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病人无限好

2016-07-19 00:58曲延安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张健病区病人

曲延安

多彩江苏。水韵泗洪。浩渺洪泽湖畔,管鲍分金之地——江苏省宿迁市分金亭医院集团属下有座儿童医院。

在儿童医院,张健独一无二,非同凡响。院长邵雷说:张健是我们的“镇院之宝”。 说这话时,他大概想到了故宫的镇宫宝贝之一亚酗方尊或是清明上河图。

张健是儿童医院第一王牌,这一点没有争议,没有人可以替代。他拥趸无数,粉丝众多,人气爆棚。在门诊,他每天应接不暇,要限号;在病区,门诊病人仍蜂拥而至,聚万千宠爱于一身。

张健外号“张老头”。 这个外号细想是有风险的。满打满算才46岁,叫老头,张健心里愿意接受吗?这还在其次,更主要的是高处不胜寒。患者来医院都冲着“张老头”, 他成了“大王”,院长往那里摆?同事是怎么想的?人性天生七宗罪,嫉妒七居其一。你医术好、病人多,我们都是窝囊废?你是红花,我们就该是绿叶?你是珠穆朗玛,我们只能是仰望?这在官场是大忌,在医院也不是一条坦途。韩信、岳飞、蓝玉、袁崇煥是怎么死的?宋太祖为什么杯酒释兵权?知书达理的张健焉能不知?

然而,耐人寻味地,不可思议地,病患眼中的“张善人”,可爱又可“恨”、可敬又可气、可亲又可怜的“张老头”,没有领导的小鞋,没有同事的挤压与旁生枝节,让下属折服与尊崇。他所面临的承受的只有来自病魔的压力。

幸运对于早年的张健如镜花水月,可望不可即。他与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农家孩子一样,那些疼痛的过往是他的童年符号。贫瘠、艰难的生活,不是残荷听雨,而是凄风苦雨。1岁时患上的小儿麻痹症,犹如雪上加霜,火上泼油。困厄与病痛、贫瘠与不幸、歧视与冷遇,交错扭结。打捞失落的岁月,他的童年的主旋律写满痛楚。可以说,在中国农村,在至今仍属于扶贫状态的江苏省泗洪县“西南岗”,这样的孩子如果没有后来的转机,则将一如野草,自生自灭,了无痕迹。

与少数全靠个人努力而成功的农村孩子相似,张健幸运地考上大学,又幸运地或者说阴差阳错、十分偶然地分配到县医院,当上儿科大夫。然而,在内外妇儿四大主科及五官、皮肤、神经等小科中,儿科资源消耗大、不赚钱、风险大、闹事多,儿科医生的地位确实是“小儿科”,位居末流。母亲小时候那“你以后怎么养活自己,怎么讨老婆”的担心固然已解除,但是,幸运之后的平寂、机械、落寞、乏味,似乎一切都将无声无息。当他义无反顾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的时候,难道同时还要选择一份酸辣苦甜的人生况味?

感谢时代。感谢改革。一群不甘寂寞的志同道合者,毅然辞职自创儿童医院,这里面有张健,他把握了不错的机会去改写命运。人生必定面临着无数个十字路口,换句话说选择存在于每个人的一生中。选择错了,一失足成千古恨;选择对了,春风得意马蹄疾。张健这一次绝对的舍弃,绝对把握住了自己的自由,终有所得,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声名大噪,成为医院的人气“名牌”。职称一路攀升,达到了一个县域医院医生所能达到的最高阶级——主任医师。

30岁后的张健,笼罩在成功的花冠下,灿然笑容,并且这种笑还将持续下去。前面,东方风来满眼春,五月榴花照眼明。

与张健交谈中,他说的最多的是“沟通”,他信心满满,要创造“沟通模式”。在医患和谐之河上,他不是当摆渡的船夫,而是构架天堑变通途之引桥。他的见解与构建,不是空穴来风。中国医学界介入神经放射第一人凌峰说过,医生有“三宝”:话、药、刀,她说她有1/3病人是“说”好了的,赢在沟通。张健与之不约而同,不谋而合。沟通与治疗,一个作用于精神,一个作用于肉体;一个是让内心得到安抚与纾解,一个是让病症得到控制或消除,两者都对人有益。

医患是一种相互关系,是关系就会有矛盾。一方面,人性幽微与医疗环境弱化,人与人之间脆弱,敏感,缺乏沟通,相互猜疑,世故与厚黑,用另一个思维来看你,信任几成稀有物、奢侈品。

疾病会放大人性的脆弱,使之不知所措、不着边际之后,不近情理、不可理喻、陷入思想上的无谓迷乱与纠结。医生若以善意尽心为上,每一个细小心思能看出来,允许对方宣泄其焦灼,鼓励其说出顾虑、犹豫等杂念甚至于荒谬想法,承认、接受其感知。之后,把病情掰开了,揉碎了,或委婉或直接仙人指路一般告诉对方:病情的严重与复杂程度,为什么这样做,好处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可能面临的风险利弊,治疗预期方向,等等。在最基本的真实与坦诚层面上,把医生准备如何帮助病人说到其心坎上,取得理解、认可、信任,达成默契,能动地参与。并且万一发生不测,病人事后不找碴儿,或者找碴儿也成竹在胸。这是撑船渡人,也是双向性的布施与救赎,功德无量。

医学并非单纯,它是复杂的“人学”,是善良的一种表达。人与人不能沟通,心与心则更远。当医生的,诊断、技术、开刀熟练与高超,并不代表一切。好的人际互动,当然不可能企望在短时间内改变对方的人生观、处世态势,但一定会对答切题,好话一句暖三春,小温暖大悲悯,双方积极配合,争取最终战胜病魔。医生也应该是语言大师,这也许更具挑战性,这正是张健要构造的“沟通模式”。

2014年9月,一个来自安徽省泗县的仅1.3公斤早产儿,给了张健浴火重生的机会。婴儿出生即上呼吸机7天,胎肺绝对不成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并发症,还有高昂的医疗费用,以及这一切付出后无法预知的后遗症,以及可能是人财两空的结局,让家长在希望与绝望之间选择了后者,决定放弃。张健决定拼一下,前提是婴儿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上呼吸机后有好转迹象,但更大的前提是家长也同意拼。

在一病区门前的长凳上,隐隐的桂香弥散,张健开始了“说”。他的话语轻得像雪花,内涵重得像岩石。这轻重之间也许只有双方的心灵才能辨识出春夜栏杆上的花影,才能呼吸到疏影横斜中的暗香。貌似静心忍性,却是波涛汹涌。趋利避害,人同此心。早产儿从诞生、抢救、治疗、到康复,历经4个多月,花费4万多元(同样病情在京沪至少得12万元以上),一个完整的过程,其间顺带治了眼损伤与肺炎。孩子转危为安,并且更难得的是没有留下后遗症,皆大欢喜,技术含量高的这个成功医例也使医院登上救护前沿。然而,张健认为这成功的本身当然珍贵,而成功的过程更让他有幸运感,让他的诚心、能量、技术、沟通技巧获得一个合适的平台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完美的结局,机遇与成就交织,何其快哉。

医学有太多的未知,充满探索与实验,多少人摸黑前行,但缺少火把。病例表征与病因之间永远有出乎意料,有解释不清,以目前医学程度无从得知。这不是医院的悲哀,而是人类的渺小。张健也不是圣人,无法超度众生。即使全力以赴,总有治不好,总有不完美谢幕。有一个出生13天的孩子,只咳嗽了一声,张健便警觉地决定住院抢救。然而,为时已晚。孩子第2天开始吸氧,抢救了11天,无效,小性命夭折。虽没有责任,但张健深深自责与内疚,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有一对泗县双胞胎,也是无法逆转。在他们生命的最后,张健给出了一个医生的内心之光,随车与护士长把他们送回家乡,伴随其生命最后一段路程。医生的痛苦是什么?一大把钱撂在那里,医生德行、修为、技术上等,视触叩听,还有各种放射线、超声波、CT、核磁乃至昂贵的PET,却无力回天,眼睁睁看着死神为最终赢家,医生完败。

张健是“金庸迷”。他在他月工资还不到500元时,用500元购进一套金庸集,让同事瞠目而视。迄今“金大侠”所出作品他均收罗齐全,并为其中1套是盗版而遗憾。他自己对医学的孜孜以求与武林的独孤九剑有相似之处吗?他还一度迷恋琼瑶小说,有情人爱的如胶似膝、死去活来、荡魂摄魄与白衣人爱的如鱼得水、如梦似幻、如坐春风有共同之处吗?最近,他正在看《资治通鉴》,而且是中华书局版的,已看到第6册。文学与医学,都是造福人类,只不过一个用思想,一个用医术;一个是影响,一个是拯救。要当一个著名的儿科医生,决不会是一个仅仅只懂医学的泛泛之辈。当大夫,光看书是远远不够的;不看书,则是万万不行的。开窗望去,对岸灯光点点,灿若繁星。

一个好医生一定具有鲜明的个人主场、吸附效应。张健如同磁场,他到哪里,哪里就是中心。他的门诊,人满为患,络绎不绝,不得已时常限号。他轮值在病区,患者找到病房。他是儿童医院最受人爱戴和崇拜的人。他对病人好,特别好,超级好。上午8点开始门诊,主任门诊只要排班是他,门必定是最早打开的。别的科室人员还在路上或正在准备,他已开始看病了。病人挂号、排队、等候,被几分钟打发走,在他这里根本不存在。他独有的老妈妈式的亲和力弥漫,和蔼、慈祥、温和,不厌其烦,轻言细语,从容不迫和安详,让病人及家属感到无惧、可亲,还有一种很内敛的力量蕴含其中,预备着在危难中给你以期望和能够兑现的光明。他的谆谆嘱咐,对方未必完全懂,但内心肯定无限温暧,“张善人”名不虚传。这个年头,一个大夫真好假好,分水岭就是看有多少病人找他看病做手术,包括本院的同事领着亲戚朋友。这是硬道理,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本事。张健家装时,家里来电话找,他请一会假回去处理。进门不久,竟有一个门诊病人坐出租车上门求诊。一般说,医生是忌讳病人上门入户看病的,也厌烦好不容易请一次假而被打扰。但张健就是给认真地看了,病人再拿着处方回医院抓药打针,两人都觉得很正常。只是在外人看来,正常得多少有点冷幽默。

一个真实的张健是有代表性的,他的代表性体现在他和他所处的团队发生过不少的冲突,尽管是为了病人。张健负责28天以內的新生儿病区时,领导让他把其他病人兼顾一下,他满口应承。好嘛,口子一开,如蓄盈之水倾泻而出,病人几乎都收到了他的病区,走廊里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张健在病区甚至比门诊还忙。如此的没有原则,无视秩序,还有微妙的利益格局,这下犯了众怒。首先是护士长不满,病区弄得比门诊病人还多,这不是阴阳颠倒、里外不分吗?门诊、病区毕竟是两个环境,其它病人受得了吗?其它病区更是不满:请你帮忙,你却登堂入室,反客为主,搅乱一池春水。就该你门庭若市,我们门可罗雀?你吃肉,我们多少喝点汤吧。虽然医院向经营服务型转轨,病人选择大夫是趋势,可眼下也太前卫了吧。但张健没想那么深,此时,规章、流程、程序似乎都没有了,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看病,在他眼里只有病人,有病就得看,看就得有个说法。

在病房,张健俨然是工作狂。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亲力亲为。一天两天如此,一个月仍浑身是劲,不见倦意,全无懈怠,而且数年如一日。下班回家后,夜间他不打电话的时候少,节假日、大礼拜也是如此。不是月上柳梢时,而是鸡鸣三更时,深更半夜电话就来了。而且不是打给一个人,是一圈人,值班者无一遗漏。倒也不是有紧急处置情况,只是挂念,只是放不下。然而,你不累人家也不累?多少总有不相信人之嫌,而且扰乱人家的节奏。在病房护理、抢救病人时,是一个团队在攻坚,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系统的协同。你满足了,向前看,但团队与系统跟不上,不能兼容。可以说,张健被医院内网投诉,同事有意见,多是只顾病人不及其它这类事情。

那天席间,不知怎么话题说到了“原则”上。张健慷慨陈词:在原则问题上一定要坚持。护士长立即堵了上去,反唇相讥:你还好意思说原则,哪一个原则不是你带头违反的!张健顿时无语。张健是一个最没有“原则”的人,这也是公认的。他的原则是只对病人好,好的没有边,没有度,好的出轨,是全方位满足。对病人无限好的张健,有时对同事无限凶,尤其是面临病情紧急时,他身上的两重性凸显,阳光与阴影同在,橄榄两头冒尖。这一点与林巧稚有的一比,她对病人和善慈爱,但据说对下属超级严厉,甚至破口大骂,近乎泼妇。两面人的矛盾冲突往往于此展现的彻头彻尾,爱与伤奔涌不息。

看张健平时,慢悠悠的,笑嘻嘻的,文皱皱的。然而在病患面前,特别是疑难重症、紧急病情时,他就是另一个人了。抢救新生儿,须臾瞬变,间不容发,分秒必争。比起内科肠胃病、皮肤科牛皮癣白癜风、神经内科帕尔森老年痴呆,风雨不动安如山,天壤之别。他需要立即行动,需要雷厉风行,象“鲶鱼”入池让整体都跟着激活起来,像至高无上的船长下达命令于浪潮汹涌中。此时此刻的张健很可能不遵循常规,极其武断,极其粗暴,极其偏执,极其苛求,极其简单。然而往往极为有效。简单是另辟蹊径,简单是一条远离复杂、官僚和中庸的途径,简单需要有清晰的目标、信任、勇气。简单也是双刃剑,有缺陷。你急急急,快快快,不讲规矩,根本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也不顾及团队、系统与程序的銜接,性情的天真与固定的模式显然发生冲撞,自身的单纯与团体的协调就很难畅通。张健在接受鲜花拥抱的同时,自然也会感受到微微的荆棘。

猜你喜欢
张健病区病人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医院药房冷藏药品病区分发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谁是病人
张健书法作品
张健书法作品
保洁员坚守隔离病区一个多月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
会说话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