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兔被吃”呼唤扶贫专业化精准化

2016-07-18 11:50文丨杨朝清
遵义 2016年7期
关键词:牛羊老百姓专业化

文丨杨朝清

“牛羊兔被吃”呼唤扶贫专业化精准化

文丨杨朝清

杨朝清,华中师范大学教师,长期关注教育、民生问题和边缘群体

农村扶贫主要是产业扶贫,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的产业。那种忽视村庄差异性的“一刀切”,不可避免会造成扶贫项目“看上去很美好”。对贫困人口进行“弱势补偿”,让有限的扶贫资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贫困人口有更多人生突破的可能性,是“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让民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应有之义。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说,“基层扶贫办给贫困户送牛送羊送兔子,结果牛羊兔不是被吃了就是死了”。所以,精准扶贫很重要,项目精准,人头精准,去帮扶的人要精准,部门之间要协调。

在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对贫困人口进行“弱势补偿”,让他们“生活上多一些保障,心灵上多一些温暖”,体现了国家的责任和担当。然而,制度善意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走偏、变调的情形,从而让有限的扶贫资源没有“好钢用在刀刃上”。

伴随着社会变迁,扶贫的价值观念也在进行重塑和更新。和发放慰问金、生活用品相比,给贫困户送牛送羊送兔子的初衷,在于实现“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型升级。从表面上看,“牛羊兔被吃”是短视、好逸恶劳的结果;从本质上看,“牛羊兔被吃”则是扶贫项目“不接地气”的产物。

农村扶贫主要是产业扶贫,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的产业。那种忽视村庄差异性的“一刀切”,不可避免会造成扶贫项目“看上去很美好”。以“扶贫羊”为例,村庄周围缺乏水草,羊吃什么?附近交通不便,羊、羊毛如何运输出去?没有羊圈的新房子,羊在哪儿养?扶贫项目如果没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和强有力的实施操作系统,难免会让制度善意在执行中大打折扣甚至落空。

“牛羊兔被吃”不仅暴露出扶贫专业化的短板,也折射出社会治理观念的滞后。扶贫不能陷入“单向管理”的误区,而是要融入多元合作共治的价值追求。不论是通过民间触角打捞“沉没的声音”,还是转变“对上不对下”的政绩观念,抑或加强部门协调,只有实现扶贫需求和扶贫资源的有效对接,扶贫才能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多一些“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的共同体意识,推进专业化、精准化扶贫,需要在了解老百姓扶贫需求、优化公共产品资源配置、转变社会治理观念上多下一些功夫。让牛羊兔去到该去的地方,给那些不需要牛羊兔的地方真正需要的扶贫资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牛羊兔被吃”的扶贫尴尬。

实现“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过渡,离不开公共部门发展观念的转变、价值排序的更新和人文关怀的提振。一方面,要加强市场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上给予农民更多的“制度补血”;另一方面,要动员和激励知识型、技术型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此外,“扶贫先扶智”,只有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让他们的“钱袋”和“脑袋”都丰盈起来,才能真正地改变他们的生存生态。

去年二、三月份,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引发人们新一轮的讨论和反思。那些荧幕形象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他们朴素地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让手里的黑面馍变成黄面馍,再让黄面馍变成白面馍”。事实上,许多贫困人口并不缺乏“脱贫致富”的意愿,而是缺乏机会和渠道。对贫困人口进行“弱势补偿”,让有限的扶贫资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上实现“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让贫困人口有更多人生突破的可能性,是“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让民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牛羊老百姓专业化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旅月”归来出苗 牛羊有望吃上“太空草”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牛羊各几头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福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