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武术教育探索

2016-07-22 02:28王小鹏梁同福王会儒
运动 2016年17期
关键词:通识武术体育

王小鹏,梁同福,王会儒

(1.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092;2.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上海 200240)

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武术教育探索

王小鹏1,梁同福1,王会儒2

(1.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092;2.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上海 200240)

通识教育对当前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武术教育要以通识教育为契机,实现武术的育人功能,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通过培养武德实现德育功能,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尚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及民族自信心;教学实践中要把学生作为武术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习武兴趣和个性需求。建议编写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武术通识教育读本,着力打造一支文武兼备的武术通识课程师资队伍。

通识教育;高校;武术;教育

武术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载体,体现着崇德向善的道德规范精神和多方面的文化育人功能。然而,与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印度的瑜伽等外来体育项目相比,武术教育的发展显得被动而滞后,武术及武术文化对青年人的影响力较为局限。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及民族文化复兴的指示,为武术及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近年来,通识教育理念在各国教育界尤其高等院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融入并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中,以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强化创新精神。本文尝试从通识教育视角出发,探讨高校(非专业体育院校)中武术教学如何以通识教育为结合点,发挥武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育人功能。

1 武术具有通识教育的基本特征

大学体育作为高等教育内容之一,除了强身健体、促进健康作用以外,还具有人格塑造和精神提升的功能。早在民国期间,蔡元培就提出“健全之精神必宿在健全之身体”“凡道德为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无论是作为强壮身体、保家卫国的手段, 还是作为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的载体,自民国初期的“国术”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学校体育课目,武术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一直备受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倡导。然而,多项关于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处于“表面繁华、近乎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武术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学武动机相悖,大学生崇尚武术是出于对武术功夫的敬仰和对武术精神的追求,学生希望学到的是能充分展现武术魅力、深得武术精神的武功。而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武术授课内容存在下述种种问题,如重技术、轻人文,课程设置缺乏文化定位,忽视武术深层的价值内核、文化意蕴等,导致武术民族精神培育功能、教化功能的丧失。此外,还存在武术教材过于陈旧,区域差异大,不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培养兴趣的空间,以及武术教学方法单一、呆板,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无法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等问题。因此,武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也是近年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2 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应体现通识教育的理念

进入21世纪,我国多所高校纷纷尝试开设体育类通识课程,新颖的课程和授课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教育的本质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化,教育要培养具备健全心智的人、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归根到底,是要实现育人功能,做到“以人为本”。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同样要“以人为本”,实现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2.1 强调武术育人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中华武术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进程,时至今日,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符号。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涵盖了哲学、伦理学、美学、医学、宗教、兵学、文学、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和要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秉承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武术哲学把人与自然、人体各部分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演练风格强调“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练习内容注重“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因此,在大学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大学生在学习、操练武术的过程中了解优秀的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文化认同感,从而达到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目的。

2.2 强化以人为本

学生是整个武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层次以及个人主观需求对武术教学效果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习武兴趣、改变学生喜欢武术却厌烦武术课的教学现状、如何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一直受到武术研究者的关注。依照通识教育的要求,在武术教学中,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应尊重学生的习武兴趣和个性需求,应正确引导现代媒体传播等对学生们的影响。

3 通识教育视域下的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发展路径

注重通识教育视域下武术教育的理性内涵和价值导向,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也需要从实践层面展开积极的探索与创新。

3.1 着力编写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武术通识教育读本

教材是学科知识精华的结晶,应当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特点来编写,以适合于相应阶段的学生学习。鉴于目前高校通用的武术教材过多强调技术动作,文化传承和人格培养功能较为薄弱,建议应集中传统文化有造诣且经验丰富的武术专家、学者,在对现有教材分析研究、纠偏补阙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补充、完善教材质量,注重武术的品位,强调武术本体,编写具有浓厚中国文化传统特色的《武术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并尽快编写专题化的武术通识类教材;制定丰富多彩、契合时代特征、更为完善的教学大纲,突显武术的民族文化传承作用,强化武术的育人功能。通过渗透于武术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让青年学生了解武术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在学习武术达到强身健体、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中国武术和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繁荣武术教育事业。

3.2 着力打造一支文武兼备的师资队伍

无论是通过武术教育实现“育人功能”还是“完善人格”,都不应是空洞、抽象的“说教”,也不应是纯粹的理论“演绎”,而是需要依靠现实中具体、生动的榜样以及师者的传道。师资队伍建设是有效提高通识教育质量的关键。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水平高下,是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通识课程教师队伍也是关键之一。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颇高,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也要有较为广泛的知识面, 同时还要具有运用不同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

作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武术类通识教育,要求武术教师在具备高水平的武术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要了解中华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加强武术理论与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此外,武术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善于把武术人文教育溶于课堂教学,让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从而提高学生的武术人文素养。然而,无论是师范院校武术,还是专业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受到学校课程设置的局限,其武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及文化涵养普遍偏于局狭。目前,在普通高校中,能够在教学中将武术理论与技术实践相联系,运用中国文化解释、深化武术技术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的武术教师极为稀少;而一些知名教授忙于开展科研,能够开设通识课程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为破解师资瓶颈问题,笔者建议可以尝试以下几个途径。

首先,打造武术通识教育资源整合平台。在武术通识课程整体规划的前提下,综合性大学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师资优势,打破武术专业局限,从全校层面整合教师资源,倡导、鼓励甚至要求大师、名教授开设文化传承系列通识课程,发挥各学科领域大师、名师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可以通过通识教育中心组织类似于“百家讲坛”的形式,借鉴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文治讲堂”、上海体育学院的“武术大视野”等文化讲坛的成功经验,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文化角度阐释武术的精髓与要义,彰显文化脉络,宣扬武术情怀,使武术教师们深刻理解多元的武术文化。

其次,培养精英教师团队、组织规划业务进修。通过专门的教学激励计划等手段加大投入,遴选、培养武术通识教育的优秀教师及后备力量,要让那些既有学术水平又有教学热情的武术教师走上通识课程的讲台。院系主管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通过多种渠道组织通识课程教师深化业务学习和进修。邀请校内外同行专家进行培训,从而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目的,帮助每位教师确定适合其课程特点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组织他们到校内外进行通识课程的教学观摩,从校内外、甚至是海内外优秀通识课程教师那里汲取经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有关通识教育的学术研讨会,与同行切磋,不断提高通识课程教师的通识意识、教学技巧、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至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及其他通识课程相关的院校等,参加业务进修和短期培训,使教师们不断汲取文化资源,切实提高武术类通识课程的授课水平。

再者,聘请校外专家、拳师展示与交流。武术界常说高手在民间,因此高校不妨敞开大门,可从校外聘请专家、拳师举办特色类武术通识讲座,进入校园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上海为例抛砖引玉:技术类课程,可从上海精武体育总会聘请老师传授“迷踪拳”,从形意拳协会聘请形意六合拳的教练交流等;理论讲座,上海体院有全国十大武术名教授中的三位,老教授们甘愿为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培养人才不辞劳苦。从校外多种渠道寻找合适师资,开设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课程及讲座,让武术类通识课程内容更为丰富。

[ 1 ]庞国斌. 试论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建设走出困境的对策[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64(12):14-15.

[ 2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借鉴与启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 3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活动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史选[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19.

[ 4 ]王岗,李世宏. 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5):84-87.

[ 5 ]李光全,张元河. 方法、现状与中国意识: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新探——基于武术原初素质和精要的研究[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81-85.

[ 6 ]张银行, 张茂林, 刘轶. 存在与选择:对当前高校武术教育的若干思考[ J ].中华武术研究,2014,3(6):72-77.

[ 7 ]王震, 李竹梅. 发掘现代大学体育的通识教育内涵[ J ].复旦教育论坛, 2011,9(6):41-44.

[ 8 ]国立中山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法规集[M].广州:总办公厅编印,1937:6-7,214-215.

[ 9 ]李梦桐, 胡晓飞,李金龙,等.论尚武精神及其培养[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8):100-106.

G852

A

1674-151X(2016)09-086-02

理论与方法探索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7.045

投稿日期:2016-06-21

王小鹏,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通识武术体育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