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科学课堂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开始

2016-07-18 08:49林根清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22期
关键词:准确科学课堂教学目标

林根清

摘 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教学目标定位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效性。只有科学合理的定位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科学课堂效率。本文针对教学目标定位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探讨了科学教学目标定位的依据、具体思路和做法,阐明如何科学合理定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科学课堂;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课堂、有效教学等越来越多被地提及。其实,笔者觉得这并不是新课程的产物。自从有了教学,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受着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当我们一次次地提及“减负”“增效”时,其实不正是在要求课堂的有效性吗?只有实现了有效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如活动的选择和组织,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教师的评价和点拨,时间的分配,等等。我们也一直在这些方面做着努力,经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对于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检测、评价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只有确定了科学、合理、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才有意义,才能得到有效的教学结果。但是,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很多科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设立到落实与最优化相距甚远。下面笔者就结合听课中发现的问题谈谈科学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存在着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全面

新课程提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前,很多教师在定位教学目标时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维度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目标的设计,尤其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出现了不设计或是有其形而无其实的忽视态势。一位教师在《北京时间和北京的时间》一节的教案中,教学目标设计如下:能区分地方时和区时,能利用时区图来换算时间。显然这样的目标只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目标,定位不够全面。

(二)教学目标定位过低或过高

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往往会很注重课本的内容,而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考虑。其实定位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定位过低会使学生觉得内容太简单,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定位过高则又会由于学生无法达到而丧失信心。所以教学目标定位过低或过高都会使课堂效率降低。例如在教学《指南针为什么能够指南》时我们会安排很多活动来探究磁体能吸引那些物质,磁体的哪里磁性最强等问题。但实际上这些知识学生在小学四年级就学过了。所以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无疑会使课堂低效。

(三)教学目标表述不清楚

部分教师仍是沿用课改前的表述方式,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含糊、笼统,从而缺乏对教学的指导性。例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这样一个教学目标,由于没有说清楚如何培养,也就缺乏了它作为教学目标本应该具有的指导性。没有教学目标指导的课堂就很容易造成课堂随意性大,从而影响课堂的高效性。

二、精心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使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的依据

1.适合课程标准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规定了科学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在定位教学目标时,要仔细研读、深入理解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同时兼顾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以及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的教学特点。

2.适合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所以要想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必需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顺着编者思路去设计具体、易操作、易检测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课时教学目标主干要鲜明,重点要突出。通常每一节课中可以设计多个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目标都代表着一定的学习结果。在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对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这样可以突出重点,防止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影响教学效果。

3.适合学生实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距离”便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过高,则会造成教学中的“越位”,强人所难。教学目标过低,则会造成教学中的“滞后”,低水平重复。所以,笔者主张“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一切教学目标的定位,最终都要归结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求上来。由此,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工作。“了解学生”意味着我们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察言观色,敏锐地捕捉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逐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具体思路

1.把握教材,定位在三维目标上

以往,教师只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其实教师只是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今天,我们还是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不过我们除了要落实以往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外,还要落实新课程提出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目标。

在这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相对来说具有明显性和确定性,较多地表现为可客观测量的外在行为结果。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潜隐性、不确定性和随机生成性。因此,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依托和中介,脱离了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失去根基。也就是说,在科学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根是扎在知识与技能的建构之中。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确定好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再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

最后,根据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目标,确定教学中可以渗透、培养学生哪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待科学应有哪些态度等。

案例:如八年级上的《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知识与技能

分析:本课的核心内容是溶液的概念和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因此把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定为: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了解水和其他常见的溶剂。

过程与方法:

分析:学生要获得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经历了实验、观察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归纳,与同学进行交流等过程,才找出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的各自特点。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得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主要特征,并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辨别生活中的实例,用所学到的知识结实生活实际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结合实际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训练语言组织能力、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参与实验、获得成功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通过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2.把握学生,定位在“最近发展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定位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方法基础,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呢?

首先,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已有知识等影响因素,同时还要理解教材,研究内容的呈现方法、设计的活动及知识的难易程度等,然后两种相结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裁减。

案例:如八下《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节课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知识与技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初步认识磁体的性质、特点。通过实验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磁化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保持对自然和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过程梗概:

第一步:水中巧取回形针,引入课题

第二步:小组探究活动

活动一:用磁铁吸引铁块、木头、塑料、铝块和铜块等物质。得出结论:物体能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活动二:用条形磁铁去吸引一些铁屑,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磁体两端磁性最强。

活动三:用磁体的一端靠近小磁针,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同名磁极互相吸引,异名磁极互相排斥。

活动四:铁棒的磁化。得出:磁化即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

分析:从课堂反应来看,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充分动手,准确得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似教学目标能很好的达成。但再看学生通过本节课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收获却很少。因为教师只是用40分钟复习了一些简单的有关磁的基本知识。

对策:考虑到小学已经学过磁性、磁极、磁化和地磁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而且生活中磁铁较为常见,学生较为熟悉,所以教师首先可以对课时进行调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全可以在一课时内完成。同时,对三维目标进行调整,知识和技能目标改为:通过复习引入巩固磁性、磁极、磁化的概念和磁极间的性质。通过观察小磁针在磁场的现象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知道磁场的方向和判断方法。知道地磁场的存在,根据指南针指南的现象分析得出地理北极就是地磁南极。当然,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

3.把握梯度,定位在分层上

新课标提倡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但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没有想到要分层设计,只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全班学生。这从根本上是背离新课标的要求的。一方面,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发展是渐进的,情感体验也是逐步深入的,所以,要达到预设的终极目标,其间必然需要经历一个个低层次的目标,如若忽视这些过渡目标的设定,就会影响终极目标的顺利达成。因此,教师设计目标时还要考虑目标的分解,提出整体目标的层次要求,分步实施到位。另一方面,学生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上科学课时吃不饱。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多学一点内容呢?分层设计正是符合了这一部分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学得慢的学生的一种激励。

案例:八年级上册的《水的浮力》第二课时,教参上设计了“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其实这个目标高于《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知道浮沉条件”这一目标。要想达成对很多学生来说,要求是比较高的。不如这样分层设计:

达纲目标: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

提高目标:能列举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并解释有关现象

高水平目标:能根据浮沉条件推导出液体和物体的密度关系

这样,三个目标难易有别,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此时的高层目标也是另一部分学生的指导性目标,可能不用多久他们就能“跳一跳摘到”了。

总之,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就多了一把衡量的尺子,多几把尺子就可能多几种合格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三、结束语

布鲁姆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没有明晰教学目标的科学课堂是盲目、随意和低效的。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增强目标意识。同时,以《科学课程标准》为准绳,遵循教材的系统性和内在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目标一明,方向一定,科学课堂就真正拥有自己的灵魂。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就能从根本上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教科学(7至9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保罗R.伯顿.有效的教学方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赖新元.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4.魏林明.按“最近发展区”设课促进课堂有效教学[J].物理通报,2010.12

5.梁燕霏.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J].科学课,2011.5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大溪二中)

猜你喜欢
准确科学课堂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报纸新闻采编技巧分析
准确切入,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利用家庭资源延伸科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