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塔连科的中国情结

2016-07-18 11:50文丨刘
遵义 2016年7期
关键词:俄罗斯科学院汉学俄中

文丨刘 易

季塔连科的中国情结

文丨刘 易

“中国和俄罗斯有一百万个理由永远在一起,但没有任何一个理由可以分开。”季塔连科是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政治及俄中关系的著名学者,是俄罗斯“汉学泰斗”。他所领导的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被誉为俄罗斯的“汉学家摇篮”。

“我们的心在燃烧,我们的心在哭泣……他的辞世,影响深远,他为科学、为俄中关系所做的一切无法用数字衡量。”在季塔连科的悼念仪式上,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代所长卢贾宁说道。

季塔连科是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政治及俄中关系的著名学者,是俄罗斯“汉学泰斗”。他所领导的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被誉为俄罗斯的“汉学家摇篮”。

一生著述颇丰的季塔连科,有300多篇学术作品,学术专著25本。他历时15年,编纂完成《中国精神文化大百科全书》,这部巨著被俄罗斯学者称为“俄国汉学的一面镜子”。

汉学情缘

季塔连科这个出生在西伯利亚偏远乡村的青年,中学时就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被古老的中国文化、哲学深深吸引,俄译本的《论语》、《孟子》《墨子》早就烂熟于心。

1953年升入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后,季塔连科开始学习汉语。1957年2月,作为第一批苏联留学生,他踏上了莫斯科开往北京的列车。在北大的两年间,他跟随北大哲学系教授冯友兰学汉语,又跟随冯友兰的女婿、著名的哲学史专家任继愈学辩证法。1958年中国“大跃进”时期,他还扛起锄头、镐头,挑上扁担,与大家一起到北京郊区参加劳动。

在《俄罗斯汉学家季塔连科:半个世纪的中国情缘》中写道:当季塔连科一手拎着一土篮农民赠送的地瓜,一手拎着一土篮农民赠送的花生,回到北京大学的时候,他对中国无疑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当时,为了与在中国结识的新婚妻子团聚,季塔连科转学来到上海复旦大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外国留学生。在复旦大学,他聆听了许多名家的课,辅导他中国哲学史的是与他年纪相仿的潘富恩。

多年之后,潘富恩这样回忆:“我每周四次到季塔连科家讲授中国哲学原著。他非常用功、刻苦,夜以继日地攻读古汉语,读得两耳发聋,最后连说话也常常‘之乎者也’起来。他毕业论文选定以《墨子思想研究》为题,我就根据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来解读。整整花了两年半时间辅导他,直至他的《墨子思想研究》论文答辩结束为止。”

在复旦大学知名留学生校友名单中,位居第一的就是季塔连科。1962—1965年,季塔连科到苏联驻上海总领事馆和苏联驻中国大使馆任研究员职务;1965年后的20年时间里,季塔连科回到莫斯科一直担任苏共中央中国与远东问题首席顾问。

后来,虽然季塔连科已回到莫斯科工作,但按照当时苏联政府的要求,他每年都会来到中国,了解中国的政治氛围,寻找改善两国关系的契机。在苏联,季塔连科为介绍中国文化积极奔走,他主持出版两卷本的《中国古代哲学》,详细介绍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墨子等古代哲学家……

直到离世,这位80多岁的老人仍时时牵挂着中国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状况,关注着汉学研究的成果和趋向。他对中国有割舍不断的情结:“我本人生活中最幸福的事情都发生在中国。”

研究汉学

季塔连科是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政治和现实问题、俄罗斯与亚太各国及俄中关系问题的专家,大量作品被翻译成外文。

中国哲学史方面,季塔连科的代表著作有《古代哲学家墨翟及其学派与学说》《墨翟及其学派对中国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第二卷)等。除此之外,季塔连科还编辑了《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古代哲学》写序言。

1994年,在季塔连科的领导下,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编纂的《中国哲学百科辞典》出版。这部书收录了中国哲学和文化术语、哲学文本、哲学流派、中国思想家以及研究中国精神传统的中西俄三方学者的相关词条1500余个,在西方汉学界独树一帜。在此基础上,他又主编了《中国精神文化大百科全书》,这是一部多卷本、跨学科的巨著,俄罗斯学者将其称为“俄国汉学的一面镜子”。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罗曼诺夫说:“这部俄文版《中国精神文化大百科全书》试图综合描述从古至今的中国文明,展现其独特性、内在完整性及丰富多样性。该书并不是将中国文化展现为一种过时的‘博物院古董’,而是呈现了中国文化动态发展的现实状况。”

中国政治和现实问题、俄罗斯与亚太各国及俄中关系等问题研究方面,季塔连科也有很大建树,代表作主要有:《亚太和远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合作问题》《俄罗斯和东亚:国际与文明间的关系问题》《俄罗斯面向亚洲》《中国:文明与改革》《俄罗斯:通过合作求安全·东亚的向量》等。

季塔连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表现在由他主持完成的一些重大课题上,如题为《俄罗斯的亚洲战略》,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基本上都是他所领导的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中国学家。在该书中,季塔连科为俄罗斯读者描绘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该书贯穿始终的思想只有一个——俄罗斯和中国只有永远做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永远站在一起,才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

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集体著作《现代化和改革征途中的中国(1949—1999)》中,也渗透了季塔连科的辛勤劳动,这是一部跨学科的俄中关系史研究力作。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刚一结束,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在季塔连科的领导下立即组织翻译了《中共十八大》一书,还出版和翻译了大量的关于中国文化、历史与当代现实的书籍和小册子。

中俄友好

季塔连科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汉学家,也是一个出色的组织管理者和社会活动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一直是在汉学研究领域提供重要理论和分析文献的主要机构。季塔连科担任所长后用20多年的时间,使远东所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成为俄罗斯总统办公室、俄罗斯联邦议会主席团、国家杜马、外交部、外贸部等国家机构的智库,一直致力于加强俄中关系。

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季塔连科还是俄罗斯联邦功勋活动家。除了从事科研和科研组织工作外,他还积极承担了大量社会工作。每逢中国有重大的人事或制度变革,或者发生了被国际社会广为关注的事件,季塔连科都会被请出来发表见解。

季塔连科是“中国模式”的坚定支持者,他撰写了大量文章,在高端访谈和各种座谈会上积极介绍中国现代化成功经验。他认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成功解决内外矛盾的经验,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模式,更为它们与中国发展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他反对“中国威胁论”,是俄罗斯“俄中友好协会会长”。在俄罗斯,一些亲西方媒体向俄民众传播了不少关于中国“扩张、威胁”论。为了增进俄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季塔连科及其领导下的“俄中友好协会”则尽最大努力介绍中国的实际情况,以正视听。

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前夕,季塔连科说道:“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就像中国菜一样,把原本看起来不能结合在一起的东西互相融合,非常独特,找到了一条自己的路。”

至于“中国经验”,季塔连科认为:中国的经验是革新传统社会主义的概念,革新现代化的理论,建设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些都是具有伟大的意义。中国的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有益。中国有两大优势,一个是中国会学习。中国具有6000年的文明历史,中国人不仅“古为今用”,更重要的是“洋为中用”。第二个是中国会找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自己的发展,建立朋友式的关系。

“十八大”后,国家主席习近平选择的第一个出国访问国家就是俄罗斯。季塔连科说:“习近平同志刚一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就把俄罗斯作为首选国家,对其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俄中关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事件,访问突出强调了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性质。俄罗斯人民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访俄。”

在季塔连科50多年的汉学实践活动中一直贯穿着一个基调,那就是主张中俄友好:“中国和俄罗斯有一百万个理由永远在一起,但没有任何一个理由可以分开。”

猜你喜欢
俄罗斯科学院汉学俄中
俄开发治疗老年人脑部疾病有效药物
普京:莫想破坏俄中关系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脚手架楼(大家拍世界)
普京:俄中合作对国际局势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当“汉学”被缀以“主义”:汉学主义笔谈
GaSe∶AgGaSe2晶体的光学性能及应用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