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写作课程的专业化建构

2016-07-19 02:21
关键词:就业导向课程建设

王 睿



农业高校写作课程的专业化建构

王睿

摘要:农业高校的写作课程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化学习需求与其未来的就业方向,通过构建符合农业类高校学生实际需求的专业化写作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因人施教、分类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写作教学实践。具体的策略是将传统的写作课程分为涉农专业的职业化写作、非农专业的职业化写作和各专业的文学化写作三个方面,并据此将写作课程的各要素进行“差异化”配置,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对写作专业化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就业导向;农业高校;专业化写作;课程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的写作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写作课师资配置不合理,写作教材比较陈旧,写作课课时安排较少,教学方法单一呆板,造成了学生对写作课程缺乏兴趣,这些问题在农业类高校中也普遍存在。[1]在农业高校的写作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写作课程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上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由学生本身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所造成,而是与学生的专业化学习需求、其未来的就业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霍兰德的人格类型与环境理论,高校的写作人才培养应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制定各具特色、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投入程度和学习成果。[2]因此,如何构建出符合农业类高校学生实际需求的专业化写作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因人施教、分类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写作教学实践,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农业高校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程是指根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的选择和组织方式建构的旨在使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和谐互促的经验载体。[3] 122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课程通过将各个构成要素进行选择或组合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在河南农业大学十几年的写作课程实践中,我们的课程建设理念和专业培养思路已经逐渐清晰。但是在对我校所有开设写作课程的专业进行调查后发现,原有的写作课程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上未充分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我们所开设的写作课程涵盖了农学、经济、法学、管理和中文等多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精细化、类型化的课程设计,而是简单地将课程分为应用写作和文学写作两类。即使同为应用写作课程,也很少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分类设置。二是缺乏专业的写作课程师资。目前写作课程的授课教师全部由中文系教师担任,这些教师还要担任专业基础课和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的教学任务,对非中文类的写作课程的专业特点认识不足,加之精力有限,很难针对专业开设有特点的写作课程,对经济类、法律类专业写作难以驾驭。三是课程教学内容上缺乏专业特点、时代特点。除了教材的知识体系陈旧,在写作的选题、写作范例和文体类型上也很少结合农业高校各专业的特点,比如涉农专业的写作课程内容结合“三农”具体情况不够紧密,存在“非农化”趋势,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4]四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比例偏低,教师讲授课时多而学生实践课时少,写作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多而写作实践教学内容少,行政和日常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多而专业公文写作教学内容少,忽视了学生专业写作能力的培养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三个专业大三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访谈和调查,发现学生写作的学习动机在三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学生本身的个性和素质造成了其学习写作的动机和需求的差异。比如某些学生本身的文学水平高,语文功底比较扎实,或者曾经长期持续地进行阅读和写作,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强,学习效果好。有的学生性格沉静,惯于案头工作,或者认识到写作能力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意义,从而主动学习。二是学生所学的专业的特点对其学习写作的动机有所影响。一般来说,农学、林学、畜牧、机电等专业的学生在写作学习中,对未来职业发展中的专业文书写作(如农业合同、商业计划)比较感兴趣,而外语、社会学、中文、法律等专业的学生对文学写作和公文写作等比较感兴趣。三是学生的职业定位对学习动机有非常直接和深刻的影响。张建英认为:“大学生有强烈的被社会认可的愿望,学习讲究实用、注重实效。大学生学习的专业性十分明显,有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即为将来的工作岗位需要学习。因此,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带有较明显的专业的特点。”[5]如各专业的学生中都有一部分希望从事教师、文秘或公务员等职业,有这种职业取向的学生的学习写作的动机比较强烈。法学、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鉴于未来工作性质,对专业文体写作的兴趣较大。

绝大多数的高校都要开展专业教育,农业高校也是如此。因此在高等教育中,按照特定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要求来设计的教学计划,本质上都是利用全校课程资源有目标、有技巧地进行多样化组合, 以便承担和完成不同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在一定条件下也包括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的建构任务。在此过程中, 大学教学制度越来越重视同时赋予学生以学科化选择、职业化选择和个性化选择的发展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课程资源配置功能来实现的。[6]因此,对于农业高校来说,如何在写作课程配置中贯彻教学理念,考虑专业培养的特点和学生就业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就成为建构写作课程的出发点。

二、各种类型写作课程的专业化设置

如果我们将写作作为一个广义的课程体系,那么这个体系下面应该包括哪些具体的课程类型呢?一般的写作课程往往分为文学写作和应用写作两大类。但是这种传统的分类法和按照这种分类进行的课程设置早已不能满足当今的社会需求,因此,按照专业门类和职业特点来开设写作课程已经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已经按照专业开展的写作课程有新闻写作、法律写作、医学写作、财经写作、文学写作、公文写作等。这些课程有些已经根据学校总体的课程体系单独设置,有的则综合安排为应用写作。根据农业高校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写作课程应该分为涉农专业的职业化写作、非农专业的职业化写作和各专业的文学化写作三个方面,对三类写作课程进行“差异化”的设置,使其分别贯彻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考虑专业培养的特点和学生就业的需求。(见图1)

图1

首先,涉农专业的职业化写作应该在课程设置中有所体现。目前涉农专业的职业化写作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工作实际需要的农业常用文体写作,如决定、规划、办法、公约、守则、报告、工作研究、经验介绍等公文,以及关于农业问题的章程、报告、公约、值班安排表、档案借阅办法。凡是未来与农村工作联系紧密的专业和到农村工作意愿强烈的学生,应该由学校统一安排此类写作课程。二是农业科技写作,主要包括调查报告、科技论文和农业推广的各类应用文体。写作主体为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推广人员。这两类课程都很有必要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安排到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

其次,非农专业的职业化写作,是指新闻、法律、经济等专业的职业化应用文体写作。这类文体应该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单纯安排专业公文写作课程,并适当加入农业公文的教学内容。如法律文书、调查报告、可行性报告、合同、授权委托书和科技论文等,这类公文的写作主体为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公务人员。根据这些公文的文体特征和所对应的职业化特征,可以在写作课程设置时进行差异化管理。但是,农业高校的非农专业,在职业化写作训练中,适当加入农业内容,如对法学专业的学生重点开展法律文书写作训练,对经济学专业重点培养农业财经类文体的写法。

再次,文学写作不仅应当作为中文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应当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或者在其他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中适当增加文学写作的教学内容。文学写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和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文学写作过程中的知识积累、经验增长、思维能力增长和语言训练都能转移到应用写作当中。无论学生是否进行农业类工作,文学写作训练都能在他们未来工作中起到作用。

无论是文学写作还是应用写作,写作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般都包括揭示和阐明写作的一般规律、了解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三个方面。在这三个培养目标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显然是最重要的。语言学家张志公认为写作能力的高低决定于三个方面的因素: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7] 232写作课程中各方面要素的专业化配置也应当考虑到这三个因素。

三、写作课程中各要素的配置策略

要进行专业化写作课程的构建,必须对写作课程的各要素进行“差异化”配置,使课程的各要素都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的专业和就业需求。根据课程实体系统的分类标准,写作课程在农业高校的课程体系结构中属于文科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然而,这样的设置并不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应当通过写作课程中各要素的配置,使其成为“科类基础课程”。 科类基础课程是指某一学科门类范围内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这类课程应当按照学科门类面向相近专业学生开设,按大口径组织教学,并实行一定程度的打通。[6]

(一)应该根据专业课程和就业方向的不同配置写作教学师资,培养专业化的写作教师队伍

高校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是由于目前高校对写作课程普遍重视不够,开设课时不足,许多高校都是仅有一般的应用文和文学写作课教师,缺乏针对专业写作课程配置的师资。专业化的写作教师,应当满足现代化、职业化、特长化的岗位要求。

在配置写作课程师资时,应当提倡教师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要求教师根据所担任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比如在课程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突出本专业的特点,鼓励教师写作范文,同时将实际生活中的专业公文放在课堂上供学生观摩分析。如法律专业的写作课程,可以将真实的民事判决书、民事调解书、刑事答辩状等法律公文或档案引入课堂,供学生观摩讨论。经济专业的写作课程,可以将真实的商业计划书、市场调查报告、信用担保书、可行性报告引入课堂。农村社区管理专业的写作课程,可以将真实的村规民约放在课堂上讨论。这就要求学校要做到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积极引进一批专业化的写作课程师资;二是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写作课程教学能力进行甄别,以确定其能胜任专业应用写作课程,还是能胜任一般应用文写作课程或文学写作课程,做到量才而用、人尽其才。

(二)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设置课程内容,鼓励教师根据社会需要编写专业化写作教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精细化分工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写作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写作课程要根据各高校和各专业的不同特点而有所变化。以往的一本写作教材教遍全校的情况亟待改变,各专业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对传统的教材内容进行增删补订,甚而完全由授课教师自编教材,以满足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和用工岗位的职业需求。

针对农业高校的学科体系和就业要求,应当按照专业应用写作课程、一般应用文写作课程和文学写作课程的分类合理配置课程内容和师资。第一,专业应用文(如法律、经济)写作课程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有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还要具有相关职业的实践经验,如法律写作课程的教师应当有从事律师或司法工作的经验,能从实践出发教会学生各体法律文书的写作经验;经济写作课程的教师应当有经济类文书写作的实践经验。如果学校暂时缺乏这类人才,可以聘请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编写专业写作教材,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第二,一般应用文写作课程要求学生熟悉一般应用文的写作经验,包括常用文体写作、行政文书写作、企业文书写作、科技论文写作和农村常用文体写作。这类课程是写作能力的综合培训,适合学校绝大部分的专业,要求教师具有综合的知识水平和学科体系研究能力。虽然可以使用统编教材,但教师应当能够根据所教专业的特点修订教学内容。第三,文学写作课程不仅应当针对中文类学生,对非中文专业但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也应该开设文学写作的选修课。这类师资主要选拔中文专业水平比较高的教师担任,根据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兴趣选择范文,编写教材,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三)通过学习动机的培养提高学生专业化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写作意识和实践效果

社会对大学生专业化的写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大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差距。除学校的教学效果不高之外,学生对专业化写作的认识不足、兴趣不高也是重要的原因。《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作为一种知识传播活动,其效果的达成除教育者的传播技巧外,还依赖着被教育者本身的学习需求。就农业高校的毕业生而言,专业化的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本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通过分析学生写作动机不足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开展教学。一是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优势,鼓励学生主动搜集专业化写作资料。比如到各大网站上搜集社会实际使用的写作材料,这样的主动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了解专业化写作的技巧和原理,更能够增强其感性认识。例如要讲招聘启事,就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的招聘启事,从而使他们明白专业化写作的实际情况。如果课堂不具备上网条件,可以由学生课下搜集,课上集中展示。二是针对本专业就业方向上可能要使用的写作技巧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代入职业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写作实践的热情。三是加大课堂实践的比例,尽可能在课堂上进行写作的训练。如果加大学生课下的写作负担,就有可能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四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作目的和重要性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写作专业化的社会意义,强化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紧迫感,培养学生写作的动力和激情,提高写作的实际效果。

总之,当前农业高校的专业化写作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必要而且亟待完成的工作。整个社会对高校的写作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对这种写作人才专业化的需求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要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采取得力措施,通过对农业高校专业化写作课程的各个要素如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进行“差异化”配置,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使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写作能力能够迅速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高锋.论当前高校《写作》教学的“边缘化”倾向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12(6):25-27.

[2]舒忠梅,徐晓东,屈琼斐. 霍兰德理论视域下学生投入对不同学科学习成果的影响[J].大学教育科学,2015(3):118-124.

[3]刘志军.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王海丽.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农经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5(6):103-106.

[5]张建英.高校学生应用写作学习中的角色冲突与调适[J].集美大学学报,2012(2):24-27.

[6]龚怡祖, 陈万明. 大学课程体系构造与大学课程资源配置[J]. 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3-57.

[7]张志公.张志公文集:3[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毕凌霄)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Writing Course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NG Rui

(SchoolofHumanityandLaw,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Zhengzhou450046,China)

Abstract:The writing course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hould b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arning demand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employ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writing course on the basis of the real demand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would make the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become individualized, carry out teaching practices on different direction. Specific strategies are that dividing the traditional writing course into three categories,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writing,non-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writing and normal literature writing, and configuring each element of the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principle, to achieve the best teaching effect and adapt to social needs to writing professional talent.

Key words:employment guidanc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writing; course construction

文章编号:1006-2920(2016)03-0114-05

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3.023

作者简介:王睿,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郑州 450046)。

猜你喜欢
就业导向课程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药学生色谱分析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