正晓表示,粮食部门将举全行业之力,坚决打好夏粮收储的攻坚战。任正晓说,面对空前突出的收储矛盾,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及早安排部署粮食收储工作。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比往年提早一个多月发布,夏粮收购工作会议也比往年提早了一个多月召开。“早动员、早部署,有利于掌握粮食收储的主动权。”3月份以来,国家粮食局派出了几批工作组,深入到重点产区督促指导夏粮收购的前期准备工作。事实上,据本刊了解,从今年初开始,各地即按照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的部署,采取销粮腾库、多渠道消化库存、充分利用社会仓容等多项举措,着手新粮收购准备工作。

任正晓预计,今年夏粮收购总量将在1600亿斤以上。他表示,备战夏收,重中之重是多措并举,准备仓容,增加收储能力。其中,“合理消化粮食库存是做好整个粮食收储工作的‘牛鼻子’”。据他介绍,今年前4个月,我国累计销售粮食3351亿斤、加工转化粮食1197亿斤,较之前有所回升。目前玉米的定向销售和划转轮出都开始启动,会优先安排销售夏粮主产区和粮食仓容紧缺的地区的库存,尽可能多地腾出仓容,收购新粮。在新仓建设方面,国家下达的500亿斤新建扩建以及维修改造的仓容将在夏粮和秋粮收购的时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利用社会仓容方面,今年国家规定,中储粮等央企和县级以上地方骨干粮食企业可以采取委托或者是租赁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仓储设施来收储粮食。“这一块的潜力是比较大的。”任正晓说。

此外,粮食部门还积极做好预控应急的准备,针对南方地区高温高湿的情况,研发了气密保温钢板筒仓,同时还预备了搭建仓间罩棚简易设施、利用非粮食企业的仓库厂房收粮储粮等措施来应对少数企业一时无仓开秤的紧急情况。

让农民舒心卖粮、放心卖粮一直是粮食部门大力倡导并为之探索和付出的努力方向。在今年严峻的形势下,各地粮食部门一如既往地心系种粮农民,倾力服务农民。任正晓在发布会上说,夏粮主产区的粮食部门都制定了便利各类售粮主体卖粮的收储预案,将继续优化收购服务、改进服务措施,努力避免出现农民扎堆卖粮、排长队卖粮的现象。在新粮收购期间,各级粮食部门也将深入收购一线,开展监督检查,维护收购秩序,确保国家的粮食收储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除了夏粮收购之外,今年的秋粮收购尤其是玉米收购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日前,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玉米收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方案。取消临储收购之后,农民的玉米卖给谁?农民的利益如何来保护?任正晓也给出了粮食部门的解答。他表示,改革以后,多元主体的市场化收购将会是今后玉米收储的一种常态,而国有粮食企业要带头入市收粮。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将加大对玉米收购的信贷支持,加强市场信息服务,鼓励支持广大玉米收储加工企业拓宽收购渠道,加快玉米的加工转化,变储粮于粮库为流通于市场。同时,地方政府和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将努力优化市场环境,从重从严打击“坑农”行为,维护粮农利益。

“以‘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行业精神做好粮食收储工作”

高企的库存不仅给粮食收购带来仓容紧张的压力,也给安全储粮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任正晓在发布会上透露,目前全国粮食库存居历史最高点,其中1/6的粮食储存在简易仓囤,确保库存粮食储存安全将是粮食部门今年和今后一项艰巨繁重的硬任务。当有记者问及如何应对坏粮、霉粮概率提升,杜绝火灾等安全事故时,任正晓说,粮食行业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叫做“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而粮食系统的广大职工正以这种精神认真做好粮食收储工作。

“种粮不易,储粮也难啊!粮食是能呼吸、会发热、有生命的有机体,如果储粮的温度、湿度出现异常,就可能发生霉变,再加上大家都知道的老鼠、麻雀,还有30多种常见的储粮害虫的侵袭,我们广大的粮库职工每天都在为安全储粮付出辛劳和智慧。”发布会上,任正晓向媒体记者们深情讲述了储粮工作的艰辛,并将粮食系统“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优良传统响亮地传播到了全社会。

任正晓随后用“五个强化”概括了粮食部门在保障储粮安全方面的一系列举措。一是强化新仓建设,实现仓好粮安。近三年国家加大了对粮库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建现代化的新粮仓仓容达1400多亿斤,极大地增强了粮食的储存能力,为储粮安全创造了基础条件。二是强化危仓改造,消除安全隐患。近三年国家和地方政府维修改造“危仓老库”仓容达2500亿斤,显著提升了粮库设施的储粮功能。同时还规定,从今年开始一律不再允许搭搭建席茓囤,从源头上杜绝“火烧连营”的隐患。三是强化科技储粮,实现常储常新。大力推进智能通风、环流熏蒸、粮情测控、谷物冷却、充氮气调储粮等新的储粮技术,使库存的粮食处于一种安全储存的状态。制定实施了《简易仓囤储粮技术规程》和《安全储粮操作守则》,确保非标准粮仓的储粮安全。同时,国家和省级粮食部门还派出了大批安全储粮专家组,深入到重点地区开展巡查指导,及时排除储粮安全隐患。四是强化责任落实,做到严防死守。在全国粮食行业严格推行“谁储粮、谁负责”“谁坏粮、谁担责”的责任制度,明确仓储企业是安全储粮的第一责任主体,把安全储粮的责任逐级压实到每一个收储主体、每一个承储企业负责人和每一个仓库保管员。同时也强化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督导职责,精心组织好春秋两季的粮食库存和安全储粮大检查,人防、技防、物防并用,严防死守,确保库存粮食的储存安全。五是强化监督问责,做到违者必究。对有章不循、有禁不止、违规操作,造成霉粮、坏粮事故的收储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对监管不力、不作为、乱作为、辖区内发生严重安全储粮事故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员,依纪依规严肃问责,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进行惩处。

“目前全国库存粮情是稳定的,还没有发生严重的霉粮、坏粮事故。我也相信,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国粮食行业一定有信心、有能力守护好库存粮食的储存安全!”任正晓坚定地说。

“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口粮安全”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陈化粮的概念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陈化粮进入口粮市场进而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言论不时出现,尤其是在当前粮食库存处于历史最高点的情况下,有人说中国会出现“陈化粮危机”,引起了公众的担忧。发布会上,任正晓对有关陈化粮的认识误区予以了澄清,并表示要通过把好五道关口来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口粮安全。

“前些年有人把陈化粮直接等同为‘毒害粮’,这是不正确,也是不科学的。”任正晓说,陈化粮是用来判定粮食是否还可以继续储存的技术概念,不等于有毒有害的粮食。粮食陈化是粮食在储存保管环节的自然正常现象,我们通常把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粮食的内在品质特别是食用的口感开始下降、需要销售出库的粮食称为陈化粮。而库存的粮食是否有毒有害主要是看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是否超过了国家的卫生安全标准。而这些真菌毒素的产生主要受储存的温度、湿度等环境的影响,与储存时间的长短、是不是属于陈化粮食没有直接的关联。

任正晓表示,对于有毒有害的粮食,必须高度重视,严加管控,绝对不允许流入到口粮市场。任正晓介绍说,为了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口粮安全,国家粮食局和有关部门一起努力把好五道关口:一是把好粮食收购入库的检验关,不安全的粮食不准入库;二是把好库存粮食日常的检查关,防止粮食发生霉变;三是把好政府部门的抽查抽检关,对企业储粮的质量状况进行随即抽查监管;四是把好粮食销售出库关,防止有毒有害的粮食销售出库;五是把好有毒有害粮食的监管关,对经过检验、认定是有毒有害的粮食立即予以封存,然后实行定向处理、全程监管。

对于消费者十分关心的如何防止镉超标大米等受污染粮食进入口粮市场的问题,卢景波表示,在受污染粮食的处置上,会按照定点收购、专仓储存、定价销售、全程监管的原则进行。对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要严格限定用途,不得流入口粮市场。另外,有关部门会通过监测关口前移,提前掌握污染粮食状况,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样品,检验监测的结果和有关部门实行信息共享,加强对污染粮食的管控。“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对重金属污染地区的土壤整治,探索实行轮作休耕等制度,重金属严重超标的粮食会越来越少,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会得到保障。”卢景波说。

猜你喜欢
仓容夏粮储粮
我国夏粮生产喜获丰收
打好明年夏粮丰收头一仗
夏粮再获丰收 产量再创新高
渭南农户储粮的调查与分析
夏粮收购掠影
中储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
国内首座球形粮仓储粮效果及特性
图片
沼气在防治储粮害虫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